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团队激励的11种方法(5) - 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 - 丁兴良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0章团队激励的11种方法(5)

第30章团队激励的11种方法(5)

美国一位名叫莫丽·瑞珀特的教授曾做过一项有关员工参与战略规划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在美国的一个物流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中进行的。该公司的所有全职员工都参与了调查,其中有81%的人完成了调查内容。对调查结果,瑞珀特教授分成两组,分别被称作参与组和限制组。参与组的特点是战略远景清晰,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员工参与度高,战略决策被员工高度认同等,而限制组的特点是战略远景不明确,战略决策制定的员工参与度低,战略决策缺乏认同等。瑞珀特教授总结道:“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参与度与企业的参与性文化密切相关,参与度高的那一组显示,对战略决策的认同性是工作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对战略决策的参与性是组织参与度的最重要因素。”  7.让员工亲身体验

德国有一家剃刀公司鼓励员工在公司的实验室使用最新开发的剃刀,结果每天有300多名员工被请进实验室,让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而另一部分人则使用对手的产品。如果员工不参与,他们就得不到各种奖金或福利。员工使用剃刀,就要回答有关质量和造型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使用竞争对手产品的则回答另一类问题。员工的反馈意见直接送到技术部门。公司经理克劳斯特说:“剃须实验是产品研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员工希望获得成功,他们会给我们最佳、最忠诚、最精确的信息,因为他们是内行。员工加入到每个项目中去,这是一种真正令人自豪的事情。”

榜样激励法

毛主席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企业管理者要学会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在企业里评选出几个楷模,为大家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工作。

由于榜样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所以,企业在开发人力资源时,特别是在试图以某种文化去唤醒人们的自觉性时,行为榜样激励是非常奏效的。

在一个企业中,总会有几个具有较高素质、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典范人物。他们是集中体现企业主流文化、被企业推崇、被广大员工一致仿效的特殊员工。这些人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主力军。

一位三十出头的女老板,收购了一家倒闭的造纸厂。那时正是严冬。由于工厂停产多日,各处管道都冻住了。女老板发动工人们加班加点烘烤管道,以保证如期开工。干到晚上,工人们都不乐意了,有的人说气话:“真是的,工厂还没开工,就让我们当牛作马替她卖命。”有的人说风凉话:“资本家都这样,不榨咱们的剩余价值,怎么能发财?”

结果是说的人多干的人少,大家越干越没劲。正在这时,女老板来了。她用瘦弱的身躯,很吃力地将一大筐木材拉到管道边,擦一把汗,架起木材,生起火,一声不响地干起来。这无声的语言,使工人们沉不住气了。他们身强力壮的,却看着一个弱女子在那里忙活,于心何忍?于是,他们也不声不响地干起来,再也没有人说废话了。

麦当劳公司每年都要在最繁忙的季节进行全明星大赛。

首先,每个店要选出自己店中岗位的第一名,麦当劳员工的工作站大约分成十几个,在这些工作站中挑选出其中的10个,每个店的第一名将参加区域比赛,区域中的第一名再参加公司的比赛。整个比赛都是严格按照麦当劳每个岗位的工作程序来评定的,公司中最资深的管理层成员作为裁判,他们秉公执法,代表整个公司站在前景的角度进行评估。

竞赛期间,员工们都是早到晚走,积极训练,因为如果能够通过全明星大赛脱颖而出,那么他的个人成长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也奠定了他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础。

到发奖那一天,公司中最重量级的人物都要参加颁奖大会,所有的店长都期盼奇迹能出现在自己的店中。很多员工在得到这个奖励后,非常激动,其实奖金也就相当于1个月的工资,但由此而获得的荣誉却非常大。

可以说,麦当劳是世界上应用榜样激励法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但是举行这样的比赛需要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做在前面,也就是说,岗位要有可以衡量的程序和标准,才能进行竞赛。

行为榜样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1.示范作用

榜样人物能以其优秀的品德、模范的言行、生动感人的形象来感染人们。他们的为人、功绩是大家直接体验得到的,容易使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因而乐意去仿效。

2.凝聚整合作用

典型人物来源于员工,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具有现实的基础,易于为员工所认同和敬佩,易于产生独特的魅力,使整个企业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合力。

3.舆论导向作用

在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公正主张和远见卓识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起到引导员工言行、强化组织价值观的作用。

4.调节融合作用

典型人物以其自身影响力,在解决组织内部的各类矛盾、冲突时起着调节融合的作用。他们能以公正的态度判定是非,充分诠释组织企业冲突的立场、原则和手段,化解冲突。

树立榜样不是树立一个高不可攀的“神”,而是在成员身边树立一个可以感觉、可以学习,也可以达到的榜样、标杆。海尔是个以服务、质量著称的制造性企业。张瑞敏为了抓好企业生存的质量关,用流水线普通工人的名字命名了一些工具和操作方法:“启明焊枪”“云燕镜子”“召银扳手”等。这种做法,为生产工人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创造力。正如张瑞敏自己所说:工人的干劲更高了,责任心更强了,产品的优质率提高了。企业能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优质产品,从而也具有竞争力。

一个企业中必定有众多的候选楷模,就看企业管理者如何去发现和造就他们了。注重组织文化的企业一般都十分看重有个性的员工,他们的独特个性可以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得益彰。尊重员工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意,把他们放在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有独特个性员工的行为来激励整个企业的员工。

榜样激励法的应用

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员工。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使用典型,正确对待典型,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群体用不同的典型引导。

企业的榜样员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企业的优秀员工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企业的优秀人才,是与员工自身的优秀素质和企业创造的优秀环境共同造就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企业的榜样员工呢?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企业的榜样员工

企业的榜样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初,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但是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却是在不断变化进步的,是与企业所要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身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内心想法,了解员工的价值观,以发掘具有员工榜样的模型。

2.身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培养榜样员工

对于有些具有楷模特征的“原型”,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活动领域,增强他们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3.企业管理者要努力打造榜样员工

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锻炼,对那些基本定型的榜样员工要进行培训,对他们进行宣传,提高这些榜样员工的知名度和感染力,只有使这些榜样员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认同,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员工的宣传不能言过其实,否则会失去激励作用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企业在培养员工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宣传榜样员工以后还要对其进行培训和锻炼,提高这些榜样员工的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期激励员工的目的。

4.要树立不同层次的榜样

社会是复杂的,员工们的成长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树立榜样,不能搞“一花独放”,而应搞“群芳谱”。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榜样来激励和引路。管理者应当善于树立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榜样,让不同类型的员工在盛开先进之花的“百花园”中,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仿效的榜样,这样才能全面地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5.要树立真实的榜样

榜样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因此,对榜样不能虚构先进事迹,不能任意拔高,不能一好百好。如果榜样不真实,比没有榜样还要坏得多。因为把假的东西拿来作先进榜样,一旦戳穿了西洋镜之后,人们对真的榜样也要怀疑三分了,这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无到有处有还无”。因此,搞假榜样,除了会造成他人的逆反心理外,是不会有任何益处的。

6.宣传榜样要近人情

树立榜样是为了让人学,让人学就要使人“能够学”如果把榜样神化,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们就只好望洋兴叹了。在实际生活中,先进典型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并不是越完美越高大越好,应该以能为广大员工所接受,起而仿效为度。我们必须明确,树立先进典型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而宣传榜样要近人情,才能达到此目的。

7.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榜样

古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榜样,学其所长,正确对待其短,不能责备求全,横挑鼻子竖挑眼。既要防止机械式的学习,形式主义的模仿,又要防止因榜样有某些不足之处而否定榜样。

8.最重要的一条:领导要自己成为榜样

松下幸之助无疑是当代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他创建的松下电器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有一天,松下幸之助到车间视察。装配线运转正常,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工作着,在那种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车间里,是很难找到什么不妥之处的。然而,还是让松下幸之助找到了。只见他弯下腰,捡起了一块很小的碎纸片。

毫无疑问,当松下幸之助弯下腰去捡纸片时,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行为标准也就被树立起来了!员工们确信他能发现地上那很小的、被别人忽视了的纸片,当然更能以身作则,激励着松下全体员工努力奋斗,精益求精,生产出世界一流的电器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道德经》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说:领袖人物不要刻意逞能以显示高明;也不要政令过多以夸示功绩,而要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感化下属,使他们自觉地追随。“处无为之事”的说法,历来颇有争议;“行不言之教”,却是领袖人物获得部下忠心拥戴的有力手段。

竞争激励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