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自行车票 - 五十年代:考上大学当厂长 - 咸鱼肝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124章自行车票

液压淬火机床研究完后,周兴然轻松多了。

有这个机床在前面挡着,谁能不说一句他毕业实习完成的优秀?

接下来的时间周兴然偶尔去其他车间逛逛,然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毕业论文上面。

因为论文内容他已经从头到尾试验一遍了,现在的论文也不像后世那样动辄四五十页,不过一个星期论文就完成了。

直接交给了郦俊民,郦俊民拿着论文翻了翻,然后放在了桌子上:"这是你们制作淬火机床的试验吧,我听去汽车厂的其他同学说,你们小组在厂子可出名了,让他们好生羡慕。"

交完论文之后,周兴然空闲时间多了,每天都去车间把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心里默默记下,没有再直接动手研究新机器。

现在已经进入六月了,他估计顶多再在厂子待一个月就结束实习回学校等待毕业了,真要研究,也来不及。

好在他的房子也到期了,六一当天一大早,周兴然就在门口看见了在校门口站着的夏成益。

夏成益递给他一沓钱:"这是最后一个月的房租了,数数,一共28.6元。给我五天的时间,我去清清房客、整整院子。"

第三个月,夏成益就在厨房边上又搭建了两间小屋,周兴然能收获的租金也随之上涨。

周兴然没有伸手接钱:"夏哥,你为人我是相信的。这钱你收着吧,我不要,我有个忙想请你帮一下。"

"什么事?"夏成益很精明没有一口答应。

周兴然指了指夏成益的自行车,语气中满含羡慕:"夏哥,你这自行车是凤凰牌的吧?你看我这马上要毕业了,还没摸过自行车呢。"

夏成益听到这话,顿时挺直了腰,骄傲的望向自己的自行车:"没啥没啥,我这买的轻便车,不贵,你以后买的车肯定比我这好。"

夏成益自行车都买一年多了,但是每次骑着它出门还是感觉自己贼牛ac。

周兴然对自行车是真的挺眼馋的,之前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着没有买,这回要工作了,怎么也得给自己安排上。

之前没买一是他上学期间不经常用到自行车,他一个还拿着助学金的学生骑自行车太显眼。

二是重点:买自行车之后要给自行车"上户口",如果周兴然在老家买了一辆自行车,通过空间运到首都,这样行不通,因为自行车的户口不在这里。

买了自行车以后,要去公安局交一块钱,公安局给你备案、打钢印、发自行车行车执照,还有一个铅皮牌照。

毕竟现在自行车堪比后世豪车,还比豪车易盗,不查的仔细点,谁知道你自行车是怎么来的?

他现在一切都安定下来了,也有能力给自行车一个"家"了。

万事俱备,只差毕业证和自行车票。

⬇️⬇️⬇️(下方稀有票证来袭,请准备好钱~)

<divdata-fanqie-type="image"source="user">

北京六十年代自行车车牌和税牌(63年自行车每年要交2.5元的税)(图片来源于小红书南锣老六个人收藏)

</div><divdata-fanqie-type="image"source="user">

自行车票(图片来源于网络)

</div><divdata-fanqie-type="image"source="user">

缝纫机票(图片来源于网络)

</div><divdata-fanqie-type="image"source="user">

手表票(图片来源于网络)

</div>"帮我弄一张自行车票?"周兴然小声说,"我用粮食换也行,我爹娘囤了不少大米。"

虽然已经进入62年了,但是现在粮食依旧要比钱要硬。

夏成益眼睛亮了亮:"自行车票可不好弄,不过就咱俩这交情,就是再难弄也得给你使把劲不是?"

"这钱你拿着,房租是房租,车票是车票,咱们各算各的。"夏成益把钱塞回周兴然的手里,"不过,我可不敢保证能给你弄到凤凰牌的车票?"

"不要紧,我不挑,只要是自行车票就行,管它是哪个牌子。"

五天之后,夏成益又来找周兴然:"院子都收拾好了,走,我带你过去验收一下。"

推开院门,和之前没有区别,院子的东南角有片压痕,这是夏成益原本搭建房屋的地方,现在也已经被拆除了。

"夏哥办事就是利索,我看着比之前还敞亮不少。"

夏成益听了这话也开心,毕竟干他这一行的,除了要摆平房客,摆平房主也是一大难题,有的房主唧唧歪歪,这不好那不好,总想再从他手里抠点钱走。

"兄弟,别光说我,你办事也敞亮。"夏成益从兜里掏出一张票递给周兴然,"永久牌26轻便车,讲义气了吧?这车可比我那辆好多了!"

周兴然接过一看:沪上永久自行车26寸,价值190元。

"夏哥,多谢了,要多少钱?"

夏成益:"哎,你也知道,现在一张自行车票有多难弄,我就是一个弄房子的,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弄来的,这可是永久牌的,可比凤凰牌的..."

周兴然听他在那吧啦吧啦了五六分钟。

最后,夏成益伸出一只手:"这个数,一百斤大米。"

周兴然倒吸一口凉气,他这么冤大头吗?

"夏哥,我之前是吹了一点牛,我爹娘攒再多粮食,也不够我这么败家,一百斤粮食是不可能的,六十斤,这可不少了。"

夏成益作出一副着急的样子:"哎,兄弟,我这上下打点了许多,好歹让我挣一点啊。"

经过一番争论,最后以七十五斤大米成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