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朝堂涌动 - 烽火未曾戏诸侯 - 头上木有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朝堂涌动

公元前794年,镐京的天空如同一块笼罩在城池上的阴沉幕布,遮蔽了本应璀璨的日光。

周朝的气运已在多年的征战与内耗中逐渐消耗殆尽,昔日的繁荣已成过眼云烟。虽然周宣王在位初期重视改革,任用了一批贤臣,着手恢复周王朝的秩序。

比如,内政上,重用召穆公、尹吉甫等贤臣,逐步平定了朝中混乱的局面,并加强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军事上,周宣王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防御,并多次发动征伐,遏制了猃狁、西戎等部落的侵扰。

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恢复了王朝的经济与军事力量,缔造了中兴的局面。

但是国力的衰退如同河床上的裂缝,虽不起眼,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崩塌。诸侯们嗅到了衰败的气息,纷纷在暗中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即将分崩离析的王朝中攫取利益。

女鸠的寝宫内,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仿佛缠绕在她的心头,未曾散去的阴云让她感到一丝不安。

她知道,尽管她如今的地位尊贵,但她终究不是正统的王后——那位稳坐王后之位的姜氏,才是这座宫殿真正的主人。

而姜王后的儿子,太子姬宫湦—穿越回来的林一,按照传统,是唯一正统的继承人。

但女鸠并未因此退缩。她的心中燃烧着一股野心,渴望将自己和腹中孩子的命运紧紧攥在手中,未来能把他推上至尊之位。

她知道,若要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她必须依靠那些愿意为她卖命的力量,尤其是杜伯和赵括。

他们如同暗夜中的猎鹰,敏锐而致命,是她在朝堂之上暗中布下的利器。

镐京的宫墙内,一场无声的权力争夺正在悄然酝酿。朝堂上,姜王后和太子林一的支持者们暗流涌动,试图稳固他们正统的地位。

老臣们忠诚于王后和太子,他们如同暮秋的残枝,虽然已不复当年的生机,但仍试图维持那即将凋零的秩序。

反观赵括与杜伯,则代表了新兴的另一簇势力,他们在朝堂之外的暗角悄然崛起,如毒蛇般盘踞,等待着时机一举吞噬对手。

在这阴谋频生的内斗棋盘上,女鸠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她所结盟的势力。

魏叔恭,一位资深的文官,心思如深潭般难以捉摸。他在朝堂上冷眼旁观赵括的每一个动作,心中暗自权衡:“赵括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只要他还在女鸠的掌控中,我便有机会制衡他们。然则,女鸠这个女人…她的手段,恐怕不容小觑。”

魏叔恭眉头紧锁,心中的担忧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握住他的心脏。

与魏叔恭关系密切的蒋公仲,同样感受到了这股压力。他在一次朝议后与魏叔恭私下交流,两人的对话透着深深的忧虑。

蒋公仲低声道:“赵括的势力愈发强大,若不及早削弱他们,恐怕太子和王后的处境会更加危险。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在不惊动宣王的情况下,施加影响。”

“未必不可为。”

魏叔恭淡淡地回应,他的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但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女鸠虽不露面,但她的存在如影随形。若我们不能先制住她,恐怕后患无穷。”

与此同时,在女鸠的寝宫内,一封从杜伯处传来的密信摆在她的案几上。

女鸠拆开信笺,简短的几行字犹如寒风般刺入她的心。信中警告她,太子党派正在暗中联络更多朝臣,准备在下一次朝议上发难,削弱她和赵括的势力。

女鸠手中的信纸渐渐被握皱,她的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女鸠在内心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行动:“这些老臣们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若不先发制人,我与赵括的联盟终将被他们摧毁。”

她缓缓将信笺揉成一团,火焰在她指尖跳动,信纸转瞬化为灰烬,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

她知道,自己不能亲自出现在朝堂上,但她的意志却可以通过赵括和杜伯得以实现。她必须在暗中稳固她的势力,并利用一切手段巩固自己和腹中孩子的未来。

女鸠在寝宫内召见了赵括,两人低声商议,确保这次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

赵括握着佩剑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锋利的光芒:“请王妃放心,属下定当全力以赴,确保那些老臣们无法翻出任何风浪。”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自信,仿佛已经预见了胜利的曙光。

女鸠点了点头,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未曾散去的忧虑:“你我如今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务必谨慎行事,不可让他们抓住任何把柄。”

“属下明白。”赵括微微一躬身,转身离去。他心中明白,这次行动成败与否,将决定他与女鸠的命运。若能成功,他们将彻底掌握朝政大权;若失败,他将失去一切,包括生命。

在这片笼罩着阴云的宫墙内,女鸠的每一步都如同走在刀尖上。她知道,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她无惧风暴,因为她的心中燃烧着一股比风暴更为强烈的野心与欲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宫中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各方势力在暗中较劲,朝廷内外的风波渐渐被掀起。一切如同一盘未曾定局的棋,棋子在黑白间闪动,命运的天平开始倾斜,而女鸠与赵括,正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这盘棋局,朝着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