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这集云寺看着不大,却是一座古寺,寺中常住只有净善长老和沙弥明海师徒二人。同那些香火旺盛的大寺相比,这里明显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些许禅意。又因其隐藏于深山之中,因而越发显得清净脱俗。
净善长老年高德昭,对少年弟子明海视若亲子,颇为爱惜,甚至有些放纵,故而明海竟比一些大寺里的沙弥开朗活泼得多。
古寺寂寞,明海又是少年心性,因此见了玄奘便觉得投缘,整日待在他的身边,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大多是有关集云寺的奇异传说。
玄奘虽是个僧人,却从不装神弄鬼。对一些神鬼之类的故事,向来是听过就算,如清风拂过,并不介意。这使得他的头脑能够始终保持清醒,懂得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闲暇时候,他便到各处登山览胜。
峨眉高拔峻秀,满山云烟缭绕。灵兽珍禽,异景神观,数不胜数。古庙里清净无事,有时净善长老也会陪他一起游览。
“这里可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站在洗象池边,玄奘由衷地赞叹道,“清溪飞漱,如曲如烟;洞天福地,比比相衔。直令人轻盈恍惚,不仙而仙,不神而神哪!”
“这有什么!”明海抢着说,“现在有些冷了,法师要是夏天来还好看呢,连吸进胸中的空气都带着绿色!”
“明海,四季各有胜景,又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分别?”净善长老和蔼地说道,又转而对玄奘道,“法师说得不错,此山确实灵秀,是以自古以来聚仙聚佛,为道家第七洞天,为佛家四大道场之一。尤其是历代佛子云臻奔凑,修佛造寺,终使峨眉以佛名山,以山名佛,成为专奉普贤菩萨的道场。”
“善哉!玄奘来此不过数日,已觉古今俱忘,身心洗荡。难怪有人说,峨眉一日,便是世上千年哪。”
“法师尚未到过金顶吧?”净善长老突然问道,“那里风光又是不同,待明日老衲陪法师上山一观,若是有缘,还可一睹佛光。”
“当真可以看到佛光吗?”玄奘惊喜地问。
“有缘便可看到。”净善道。
清晨的峨眉山清幽雅丽,神秘莫测,雪白的雾气将群山遮住大半,间或有数声清脆的鸟鸣在山谷间回荡,更显幽静异常。
茫茫雾气中,几个身着粗布灰衣的人影时隐时现,在苍苔遍布的山路上缓缓前行。
“听师父说,我到峨眉山的那一天,他在金顶的云海中看到了佛光,所以就给我取法名明海。可惜我来这里三年多了,也上过几次金顶,一次佛光都没见着。”
小沙弥明海边走边说,语气中隐隐透出几分失望。
“你为什么那么想看到佛光呢?”走在他身后的玄奘问。
“难道法师不想吗?”明海反问道,“看到佛光,就可以成佛了!”
“你师父便看过佛光,他为何没有成佛?”
“我师父是大菩萨,他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
“原来如此。”玄奘点头道,“今日我们同尊师一起登顶,说不定你就可以看到佛光了。”
“太好了!”明海高兴地说,“等我成了佛,就知道你是不是菩萨了,你想赖也赖不掉!”
净善长老慈祥地笑着,在他看来,明海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他心地质朴,反而更容易成就也未可知;相比之下,玄奘虽然颇有名气,也不过是读的经多些,口才好些罢了。有时还显得过于聪明,喜欢怀疑,这于修行未必有利。因此在他看来,这两个少年人应该差不多,各有千秋。
但是紧接着在金顶上发生的一件事却证明了,表面上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雪白的雾气中,三个僧人相互扶持,踩着湿滑的小径,朝着山顶缓缓前行,终于赶在正午前登上了金顶。
峨眉的金顶极为开阔,特别是对于刚从山间小径上爬上来的人来说,真个是四大皆空!除了天上的星月,头顶上再没有别的东西。
回望来时路径,群山诸峰都俯伏在足下,就连原先在空中的白云也在足下了。
玄奘来到舍身岩边,下望千年幽谷,深不见底,唯见云海汹涌,好似玉龙翻腾一般,远处古寺钟声恰于此时悠悠地传了过来。
净善长老也立于岩前,玄奘见他衲衣微举,白须飘飘,面上一副无喜无怖的纯净,耳边是那声声淡远的钟鸣,一时间只觉得胸中尘俗尽洗,满身清气充溢,竟有临风飞举之意。
山谷之中,云海之上,渐渐升起一个大如车轮的七色光环,群峰在这光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仔细看,光环的中间还隐隐约约晃动着一个人影。
看着眼前这不可思议的景色,玄奘一时竟有些呆了。
“那便是佛光吗?”他问。
净善长老也很惊奇:“阿弥陀佛,法师当真有缘,那便是佛光。”
他没有想到玄奘第一次登顶就能看到佛光,当真是造化不浅。
“佛光!我终于看到佛光了!”沙弥明海已经雀跃起来,“我要成佛了!”
他激动万分,朝着那佛光径直扑去!
净善长老就在徒弟身边,见此情形不禁大吃一惊,六十多岁的人也不知哪来的那种敏捷,一把将其拉住,喝道:“不可,此为魔障!”
“师父,那佛光中明明就是如来佛祖!”明海一面喊,一面挣扎着,“他在叫我呢,师父,您别拉我,让弟子去吧!”
“明海!你不听师父的话吗?”净善长老紧紧拉着徒弟的手,厉声喝问。
“明海当然听师父的话,可明海是佛门弟子,也应当听从佛陀召唤啊!”小沙弥便如着魔了一般,拼命挣扎。
净善长老心中大急,虽知自己年迈,未必拉得住弟子,却也只能紧紧抓住不放。明海却一心想要挣脱师父,随那佛光而去,一老一小就在这方寸之间的舍身崖上拉拉扯扯,一时间险象环生。
就在这时,忽听一个清越的声音朗朗诵道: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声音清晰洪亮,直入人心。正在崖上拉扯的师徒二人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
明海茫然回头,却见玄奘结跏趺坐在一块山石上,双手合十,旁若无人地诵着《金刚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