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星体母舰构想
杜飞知道老爸跟老妈的感情非常好,也知道老爸为什么会对老妈参加末世生存培训班的行为而愤怒。
这个顽固不化的杜为民同志,其本质上并不是心疼那几个钱。他纯粹就是觉得脸上没光,想维护自己身为一个专家的荣耀感。
面子这种东西,说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也不为过。
杜飞有时真想不明白老爸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不过当看到他把最近的研究发成果拿出来时,杜飞还是可以很肯定地确定:
他的脑回路是正常的,从来没有违背一个华科院院士该有的科学精神。
原来的书房,已经被杜为民同志改造成了天体实验室,一个模拟的银河系以全息方式浮现在空中。
在这绚烂而恢弘的星系场景中,杜飞的目光很快就被一艘自由穿梭于其中而不受任何天体引力束缚的空天母舰所吸引。
这艘空天母舰是圆形的,外状跟行星差不多。
如果放到现实中,其实际的设计体积也是大得惊人。以周边的行星为参照物可以看出来,它几乎与火星的大小不相上下。
杜为民同志说:“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不得不离开地球,这艘星体母舰也许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它可以带领我们遨游宇宙,去寻找新的家园。”
每一个敢于幻想与尝试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人物。
但超前的构思往往与现实脱节,在杜飞看来,最少在未来的三五十年内,人类都没有实力打造出这艘星体母舰。
这里面涉及的技术瓶颈太多,譬如说驱动力量,这么大一艘星体母舰,需要用多少引擎才能推动它前进?退一步讲,就算在叠加引擎的前提下推动了起步,又该如何摆脱所有天体的引力束缚?
先不说在宇宙中自由穿梭,即便是飞出银河系,最少也要达到第六宇宙速度。以曲速引擎为驱动力的曲速飞船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那并不意味着星体母舰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毕竟两者的体积与质量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打造星体母舰所面临的那些技术瓶颈,该怎么突破?你目前有没有清晰的解决思路?”杜飞好奇地望着父亲。
杜为民反问:“你指哪个层面的技术瓶颈?”
“最重要的,当然是引擎驱动力。”杜飞不假思索地说。
杜为民没有急着解释,他先点击在模拟银河系中遨游的星体母舰,只见一圈淡蓝色的光芒在指尖触碰区激荡开来。
星体母舰被锁定之后,全息模拟界面切换,只剩下被放大的星体母舰。同时界面右侧出现了一列散发着蓝色的虚拟触控键。
分别有“模拟生活”、“模拟战争”、“模拟航行”、“模拟检修”等功能。
再点击模拟检修,界面又一次切换,分列出“生活舱”、“储备舱”、“作战舱”、“驾驶舱”、“动力舱”等模块。
进一步触击虚拟的“动力舱”按键,层层细化筛选,最后全息界面上所呈现的就是虚拟立体的驱动引擎。
随着驱动引擎的运转,周围空间在局部重力场的影响下,像柔软的海绵体一般弯曲成了u形。
随后,这个u形空间又进一步扭曲,在上下两个顶点拉升出两点一线的多维时空隧道,入口出如同一个漩涡。
如果把这个过程当成一个二维平面来解释,就好一张白纸,东西两头的距离原本有20厘米。
但当你把它折弯成u形,并建立起直通两头的隧道之后,那两头之间的距离将从20厘米直接缩短成2厘米。
与此同时,穿越隧道的速度也将远远超过之前的平移速度。这好像你游泳时不慎被卷进了一个漩涡中,你下沉的速度会远远超过你在水平上游行的速度。
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虽然有些区别,但形式上大同小异。
“这是虫洞引擎?”
杜飞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瞄了父亲一眼。
当看到父亲点头“嗯”时,杜飞蓦然感觉自己对他的了解还是少了点。以前只知道他是个思想固执、不懂变通,而且死要面子的人。
真没想到,他在研究领域居然也有脑洞大开的时候,居然连虫洞都不放过。
“我曾想过以叠加曲速引擎的方式去驱动星体母舰,后来跟几个同行坐下来一探讨,大家都否定了那个方案。”
杜为民道:“我国现行的曲速引擎,它主要是以拉平飞船后方的空间,压缩飞船前方的空间为基础,再加上自身用来静止空间的时空泡,从而实现无时差的空间滑行,但那并非理想状态。”
“你放弃是对的。”
“嗯。”
杜为民点了点头,又道:“星体母舰的体积跟火星一般大小,再结合高密度的中子材料,其巨大的质量本身就有利于我们扭曲时空。
当我们顺利拉伸出虫洞之后,借助虫洞引力进行空间穿越,你所质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但愿你的构想可以成为现实。”
杜飞的脑子里还有很多的疑问,但他没有再问下去。
既然父亲在引擎层面有清晰的解决思路,相信其它问题也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了协助父亲把星体母舰计划尽快落到实处,杜飞以灾防部的名议向上级作了相关汇报。
第二天,杜飞收到了叶耀华的答复。
叶耀华在全息视频中对杜飞说:“你父亲这种天马行空的构想,彻底颠覆了我对飞行器的认知。
从军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幻想过我们的太空飞行器居然可以做得像火星那么大,这跟打造一颗星球没什么两样。”
“那您的意思是?”
“当然是全力支持,我会积极推动星体母舰计划的进程。以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在建造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很多挫折。
但科技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我们这些人的努力。即便是失败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来讲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想到一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