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团队激励的11种方法(7) - 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 - 丁兴良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2章团队激励的11种方法(7)

第32章团队激励的11种方法(7)

6.建立晋升的阶梯  在规范了晋升的途径,即指明什么岗位从哪个路径上升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建立晋升的阶梯,也就是说,要指明这条路径上有多少岗位,分布如何。指明管理人员走行政类、营销人员走销售类、工程师走技术类、文员走行政事务类,即是规范了晋升的途径。以销售类为例,具体规定出销售人员的岗位分为客户主任、高级客户主任、客户经理和高级客户经理,并对每个岗位进行分级,则是建立了晋升的阶梯。作为销售人员,就可以在这个途径上,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地、一级一级地通过考核不断地得到晋升。

规范了类别途径,建立了晋升的阶梯,就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打通了道路。这样,员工就可以目标明确地通过努力不断地得到晋升。就像一池水一样,水还是这么多水,如果你让它不断地在旋转,在流动,哪怕在内部流动,这个水就是活水。同样,通过绩效考核、能力考核和不断的晋升,员工就可以被激活,他们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绩,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也因此而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

7.制定晋升标准

规范了晋升途径、建立了晋升阶梯,并不意味着员工只靠工作年限就可以自然地晋升。也就是说岗位并不是轮着坐的,它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具体而言,这一标准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具体包括:学历、专业、专业年限、同行年限、同等职务年限等。

(2)岗位的能力要求,即适应这一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3)绩效要求,即晋升这一岗位所需达到的绩效标准。

在实施晋升激励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此外,晋升不应该仅仅是正向流动的,也应该有负向的流动。也就是说,晋升标准应有两个,一个是向上晋升,一个是向下流动,从而做到员工有升有降。对于符合晋升标准的要给予晋升,对于符合降级标准的要向下降级。

危机激励法

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每天早上羚羊妈妈总是早早地叫醒小羚羊说,今天你一定要跑得比最慢的那只狮子还要快,不然的话你就会没命;每天早上狮子妈妈也对早早被叫起来的小狮子说,今天你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那只羚羊还要快,否则,你将没有早餐吃。

美国旅行者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薄豪蒙说:“我总是相信,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危机,你要想办法制造一个危机,因为你需要一个激励点来集中每一个员工的注意力。”

员工除了有被重视、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还有猎奇好动、探索的需要。“危机”的出现可满足员工的这一需要,刺激员工试行自己工作的新思路,并且鼓励和支持他们去冒险,满足个人抱负。作为管理者,可适当创造一点儿危机感,给员工提供一些动力。

试想,如果公司的一切都在平稳中进行,任何事情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工作自然也就不需要,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这时,管理者可适当地运用“危机”手段,将公司“搅拌搅拌”让员工“活”起来。事实上,人们常在承受着“危机”的巨大压力下获得成功。

通用电气公司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有效刺激员工的想象力,得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即使是银行,也会因危机的降临而发生变化,不再像殡仪馆似的,人们讲话都要窃窃私语,对管理者来说,银行已充满了创新和机会。

当然,制造一个危机并不是去搅乱企业的现况(哪有这样的傻瓜!),而是去创造一个机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危机激励犹如一个人在森林中被猛兽追赶,他必须以超出平日百倍的速度向前奔跑。对他来说,后面是死的危险,而前方则是生的机会。

正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所说:在中文里,危机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第一个是危险;第二个是机会。

“不时提醒你的员工,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尽其所能,不至于怠慢企业和工作。”美国的j.m.巴德维克博士曾这样说。

每个企业都生存在环境中,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在竞争的舞台上,面对着众多的风险,有的企业成功了,有的企业却遭到失败,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以破产而告终。

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未必可悲,关键是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不论一个人现在拥有多么伟大的事业,他绝不会不曾遭遇过失败。做事总会遭遇失败,但在每一次的失败中要有所发展,经过无数的体验后,在期间逐渐成长,最后,在自我心中产生某种伟大的信念,才能完成伟大的事迹。最重要的是,当遭遇失败而陷入困境时,要勇敢而坦白地承受失败,并且认清失败的原因。体悟到:‘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最宝贵的教训’。”这说明,危机因素可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不能因为惧怕挫折、困难、失败和危机而痛失企业发展的良机。

所以,管理者不但要有时刻面对危机的意识,更要善于制造危机感,消除员工的惰性,要让员工不满足于企业现状,通过有效的竞争激励措施把这种危机感所产生的紧张转化成生产力,从而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实际上,创造工作中的危机感对企业和员工都不无好处。为什么?太过稳定,一般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稳定,长久以来一直是员工的权利。如果员工认为企业“欠”他们的,没必要靠努力工作获得报酬,他们的效率就会降低。

这不仅对企业造成损失,对个人也许贻害更深。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就不会去学习如何应对变化。那么,当变化不可避免时,他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这恰恰会带来真正的危险。

工作有危机感是好事。毫无危机感的企业必须制造适当的危机感来激励员工,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离不开这种危机感。事实确实如此,当员工战胜他们面临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对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对企业有所贡献者,是工作稳定的唯一途径。

如果员工无论业绩多么差都能高枕无忧,就可能造成一种无所谓的企业文化。任何企业中都可能存在“无所谓文化”,员工无所事事,却认为企业“欠”着他们的,因为管理层创造了一种“应得权利”的文化。在“无所谓文化”中,员工更注重行动而不是结果。

员工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是因为当他们失败或企业濒临倒闭时,不会对他们带来任何不利后果。他们不断闯祸,却一次又一次蒙混过关。

要打破员工“无所谓文化”,或调动那些唯恐失去工作的员工的积极性,就得在风险与稳定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点。如果员工觉察不到危机感,就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产生不稳定感,不能让他们麻木不仁。心理学上的两个重要发现解释了这种现象:

(1)随着焦虑程度的加深,人的业绩也会提高。当焦虑度达到一个理想水平时,业绩也会随之达到最高点。不过,如果焦虑程度过高,业绩也会下降。

(2)当成功概率达50%时,人们取得成功的动力最大。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追求的目标或接手的任务具有挑战性,但仍有极大可能成功时,人们追求目标或接手任务的动力最大。

企业的员工一般处于以下三种状态之一。

1.无所谓

这种状态下,员工面临的风险极低,凡事都想当然,不管他们表现多么差,都有安全感。

2.身处恐惧中

风险或焦虑度太高,凡事谨慎,不管他们表现多好,还是没有安全感。

3.努力获得

这种状态下,风险程度适中,员工会因为面临适当的挑战而发挥最好水平。这是唯一真正富有成效的状态,员工肩负着足够的风险,珍惜自己的努力所得。而这点恰好使他们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企业要繁荣,员工要发展,努力获得是每位员工应有的态度。在这种环境中,员工和企业创造性喷涌,灵活善变,努力获得那些真正重要的结果,才会成功。

要引导员工走出无所谓文化,一定要确保他们明白当今的经济现状中潜伏着不尽的威胁:客户可能拂袖而去,企业可能倒闭,员工可能失业。说服那些充满恐惧的员工获取安全感的最好途径,是帮助企业实现最为关键的目标。没有成功,就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工作。

不时提醒你的员工,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尽其所能,不至于怠慢企业和工作。

危机激励法的应用

激励专家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地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

1.向员工灌输企业前途危机意识

企业领导要告诉员工,企业已经取得的成绩都只是历史,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企业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要想规避这种危险,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全体员工都努力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加强大,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2.向员工个人灌输他们的个人前途危机

企业的危机和员工的危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所有员工都要树立“人人自危”的危机意识,无论是公司领导班子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时刻具有危机感。告诉员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如果员工在这方面达成共识,那么他们就会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产品危机

企业领导要让员工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能够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比比皆是,要想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情有独钟,产品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可以提供给顾客的是别人无法提供的特殊价值的能力,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总之,企业唯有不断地向员工灌输危机观念,让员工明白企业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由此可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有效激励员工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说服那些充满恐惧的员工获取安全感的最好途径,就是帮助企业实现最为关键的目标。告诉员工,如果他们不努力工作,就不会有成功,就不会有企业的繁荣,也就没有了工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