第42章“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 - 张振鹏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2章“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

第42章“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

【必去理由】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已经成为现实。

重温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创下的丰功伟绩,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将激励着我们向前迈进!

先睹为快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千米,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书先生把“卜”改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书名。

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组织,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一两千米,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

对于西柏坡一带以及平山县的经济条件,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西柏坡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西柏坡是华北抗日战争中留下来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今日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秀丽风光。

景点导览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位于平山县,自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间,这里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大决战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从这里,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

西柏坡面向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依松柏苍翠的柏坡岭。在这里,绿树之间一道弯弯曲曲的围墙,围着一簇太行山区普通的白色民房。

这是原中共中央机关大院,建筑面积1.644万平方米。中北部有一山,内设防空洞,五大书记旧居和其他机关用房沿山周围而建。房舍大多为四合院式小平房,均为土坯垒筑,其墙面以白灰粉刷,显得洁净而雅致。

旧址大院原来位于西柏坡村东头,有房屋40多处。1955年因修建岗南水库,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及西柏坡村一起搬迁。1970年冬在距原址北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开始对旧址进行复原建设。

现已陆续复原了17处,房屋196间、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占地16440平方米。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和苏共代表米高扬的旧址,中央机要室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及防空洞等。

在复原过程中,遵循了高度一致、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原貌,屋内陈设按原状进行了布置,展品主要是当年领袖们的办公和生活用品。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

西柏坡展览馆,于1977年建成,依自然山势分为上下两个回廊式四合院、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84年,邓小平为本馆题写了馆名。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