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1)
第5章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1)
团队需要八种角色 没有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会把11个足球运动员放到一个板球队里,或者试图用11个拳击手组建一个足球队,道理显而易见。但一些企业仍固执地认为一个由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一定能战无不胜。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团队必须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所有不同技能和技巧,或许还需有一系列不同的性格或者具有不同特殊喜好的人。
英国学者贝宾列出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清单,其中列举了一个优秀团队所必须具有的八种人才:
总裁:与其说他们是专家型或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如说是纪律严明、轻重分明和能力均衡的人。其职责是挑选人才,凝聚和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造型师:特征是项目领导,性格外向,能有力地推动任务的进展。他的力量来源于个人动机和对任务的激情。
生产者:是原创思想和建议的源头,团队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最聪明的成员,但可能不注重细节问题。他们需要激励和引导,其才能才会发挥到极致。
监测评估者:进行检查工作并指出论证中缺陷之处的人。他们擅长分析甚于创造。
资源调查者:让团队与周围世界保持联系的联络人。他们性格趋于外向,有魅力。
公司工作人员:把思想具体转化为行动时间表的实践组织者和管理者。
团队工作人员:受人喜欢和欢迎,他通过鼓励、理解和支持来让每个人保持前进。
猎手:如果没有他的话,团队可能永远都不会按时完成任务。他对任务的严格跟踪是很重要的,但不总受人欢迎。
换句话说,选择技术型人才是重要的,但要保证他们中间有人能担任其他重要的职责。团队是由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的一个集合,在执行任务或者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他们的才能。团队赢了,则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赢。如果团队输了,则每个人都输。
每个成员必须首先对团队整体保持忠诚。把这些个体都看成是各方面的代表的话,他们的忠诚就会分散,他们的承诺就会混淆,他们的职责就会不确定。团队会议会倾向于非正式的聚会,而不是严密安排的会议。他们有领导,但没有老板,成员间直呼其名,而不是称呼其职务。
团队就像人一样,也有初生、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你可以看着他们形成,创造出自己的形象标志,找到每个成员的定位和他们所能担当的职责。对很多团队来说,青春期之后,是动荡的时期,团队成员开始对最初的组织形式提出挑战。动荡之后是规范期,这个时期团队开始在新的团队结构中稳定下来,总裁、造型师和其他人员开始发挥作用。最后,团队走向真正的成熟,并开始能真正担当重任。
这些成长阶段——形成、动荡、规范,是任何一个团队生命不可缺少的。忽略它们常常导致团队过早地夭折,团队成长的整个过程不得不重新从头开始。
没有一个像在临时家庭一样一起成长的机会,团队就不会形成一个互相信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大家各司其职,而且任何人都会尽忠职守。
所以,工作的绝佳环境就是处于一个好的团队中——它让人兴奋、富于刺激、充满支持和成功。
从主管向教练转变
“我们马上就可以完成这部分工作,”李说,“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分配得很好。”
“等一等,你们已经把工作分配好了?”经理说。
“是啊,你不是要求这么做的吗?”李皱起了眉头。
“我是让你们试着做做而已,当然不会让团队在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自作主张,作出这样的决定。你们为什么不把任务安排表交过来,让我看看是不是有需要改动的地方?”经理说。
公司组建团队,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员工自我管理、自主决策的能力。要是你始终以传统主管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话,这个目的就无法实现。从短期看,你与团队之间将会发生冲突。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整个团队的主动性就会丧失,你们最终还是回到了起点。公司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
你的角色必须要有一个从主管到教练的根本转变。教练做什么呢?他要确保团队培养起必要的技能,获得向上的动力,得到必需的设备,并且能够有效地准备比赛。在实际的比赛中,教练并不上场。而作为教练,他要做到:
(1)他要确保为作出有效的决定,团队采取了所有必要的步骤。在团队变得更加成熟之后,他就会越来越少地插手这类事情。
(2)他运用提问,而不是陈述,来帮助团队成员分析思考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假使李说,不,我对自己的任务感到不满。经理就会问,团队是怎样作出决策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容许成员表达并维护自己的偏好的。之后,经理会根据回答提出另一些问题,帮助李和他的团队对形势进行更有效的思考,明白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3)他决不会对团队或是其中的任何成员指手画脚,除非确知自己拥有团队尚不具备的知识、信息或专长。这时,他会设法帮助团队或其成员培养自己的能力,以后这位经理就不必再亲自作类似的决策了。
(4)看着团队日益成长,更多地实现自我管理,李会非常高兴。
团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管理呢?这取决于对下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它想有多大程度的自治?你想让它有多大程度的自治?公司想让它有多大程度的自治?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而直接的答案。一群被称为团队的人,并不一定就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可以仍旧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做些什么。你可能仍旧想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例如,星期一早上公司开始把这些人称为自治的团队了,但其实事情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应该这样入手:下定决心,让团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自治。不要管这些人有没有“自治”的名义。重要的在于行动!帮助成员学习共事、互助的技巧,帮助他们接受不同的见解,并学会找到解决分歧的办法;帮助他们学会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或许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互相进行业绩评估的手段。
团队的成员们可能会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你也可能会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如果你采用了正确的方式,就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这意味着公司也可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工作方式。
团队成功和个人成功是有区别的
要使团队比传统的工作小组运作得更有效,就要让每个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团队及工作当中。团队成员必须对任务抱有信念,并且能一起努力去完成。他们还必须专注于整个团队及其成功,而不仅仅是某段时间里自己负责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成员们对任务及团队整体并不专注,他们就不可能组成一个真正的团队。这仍旧只是一个工作上多少有些联系的个人的集合而已。
那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1.确保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整体的任务是什么
在传统的工作群体里,每个员工只被要求做好某一范围内的工作。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在完成整体的任务中有什么作用。团队不能这样运作。每个团队成员都应知道整体的任务。假使你的团队负责为公司编写简报。这些简报,有的是定期发行的,有的则是为满足特定的管理需求而不定期发行的。你的手下有编辑、作者和制图,还有专职发行人员。你可以这样描述基本的任务:“在预算范围内,遵守承诺,把高质量的简报送到客户手中。”即便是在传统的工作群体中,关注整体的任务也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对于一个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2.确保每个人都致力于完成整体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自己手头的工作
一旦大家都明确了整体的任务,就应该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在实际工作中,这意味着有时员工们为整个团队的利益,要对自己的工作作出牺牲。比如,当团队不能及时完成生产时,一个正在写生产报告的员工就得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强调完成整体的任务,能够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增强其协作力。
3.鼓励所有的员工一起工作,并把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员
员工们常常会觉得做出这样的转变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过的人习惯于将个人的工作视做奖惩的依据,把互相帮助看得比完成个人的工作更为重要。让员工出人意料地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当员工们表现出团队的合作精神时,一定要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加以表扬,并让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就绝不能让团队的成员只关注自己个人的工作。应该帮助他们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团队的整体任务上。
要使团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任务中去,这些任务要具备下面三个特点。
(1)任务必须明确。所有的成员都必须理解团队的任务,并且,他们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使顾客满意”相对来说比较明确,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并不那么清楚了。
(2)任务必须值得去做。要使团队成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去,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简报”相对来说值得去做;而“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作”则有些勉强了。
(3)任务必须有挑战性。要让团队有成就感。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一个高效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敬业的团队,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他们的天职。
不要孤立地对待每一个团队成员
许多员工习惯于以自己个人的努力程度作为上级管理和评估的依据。即便他们被告知自己是团队的一员,也还是放不下对自己工作表现的关心。这时,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员工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工作表现转移到团队的工作表现上来。如果经理不做这个工作,依旧让员工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个人表现上,就难以在他们中间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团队。
优先考虑团队的业绩,而不是个人的成绩。当然,个人的成绩也不能忽视。但是团队的表现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团队没能取得成功,个人表现再好也于事无补。因此,要关注团队的整体表现,关注每个成员为团队的整体表现作出哪些贡献。这就需要在团队整体中体现这个原则。
1.让团队来纠正个人的工作表现
在过去,经理总是把纠正员工的工作表现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团队如果能够真正建立起来的话,这种情况就会改变。高效的团队在纠正、提高成员工作表现方面的作用,要比大多数经理强得多。因为一位差劲的员工可能会时刻受到团队中其他的压力,而不像以前被经理骂一顿就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