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从娃娃抓起 - 战狼旗 - 火树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战狼旗 >

第三十七章从娃娃抓起

[本章字数:3376最新更新时间:2015-01-3109:19:33.0]

“二虎,你先起来。”

等二虎起身后,王世华才疑惑的问道:“讲讲,到底谁能逼的你磕头?”

“除了我阿爹还能有谁?”

一说起这事二虎就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憋屈的人:别人立功都是往高处升,只有他是越立功越往下走。给王世华立功,却被阿爹一巴掌拍去看守城墙;好不容易天上掉下个大功劳,结果,就因求给刺客说了次情,阿爹直接将他发配去守城门。

“二虎啊!这事我还真不好讲。”王世华笑嘻嘻地说:“虎叔肯定有他的打算,你讲我要是这时候打乱了他对你的磨练,岂不是对不起虎叔的这份苦心?”

“可是我真的想不通,自己哪儿做错了?”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虎叔在对二虎心性的磨练,可二虎身在其中就是看不明白,让别人怎么说?

“这样吧,二虎,你先去顶几天,就当是给自己放假。等我从王家坪回来,再跟你阿爹讲讲。”

“那你可一定要讲啊。”

“放心。”王世华苦笑着点头答应。又道:“给那个铁石头规定的期限正好跟我回王家坪的日子是同一天。他万一来了,你可得把他给我看住了。”

“是!”

一旁的二狗子却插嘴道:“少爷,他要是不来了?”

“不可能!”二虎怒视二狗子,道:“这样的好汉,岂会贪生怕死?”

王世华懒得听他俩争论,向阿霞的房间走去。

三天后清晨。

王世华带着护卫队骑马出城,马匹上挂着两只篓筐,遮的严实。

刚到城门口,远远就见二虎牵着马,跟护卫队一样的装扮,在门楼下翘首以待。

听见了马蹄踏在街面青石板上的“嗒!嗒!”声,他就开始紧张了,见到王世华,笑的有点尴尬。

王世华骑在马背上停在他面前,一边摸着马的鬃毛一边对他笑道:“我听人讲,你这两天在这里守的很认真,搜查的很仔细,就差连大姑娘小媳妇的肚兜里都要看看是不是藏东西了,是不是真的?”

护卫队们哄堂大笑。

二虎怒视他们一眼,又看了王世华一眼,摸着脑袋,有点尴尬的解释:“少爷,您别听他们胡说八道,我不过是听我阿爹讲这段时间不太平,要尽量搜查的仔细些。”

王世华忍住笑意,又问道:“可我记得前几天让你在这里等待那个铁石头,你不是答应了么?怎么,想反悔了?”

“少爷,您就饶了我吧。那活谁都干得了,我已经跟别人讲好了替我招待他。”二虎也顾不得多想,抱拳求饶:“少爷,我要是还在这里守城门,万一有么子事的话,估计阿爹会直接让我去放牛。”

王世华仔细的看了看他这身护卫队的装扮,笑道:“你就真的这么想加入护卫队?”

“不想是孬种!”

“讲的好!上马,跟我走。”

“是!”

“驾!”王世华一夹马腹,大喝一声,在护卫队的簇拥下,在一阵马蹄踏在青石板的“嗒!嗒!”声中,向城外冲去。

王家坪位于龙塘镇北面,相距二十多里,目前有七百一十三户人家。除了九十九户姓王,其余全是依附王家生存的它姓。

王家坪依山傍水而建:居住地被上千根水桶粗的木柱围绕,中间还建有十余座砖瓦结构的碉堡。在它的南面有条宽约十米,最深处约三米的皮渡河,上有一座石桥,另一端还建有吊桥,是唯一一条进入的通道,在河水的对面,则是数百亩良田,外围还有观察哨。身靠一座名曰神椅山的大山,高约五百米,像一把座椅,三面都是百米高的悬崖,唯有面对王家坪的方向是面斜坡,酷似一把大座椅。上面早就被王家经营多年,为的就是万一山寨别攻破后,大家可以有庇护的地方。

这样的地形看起来容易攻破,实际上它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身后那座神椅山:只要全寨百姓往山上一躲,在正面的几座堡垒里多加人手枪支,再在两边‘扶手’处安排足够的人枪,将形成天然的三面夹击。正常情况下,不付出十倍的代价根本别想攻破。

跟往常一样,来到观察哨后,王世华就下马步行。

山寨远远可见,但更吸引王世华的是这数百亩良田——王家的粮仓啊!罂粟根本就不准种在这么好的水田里,这是老太爷生前定下的祖训。

眼前是青色的世界,青釉的稻杆直如标枪,被山风一吹,如浪潮般微微弯腰,可视风吟;青釉的稻穗已经开始结子,剥开后,一点乳汁似的莹白液体沾在手上,舌尖轻尝,香甜可口。

“感谢上苍照拂,祖宗庇佑,我王家又得一个好丰年啊!”舌尖上传来的香甜,让王世华忍不住感叹,幸福充盈于胸。

王世华走在沟渠边,右手手指张开,与稻穗轻轻擦过,手中传来的感受让他的心异常平静。

一些妇女抱这头帕,背着背篓,带着自家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在细心的除草。

“过来!都过来!”王世华跳到马背上,对四周招手并大声吆喝。

少年们顿时不顾一切的欢快跑过来,将王世华团团围住,擦着汗水,眼睛里冒着惊喜的期盼。

“你们今天读书了么?”

“今天放假,专门给家里的田除草。”

王世华满意的笑了起来:这样的问答已经历了无数次,可每次王世华都会如此问……王家尚武,有的是勇猛之士,可王家人以前都不爱读书,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还真没几个善谋者。还是在王吉安的推行下,大家才渐渐接受了读书也有出息的观念。二虎、大狗子这一代人算是享受到了读书的好处——他们全都识字。

“好!好!发糖,发糖。”

听到这话,少年们火速排成一排。王世华下马,从马身上的篓筐里抓一把糖放在第一个少年的手上,然后摸了他脑袋一下,笑道:“武功要练,可书也要好好读,晓得了么?”

“晓得了,谢谢世华少爷。”

无论男女,都是摸一下头,嘱咐相同的话,再发一把糖。少年们高兴,王世华更开心,尤其是看到他们都很懂规矩的把糖小心装进口袋,留下几个,快速向直起身看过来的阿妈跑去,将剥掉糖纸的糖果喂进阿妈的嘴里,母子一同甜蜜的笑着再次给王世华鞠躬道谢,王世华心头更是幸福……当然,这是王世华对他们进行了两次教育后的结果。规矩一旦养成,就会形成风气,一种让王世华及其后代都会感到幸福与充实的良好风气。

石桥的下游是百十个孩童在戏水,或游泳,或钻进水里,或骑在牛背上往水里跳……他们最大的也不过十岁,最小的才五六岁。在家族的庇护下,在父母的羽翼下,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时期。

当王世华的身影出现在石桥边,这些孩童可没有刚才那些小少年的规矩和纪律性,一拥而上的将王世华围在中间,纷纷向王世华伸出手,大声叫着“少爷,我要糖……少爷,我要瓜子……”

王世华和护卫队的马匹上驼的全是这些零食,自然会满足孩童们小小地要求。事实上,只要他们认得自己是少爷,为未来的尊卑规矩打下了基础,王世华就很满意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