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抉择两难 - 重生三国,文帝挥鞭 - 从头越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66章抉择两难

司马懿的这些想法,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后,就越发的觉得曹丕整个人高深莫测。

大有一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如果说曹丕连诸葛亮都不够信任,那对自己呢?岂不是更不信任?

可不信任自己,却又能把特战队交给自己……

司马懿看着曹丕的眼神都有点变了,看着曹丕满脸自信的笑容,司马懿仿佛在看一座山!

那是一座无论他怎么努力,也翻越不了的高山!

曹丕无形的气场全开,司马懿看在眼里,只觉得是君王才有的霸气!

这一点,只怕他司马懿一辈子也做不到了!

司马懿在观察着曹丕的同时,曹丕也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司马懿的一些微表情,小细节,被曹丕尽收眼底。

这么多年在曹操身边察言观色,曹丕早就有了独到的阅人之术!

对于司马懿的复杂心情,曹丕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复杂就对了,他细思极恐就对了!曹丕就是故意让他细思极恐的!

如果一个臣下能把君主的心思都猜明白了,那就是这个君主的无能和失败了!

那么结果只有两个,第一,君主杀了臣子!第二,君主被臣子推翻!

杨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曹丕的心思如今早已经不是前些年那么单纯了,尤其是驭人之术上,曹丕的复杂,甚至连他自己也有点看不透自己了。

当然,曹丕虽然不想让诸葛亮功劳太大,但绝不代表他不信任诸葛亮。

把灭蜀的功劳给司马懿,这也是有政治目的的。一个英明的皇帝,绝对不能让一个臣子功劳太大,在朝堂上说一不二。

如果有可能,臣子之间最好有些争斗!

只有臣下相互制衡,明争暗斗,皇帝才有机会展示威严!

反之,如果臣子联起手来,团结一心对付皇帝,那皇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这是帝王之术!

至于曹丕故意在司马懿面前,装的不信任诸葛亮,完全是演出来的。

目的就是为了让司马懿觉得他高深莫测,让司马懿细思极恐。

而日后灭蜀之战,曹丕有意提拔司马懿,削弱诸葛亮的功劳,这样做对曹丕的好处其实很多……

最直观的就是告诉世人,他曹丕手下能人辈出,没有诸葛亮,还有司马懿!谁想造反,先掂量一下……

除此之外,曹丕还有点想给司马懿洗白的念头,毕竟前世的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对阵的时候,几乎被打的没有还手之力,“四十万”魏军龟缩在五丈原对岸闭门不出。

司马懿还获得了一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这一世,曹丕就要让世人知道!他司马懿,其实也可以不“畏蜀”……

……

曹丕的计划很顺利,诸葛亮前脚出发,曹丕后脚就和司马懿前往桂阳郡……

司马懿还是答应了曹丕,接下了掌管特战队的任务。

与此同时,曹丕和诸葛亮兵分两路,各自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几乎同时达到了各自目的地。

诸葛亮在赶到庐陵边境时,偶然看到了龙南县当年摆下的八阵图,一时也感慨万千。

当初摆下八阵图后,诸葛亮马上留下了岳父黄承彦,在此看守石阵。

结果黄承彦看了没几天,就遇到了陆逊误入八阵图的事件。

黄承彦心善,放过了陆逊。这件事诸葛亮知道后,也有些后悔,自觉用错了人。

在那之后,诸葛亮就派人替换了黄承彦,将他安排在豫章郡颐养天年。

如今江流石不转,石阵还是当年的石阵,只是石阵上落满了枯黄的落叶,在这个秋天显得十分凄凉……

诸葛亮默默地看了石阵半晌,沉默良久后,轻轻地吐了一个字。

“拆……”

张辽黄忠各自一惊,在他们印象里,这个石阵威力无穷,变化莫测,就连交州陆逊,都几乎命丧在这石阵之中,能抵十万精兵的石阵,就这么拆了,岂不是太可惜了?

黄忠忍不住拱手问道:“军师,是不是要三思而行?这石阵威力无穷,就这么拆了,实在可惜……”

众将纷纷齐声附和可惜……

诸葛亮忽然摇扇笑道:“吾自出茅庐以来,未逢敌手!真正能让我望而生畏,礼敬有加的人,只有公子!”

“当初我布下石阵,原意只为抵挡陆逊偷袭,如今战事将起,破孙权指日可待,我又何必留恋此阵?况且我大军二十万,兵锋所指,战无不胜!何惜一石阵乎?此阵不拆,阻我大军!拆吧……”

诸葛亮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众将也只有默然,随即吩咐手下士卒,拆除此阵!

交州,土地贫瘠,人口太少。孙权励精图治了好几年,也没发现个所以然,只能苟且偷生。

况且,交州不像蜀地,也不似东吴!蜀地有剑阁之天险,东吴有长江天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