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最后一名 - 明朝大忽悠 - 西门吹灯零零七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明朝大忽悠 >

第37章最后一名

第37章最后一名

当王孝棠两日之后再去送礼的时候,吴教谕不声不响地收了下来。王孝棠便请教他关于《论语》《大学》等书中不解知识。吴教谕似有似无地指出其中一章给他仔细讲解,如何破题,如何承题,如何起讲,如何入手,如何起股,如何中股,如何后股,如何束股。

然后王孝棠开写却让吴教谕哭了,你这狗爬的文字,交什么卷子啊,第一轮就会被淘汰。只好对王孝棠说,如何来写我已经告诉你,至于选中选不中,那是胡知县和老天爷的决定了。

王孝棠明白吴教谕在**裸地歧视自己的毛笔字水平,作为一个先用铅笔,再用钢笔,最后用电脑的现代人,毛笔字写到自己这种水平其实不多地。他感谢了一番吴教谕,说取中取不中天注定嘛,不过老天爷一向站在自己身后。吴教谕只能勉强地笑了笑,心说你这狗爬体字若是取中了,那胡县令一定是瞎子。

这教育腐败之事到了本朝后期更加严重了,自然有那死脑筋的读书人,但绝大多数人都开始为自己生活思考,如吴教谕这样因为穷困而贪墨的大有人在也不差他一个。毕竟明朝官吏待遇极低,真靠着奉银过日子,全家只能活一个。而至于那道德标兵东林党人,也不乏舞弊才中进士的,至于取士的时候东林党人的后代更加是优先考虑,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教育腐败了。且能入得了东林党的,几个不是世家子弟,缺钱缺关系,岂能成为东林党人。

王孝棠知道自己的底子,正常参加科举考试肯定不行了,所以他只是想过童试,搞定秀才功名便满足了。

终于到了童试的日子,整个魏县热闹起来,魏县三百多学子纷纷前来县城参加童试,从皑皑老者到总角学童,参考的人当真是五花八门。有钱的坐着轿子过来,没钱的两条腿走来,聚在县学夫子庙前当真热闹异常。

胡知县胡方顶与国子监派来的巡查国子监教授李云(书友皇图哥舍友扮),本县县学吴教谕以及四位教导纷纷出来主持,先是拜孔夫子画像,然后由胡县令宣布皇恩浩荡,因去年耽搁的童试今次举办,众人随后山呼万岁遥拜京师万岁爷。

随后,三声炮响,魏县上下三百多学子陆续进了考场,便开始了为期五天的童试。

这五科考试分别是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王孝棠对于这次考试那是有着十足的把握的,毕竟他忽悠了主考官县令胡大人,又从吴教谕那里得到了提点,打开试卷一看,果真就是那句话。

很好,很强大!

只是现在王孝棠唯一的难题是,巡查的国子监李教授会不会找茬呢?他也曾打听了一下国子监的一切,但是国子监的离李教授神秘的很,一直没有露面。

考试的地点正是县学之中,王孝棠坐在这如同茅厕一般大小的天地里,当真是感觉无比别扭与惆怅,还要连续考上五天。如此狭窄的地方,竟然吃喝拉撒都在此地,而且通风又不好,这味儿……据说接下来乡试,会试,殿试都必须在这种如同茅坑一般的地方完成,这童试不过是小儿科了。

关于科举考试,王孝棠印象中国产电视剧导演很逗比地这样拍摄,说是某个皇帝心血来潮,就伪装学子去参加科考,而一个大臣的女儿也心血来潮,女扮男装去参加科考,然后两个人一个中状元,一个中榜眼。这不是胡扯吗?参加科考的人必须都是监生或者举人,哪有随便伪装就能过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这又不是过家家。

不过对于这次考试,到有一点比较人性化,每个人都会给好几张白纸做卷子,防止有人胡乱涂抹,能最终交出一张整洁的试卷。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王孝棠每天一拿到考题便很快写好了试卷,然后很无聊地打发时间,便在多余的宣纸纸张之上画王八,一只王八,两只王八,三只王八……好无聊的日子啊……

五天的时间一过,所有考试完毕,只等着童试放榜了。

王孝棠美滋滋地回到郑家,见到郑云霄正在训斥几个人呢,虚平道士说这是郑云霄新买的仆人和丫鬟,现在正在给下人立规矩呢。

王孝棠不禁道:“鸟枪换炮了。”

“什么意思?”虚平道士问。

“没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也许过几天之后我就能陪你去青云山游历一番了。”王孝棠笑道。

却说那胡县令胡方顶,作为主持乡试的主持人,自然每一张卷子和每一个考生都要了解,作为沉浸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中的他来说,只需要匆匆扫上一眼,就立即断定出谁大有可为,谁的文章一窍不通。他看卷子速度极快,首先跳出写字写的好的,这样一半的人便被淘汰了。

所以当他看到了王孝棠的卷子之后,几乎快哭了出来,就这写字水平,我怎么给你取生中秀才?字歪歪扭扭如同狗爬过也就罢了,文章里也是半白半文,你当这策论与八股是我闺女看的白话小说吗?

他先将王孝棠的卷子收录起来,批阅其他试卷,在吴教谕的帮衬之下,选中了二十几分看起来不错的。对于王孝棠的狗爬体试卷,他几次三番要丢之一弃,却又想到了郑半仙对自己说的两人命理相通,犹豫不决。

命理相通啊,要是不给他取生中秀才,是不是我的仕途也不走运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