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同异 - 万斛春 - 月泮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万斛春 >

☆、第17章 同异

“给祖父请安。”

周宝珍跪在地上给祖父靖国公磕头,心中略有些忐忑,觉得祖父威严甚重。

“起来吧。”声音低沉并无起伏。

周宝珍起身,依着规矩并不敢抬头,而是拿眼睛看了自己脚下的深红色缠枝西番莲宝象如意纹地毯,在研究了一会儿地毯花纹脖子都有些酸疼时,上面还是没有别的话传来。

周宝珍心下疑惑,抬眼悄悄朝上头看了一看,却不想和靖国公的视线对个正着。

说实话周宝珍长到如今这个年纪,并无真正感受过太多来自长辈的威严和拘束。便是位高如姨丈定南王对着她时也多半慈爱宽和的很,至于姨母柳王妃对她就更是宠爱有加,倒是表哥萧绍对她最为严厉。因此本质上周宝珍并不像同龄的孩子们那样对长辈有很深的敬畏与惧怕。

所以,视线相触时周宝珍并不躲闪,而是拿眼光同祖父对视了,眼里有些好奇。只是对方目光深沉,周宝珍觉得自己辨不出里头的喜怒。

周宝珍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不知道祖父是个什么意思,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要不我就笑一笑吧,姨妈说了伸手不打笑脸人。

于是,周宝珍便朝着上头的靖国公展颜一笑,心想我笑一笑您应该就能喜欢我了吧,每次只要我这么一笑表哥就不生我气了。

“祖父?”

靖国公看着这个自小离家的孙女,见她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惧怕自己,心中暗自有些纳罕。再见她居然还敢和自己对视,过后竟然还朝他笑了笑,这下连靖国公心下也未免觉得有几分可乐。

“没想到这孩子倒是个胆大的。”朱夫人见她这样,笑着对靖国公感叹了一句。

靖国公抚须一笑,心想胆大倒未必,可这孩子一看就是养的娇的,虽然规矩礼仪都不错,可看着却是也不像是受过拘束的样子。不过倒是可以看出来是个心地纯正的孩子,便说了句:“倒是赤子之心。”

“都读过些什么书?”靖国公出声问到。

“学了诗经,如今跟着师傅念左传。”

“哦?”靖国公来了些兴趣:“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谁胜谁败?”

“晋胜楚败。”

“原因为何?”

“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

“左传为何而书?”

“皆因一个礼字。”周宝珍挺着小胸脯有问有答很是神气。

“哈哈哈。。。。。。”靖国公显得心情不错,觉得这孩子有趣:“谁人给你定的书目?”这明显不是闺阁女子的教法。

“表哥。”周宝珍嘟嘴,表哥在功课上一向最是严厉。

“可读过女戒,女则,列女传。。。。。。”

周宝珍呆住,那不是二表姐爱读的书?自己可是从来没有碰过的,因此便摇了摇头,小肩膀也跨下来了。

“哦”靖国公心下暗笑,又问到:“那你的先生是?”

“表哥帐下幕僚,楚子羽楚先生。”

靖国公沉思片刻问到:“可是十多年前因貌丑而痛失状元之位,一气之下将自己改名为子羽挂冠而去的那个楚子羽?”

这问题倒是难住周宝珍了,因为从没有人和她说过师傅的来历,只见她微颦了眉:“这个孙女儿就不知道了,不过。。。。。。”周宝珍“咯咯”一笑,说到:“不过,先生确实算不得雅相。”

“这淘气孩子。”靖国公一笑心下却暗自思量,如此看来那便是了。

说起来这个楚子羽确有才华,当年一手文章写的是惊才绝艳,却又难得的不浮夸,切中时弊。要把文章写的漂亮不难,但要写得既漂亮又言之有物就难了。

只可惜当时皇帝听信熊长兴那个老匹夫的话,说什么状元貌丑有失国体,居然只给了个同进士的名次,也难怪楚子羽大感受辱。哼,谁不知道当年楚子羽素有傲骨不肯买他的帐投到他门下,结果他却因私怨而干扰为国取士,真是岂有此理。

只是没想到这个人却被定南王世子笼络去了,而且居然还给自家家的小丫头当了老师。

最后,靖国公将自己随身的一块玉佩给了周宝珍做见面礼,还嘱咐朱夫人到:“这孩子,切不可太过拘束与她。”

周宝珍手里握了玉佩,听了祖父的话后心下一喜,这算是拿到尚方宝剑了。

按惯例,靖国公府各房早午膳在各房自己吃,而晚膳却是要全家人一起吃的。无他也不过是周家的老祖宗怕兄弟们住在一起却长时间各自为政影响感情,因此规定一家里人必须一起吃晚膳,以便联络和加深感情。

而男人们除了当差和实在有应酬的,按规矩是不准缺席的。

照例男女分开坐了,靖国公带了儿子和几个年长的孙子一桌。

至于女眷这边,朱夫人带了几个儿媳妇一桌,剩下的女孩子和年幼的男孩一桌。在周家媳妇除了开席前按箸摆桌之外,是不用伺候婆婆用饭的,因此在象征性的给朱夫人布了两筷子菜之后,妯娌几个便也坐下来吃饭了。

三姑奶奶因身上有孝便只带了女儿在客院用饭,因此周宝珍没能见到三姑母和李家表姐。

周家严格遵循“食不言”的规矩,因此除了偶尔的碗箸之声,整个饭厅里竟然一丝声响也无,就连最小的六爷周延武都安静的由乳母抱着喂饭。

周宝珍如坐针毡,觉得气氛压抑让人食欲全无。心下更是纳闷,不是为了联络感情才聚在一起吃饭的吗,可如今人人都不发一言,这感情又该如何联络呢?

定南王府的规矩除非节日,不然各房在自己房里用饭。因此周宝珍平日里多半和姨母还有表哥表姐没围桌而坐,彼此说说笑笑,一顿饭也就过去了。哪怕是定南王在时,也并不禁着孩子们说话,只是王爷和世子表哥话不多罢了。

她觉得有些沮丧,回家亲人团聚固然很好,可如今看来有许多习惯少不得要改一改了。

一时寂然饭毕,靖国公带了儿子还有年长的孙子往前院书房去了,而朱夫人则带了媳妇孙女往上房坐着说话去了。

待丫头上过了茶,朱夫人喝了一口便朝齐氏问到:“下月便是宛姐儿的周岁了,你和老五预备了怎么办好?”

宛姐儿虽说在姐妹里排行第八,可却是五爷和齐氏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哪一房的嫡长女,夫妻两人自是重视的。

只听齐氏笑道:“五爷的意思是到了那天请亲戚朋友们热闹一天,母亲不是爱听吉庆班的戏,还有最近很火的那个南戏班子也一起都请了来,只是到时候少不得又要大嫂受累了。”说着笑容满面的朝柳氏福了福。

“这有什么,原本就是我这当伯母的份内的事,只盼着到了那日万一有不周全的地方,弟妹不要怪我才好。”柳氏看了她笑到。

“看嫂子说的,在我看来,嫂子做事便再也没有不周全的时候。。。。。。”突然,坐在一旁的小朱氏开口到:“我听说侄女从王府回来,除了贴身伺候的丫头还带回了六个针线上的人和两个厨子。要我说啊到了那天也别用咱们府里的人了,也让大家沾一沾侄女的光,尝尝王府里厨子的手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