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王朝的衰败 - 烽火未曾戏诸侯 - 头上木有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王朝的衰败

千亩之战的烽火虽然看似已熄灭,但它所引发的余震,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冲击着整个王朝。

镐京城内,人心惶惶,街头巷尾人们窃窃私语,探讨着这场败仗的缘由。与此同时,朝廷大殿里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权力角逐。

战后,杜伯成了众矢之的,被视为国家的罪人。若不是他极力主张,周宣王或许不会毅然决然地废除籍田礼,给姜氏之戎挑起战事的机会。

如今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他只得将杜伯当作替罪羊,以平息民愤。毕竟,杜伯曾是他最为信赖的心腹大臣,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心中五味杂陈。

这一天,朝堂之内弥漫着一种压抑而凝重的氛围。

周宣王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神情冷峻,眼神如炬般扫视着下方的众多臣子。他的目光在杜伯身上稍稍停留了一会儿,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波澜。

尽管内心深处对杜伯有着一丝不舍之情,但他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示意中立的卫大行人站出来,带头抨击杜伯。

“大王,微臣有事上奏!”

得到示意之后,卫大行人走出队列,来到宫殿中央,向周平王行礼说道:“大王,如今各诸侯国都对我们表示了不满,尤其是那些与姜氏之戎接壤的国家。如果不能平息他们的怨气,恐怕会引发严重的变故啊。因此,杜伯大人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话音刚落,其他大臣们纷纷附和道:“是啊,大王,杜伯大人必须要承担他的责任!”

“臣附议!”

“臣附议!”

一时间,朝堂之上群情激愤,卫大行人安插的几位大臣们纷纷要求杜伯承担责任。

……

其他朝臣也纷纷被带动着附和道。

……

然而,就在这时,王后派系的魏叔恭却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他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千亩之战虽然失利,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杜伯一个人啊!战争本就充满变数和风险,胜负往往难以预料,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如果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杜伯身上,恐怕难以让众人信服啊。臣恳请陛下深思熟虑,切勿因为一时的愤怒而伤害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紧接着,虢季子也随声附和道:“陛下,杜伯可是朝廷中的重要大臣,一直以来都为国家效力,贡献颇多。此次战败,确实存在一些失误,但并不是完全由他造成的。臣认为,对于此事应该谨慎处理,以免引起朝中官员们的不满情绪。”

听到这些话,周宣王的脸色变得愈发阴沉,心中的怒火更是燃烧得更旺。他暗自想道:杜伯的战略竟然没有能够取得胜利,导致如今这般尴尬的境地,还怎么继续用他呢?如果不对他进行惩罚,又该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呢?

他沉声道:“魏叔恭、虢季子,你二人不必为杜伯求情。千亩之败,国之耻辱,民心动荡,若不惩治罪臣,如何平息众怒?”

尹吉甫站出身来,直言不讳:“陛下,杜伯虽有过失,但战败并非一人之责。若以极刑治之,恐朝臣离心,国事更难维系。请陛下慎之。”

然而,周宣王心意已决,冷冷道:“杜伯方针失据,导致我军贻误军机,致使我大周蒙羞,若不严惩,何以儆效尤?传朕命令,杜伯即刻推出午门,车裂示众!”

众臣闻言皆惊,然无人敢再出言相劝,唯有尹吉甫一人面色悲戚,却也无力回天。

杜伯被押赴南宫门外,他面色苍白,但仍强自镇定。他知道,自己此刻已是大势已去,再多的辩解也无济于事。

行刑前,他最后一次抬头望向宫墙,内心充满了苦涩与不甘。回想自己昔日为周朝所立下的汗马功劳,竟落得如此下场,不禁长叹一声。

行刑之时,围观的百姓默默无语,心中充满了惋惜与恐惧。杜伯虽有过失,但以如此残酷的方式被处决,令不少人心生寒意。人群中,有人低声叹道:“杜伯一生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下场,难道这是天意?”

杜伯的身躯被残忍地撕裂,鲜血溅满了刑场。周宣王冷眼旁观,心中却并未因此感到轻松,反而隐隐有些不安。他虽然处决了杜伯,却未能平息心中的愤怒与焦躁,反而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

杜伯的死让朝堂气氛愈发紧张,众臣人人自危。再也无人敢轻易进言,生怕触怒周宣王,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这种沉默并未持续太久。三日后,尹吉甫再次站了出来,他深知如果不再进谏,周朝恐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尹吉甫神色凝重,恳切地对周宣王说道:“陛下,杜伯之死已令朝野震动。臣请陛下慎思明断,不可再行极端之策。朝中重臣皆为国家栋梁,若再有误杀,恐令朝局更为动荡。”

周宣王听闻此言,脸色阴沉如水,他猛然拍案而起,厉声道:“尹吉甫!你竟敢质疑朕的决策?杜伯贻误战机,罪该万死!你若再为他求情,朕不介意将你一并治罪!”

尹吉甫面无惧色,依旧坚持:“陛下,臣无意质疑陛下,只愿为国家大计进言。陛下若一意孤行,只怕民心动摇,天下不稳。臣恳请陛下深思,勿再以暴力统治为策。”

周宣王勃然大怒,指着尹吉甫怒道:“尹吉甫,你莫不是想与杜伯为伍?来人,把尹吉甫拖下去,削官罢职,永不录用!”

朝堂上鸦雀无声,众臣见状皆噤若寒蝉,再也无人敢发一言。尹吉甫被拖出朝堂时,仍高声呼喊:“陛下!忠言逆耳,愿陛下三思而后行!”

周宣王看着尹吉甫的背影,怒火中烧,但内心深处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他不愿承认,这种不安源于他对自己的决策产生了怀疑,但这种怀疑被他迅速压制了下去。

杜伯的死和尹吉甫的被贬,标志着周宣王统治方式的重大转变。他开始独断专行,不再容忍任何反对声音。朝中的大臣们意识到,他们若再敢直言劝谏,必将面临尹吉甫的下场,甚至更为严酷的惩罚。

一日,虢季子在朝堂上恭谨地向周宣王进言:“陛下,近日民间多有饥荒,百姓生活困苦,若不及时赈济,恐有乱象。臣请陛下拨发粮仓,以安民心。”

然而,周宣王却不屑一顾,冷冷说道:“民间之事,何足挂齿?我大周军队所需方为要事。若粮仓不足,便让百姓自行筹措,朕无暇顾及。”

虢季子闻言,心中愈发不安,但他已不敢再劝,只得低头称是,内心却满怀忧虑。他深知,若周宣王继续如此暴政,恐怕离天下大乱已不远矣。

然而,周宣王的暴行并未就此停止。不久之后,凡是敢于直言的臣子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或被贬黜,或被削职,甚至有几位忠臣惨遭斩杀。朝中一片哀声,原本的忠臣良将纷纷心寒,离心离德。

伴随着周宣王的独裁统治,西周的国力逐渐衰落。民间的怨声载道,诸侯也不再心悦诚服。各地的叛乱此起彼伏,周边的敌国更是趁机侵扰。周朝的军队虽然一度强盛,但在失去了贤能大臣的辅佐后,战斗力大不如前。

周宣王的暴政让整个朝廷变得如同一潭死水,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人再敢直言进谏,整个国家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曾经辉煌的西周,如今正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

最终,在一次对抗猃狁的战役中,周军大败,损失惨重。这场败战彻底击垮了周宣王最后的信心。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听取任何意见,开始变得愈发暴虐,甚至亲自下令处决了几位在战中幸存的将领,理由只是他们未能“尽力而为”。他的残暴行径不仅引发了朝中臣子的恐惧,更让全国上下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与混乱。

……

随着周宣王的暴行愈演愈烈,朝中有识之士心如死灰,纷纷选择明哲保身,或消极避事,或干脆辞官归隐。然而,仍有几位忠臣不忍看到周朝的基业毁于一旦,决定最后一搏。

这日,朝堂上显得格外冷清,往日的热闹喧嚣早已不复存在。几个老臣低着头站在一旁,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凉。就在此时,召穆公走上前,神情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恳请陛下垂听。”

周宣王看向召穆公,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召穆公,有话快说!”

召穆公拱手道:“陛下,近来诸侯多有异动,边境频频受敌,民心不稳。若再不整肃内政,恐有大乱之虞。臣请陛下放宽政令,重新起用贤臣,以安内外之心。”

周宣王眉头一皱,冷冷说道:“召穆公,你也要学尹吉甫那般妄议朕的政令吗?朕之所为,皆为大周江山计,岂是你等凡夫俗子所能揣度的?”

召穆公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臣等忠心耿耿,所言皆为国家社稷计。若陛下再行独断,恐朝中再无忠良之士,国势难支。臣恳请陛下三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