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计策
云丞相沉思片刻,拱手正色道:“陛下,臣有一策,或可试之。”
皇上眉头微挑,显露出一丝兴趣:“哦,云相有何妙计?”
云丞相小心翼翼地抬眼,语气中藏着几分试探:“臣以为,公主遇刺一事本就无中生有,不妨借此添上一把火,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转移外界视线。”
皇上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此计甚妙!”
但随即,他的神情很快又沉静下来,手指轻扣御案,语气中透着一丝深意:“不过,朕忧此计虽巧,却似权宜之策,能否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朕要的不是压制风波,而是彻底掌控。”
云丞相见皇上神情凝重,意识到自己并未完全满足皇上的期望。他心中稍作犹豫,暗自思量:皇上对皓月公主的态度,似乎比他预想的更复杂。若此时轻率应对,恐会将云家推入不可控的局势中。
片刻后,他抬起头,面露沉稳之色:“陛下所虑极是。臣另有后策。”
皇上不动声色地盯着他,目光中透出几分期待与深意:“说。”
云丞相微微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陛下可以公主遭遇刺杀之事为由,宣其入宫,明言是为保护公主周全。待她入宫后,既可暗中监视,又可软硬兼施,夺回飞羽令。如此,既保全公主颜面,又可免外界疑议。”
皇上闻言,眸中掠过一丝难掩的喜色,嘴角似有轻挑,却仍站在案后不动声色。半晌,他缓缓起身,走至窗前,状似随意地问道:“云相以为,皓月留在宫中,可安稳?”
云丞相垂下眼眸,语气谦恭:“臣以为,公主心性坚韧,若入宫中,不免有所抵触。陛下乃明君,当知强行羁押,未必事半功倍。”
这话半是劝阻,半是试探。皇上缓缓回身,眉梢微挑,笑容玩味:“哦?依云相之见,又该如何既安天下,又解皓月心中的那一口气?”
云丞相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可下旨,昭告四海,称公主愿为家国大义,远嫁和亲,以彰显大庆之德。”
此言一出,皇上眼中掠过一丝冷意,却未多言,只是抬手示意他继续。
云丞相小心翼翼地继续道:“若此旨传开,臣建议将飞羽令与和亲绑定,称其将作为陪嫁之物赠予异国。如此,公主势必面临重压,届时不得不交出此物。”
他话锋一转,语气沉稳且冷冽:“即便她执意不交,若飞羽令随她远嫁它国,也终将失去价值。到那时,飞羽令的存留去向,已无关紧要。”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一凝,仿佛春风拂过湖面,却激起无数涟漪。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感,连室内的微暖都透出几分森冷的压抑。
皇上眉宇间闪过一丝冷光,手指轻叩龙案,眼底的波澜难掩深思。
皓月公主,作为大庆的明珠,令他既爱且欲。她不只是拥有飞羽令的棋子,更是他想牢牢掌控的存在。
她的出色与桀骜,总能让他在恼怒之余生出征服的冲动。若失去她,这份悸动与野心,难道要就此化为虚无?
殿内沉寂无声,仿佛空气都被凝固。片刻后,皇上缓缓起身,背负双手,低沉的嗓音在大殿中回荡:“云相之计,倒也高明。但和亲牵涉甚广,关乎国运,非同小可。此事若稍有不慎,朕如何向天下交代?”
云丞相见皇上没有明确反对,心下一松,连忙补充道:“陛下所虑极是。臣已有腹案。东临裴少钦久在我大庆为质,归国之望深切。若能娶皓月公主,既解其归乡之苦,又可借机稳固两国邦交,陛下更可趁此机会大显圣恩,传为美谈。”
他这番话,既是一层说辞,更是一次试探。他不确定,皇上是否对皓月公主存有别样心思,但又不敢明言。他只能绕着这条界线,小心翼翼地挑拨局势,同时维护自家利益。
皇上负手立于窗前,目光掠过窗外庭院,沉沉落在云丞相身上,深邃而探究。须臾,他唇角微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云相果然深谋远虑。”
这笑意叫人无法琢磨,云丞相却不敢怠慢,连忙躬身致礼:“陛下英明。臣必不负圣恩,定当步步为营,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话音落下,皇上的目光依旧深沉,似乎在权衡着什么,室内的气氛凝重如水,连远处传来的微弱鸟鸣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两人又商议了许久,讨论着朝中局势与细节。茶点送上,却无人动过,仿佛连茶香都无法缓解这股肃然的压迫感。
时间缓缓流逝,外面的光线渐渐变得昏暗,庭院里柳树枝条轻轻摇曳,像是低语,透着一丝不安的凉意。
皇上终于开口,语气低沉:“云相,此事暂且如此,其他事宜,朕自有安排。”
云丞相心中一凛,见皇上没有再多言,便知今日的谈话已近尾声。他小心地起身,拱手告辞:“臣告退。”
皇上默默点头,眼神深不可测,仿佛还有什么未曾言明。
而云丞相走出殿门时,回望一眼,发现暮色已然笼罩四方,却依稀觉得大殿深处,有一道目光始终追随而来,如寒刃般冰冷,又似火焰般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