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纵观燕王朱棣打下来的一场场胜仗,我们不难看出燕王这个人不止是勇猛的,而且更令人倾佩的是他的心思缜密,观察细腻,有勇有谋不外乎如是。
像其他的帝皇,可能是身边有悍将,或者是身边有谋士,这两者之中有特别厉害的,为皇者只需要头脑清醒,正确地采纳谏言等,基本就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
但朱棣不是,他这两样他自个儿就有了,他身边的将士只需要好好听他的话,完成他交给他们的任务就行了。
还有就是他是个情绪非常稳定的人,胜利时不自傲,失败时不气馁,对待部将也不会情绪化,总之只要你提出的建议言之有理,他就算不认同,也不会生气,反而会同你好好交流一番。
鉴于他的种种能力,朱棣的部将非常地信任他,朱棣不需要喜怒无常令人害怕,他自身的威信足以令人折服。】
天上画幕上的女子噼里啪啦地对着燕王朱棣一阵吹捧,此时此刻这个年仅二十出头的朱棣眼神透露出一丝丝的激动。
朱棣心道:他真的这么厉害?魅力如此之大?
朱棣不自觉地摸着向上扬起的嘴角,尝试着往下压了压,想要保持住他的稳重,是的,得意时不该自傲,要冷静、沉稳!要沉稳!
“得了!”朱元璋斜眼睨着朱棣,到底还年轻,这般努力做出来的沉稳实在是漏洞百出。
他继续道:“想笑就笑,这整个大明可是知道你将来这般厉害了,别辜负百姓的期待。”
朱标也笑了起来,走过去拍了拍朱棣的肩膀。
“儿子会比画幕上将来的自己更厉害。”朱棣点头自信道。
“嘿~你这崽子。”朱元璋笑骂道。
一旁的武将们则是羡慕不已,光是听话,打仗,就能够有从龙之功,怎么想怎么划算,而且这皇帝还不会喜怒无常,这真是太好了,怎么他们就没有摊上这等好事呢!
这些人偷偷瞄了一眼,朱*喜怒无常*元璋,心里狠狠叹了一口气。
【继续说回靖难之役,这会儿燕王朱棣已经将镇江给拿下来了,接下来他要进攻都城应天了。朱棣水陆并进,朝着应天而去,这一路上声势浩大,建文朝廷人人自危,朱允文也坐不住了。
他立刻提拔了名为陈瑄的将领作为水师总师,希望他能够在水战上面打出成绩,延缓燕军再度南下,但这个时候,建文朝廷一路下来都是败仗,早就人心惶惶,而陈瑄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对上燕王那是绝对没有胜算的。于是,他也麻溜地投降了。
建文帝朱允文真的是不得人心啊,将领们不再维护他,他大势已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前面说到的李景隆终于再次出现了,这一次他是和谷王一起打开了应天的金川门,迎燕王朱棣入城。
总而言之,朱棣南下攻打应天,并不是偷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一步都规划好了,每一步都小心筹谋,一步也没有走错,一环扣一环,先将建文朝廷的野战部队消耗殆尽,再继续消耗朝廷的补给军兵,水师也是慑于燕军投降的。
这其中一共打了好几次大战,徐济线这条补给线一路打下来,再接着是淝水伏击战、灵璧大会战、盱眙县渡江战役、高资港战役,镇江投降等等才到的都城,绝对不存在什么千里突袭应天城,应天城空防等等的谣言。
此次靖难之役大战中,朱棣将朱元璋留给孙子的重兵大集团全部消耗完了,长江、淮河水师也投降他了,应天根本没有兵力可以守了。
至此,朱棣攻下了都城应天!靖难之战,伏尸百万,四年的时间,这一刻这场战役终于烧到了都城应天。】
“四年靖难,伏尸百万。”朱元璋声音沉沉开口。
朱标叹了一口气,此时也不知如何开口安慰自己的老爹,战争向来是残酷的,而况这一场战役是大明内部产生的,胜利的是大明的将士,失败埋骨战场的也是大明的将士。
朱棣紧紧抿住唇,这一次的喜悦好像被蒙上了一层血色的阴影。
【燕王朱棣进都城应天的时候,都城正在燃着大火呢,这大火生生把朱元璋当时建造的城墙给搞塌了两处,为什么会起大火呢,朱允文搞出来的事情,因为当时他生怕朱棣利用城外的民房街道和拆除民宅作为工程器具材料,所以朱允文和方孝儒抢先动手拆出大批城外的黏连的外墙等等,驱赶老百姓入城。
然而他们操作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火宅,真的是一片连着一片燃烧了起来,在我们现代,灭火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古代呢,于是应天的城墙连续烧了好几天。】
朱元璋:“脑子有病吗?这是……”
朱棣嘴角一顿猛抽了,这就是他的对手?咋这般……一言难尽!
【而朱棣进了都城应天之后,并没有待多久,看着城墙那一大片燃烧着的大火,他立刻下令安排人员救火,以及全城搜捕黄子澄、齐泰等的“奸臣”,当然还有在大火中消失的建文帝“朱允文”。
这里朱棣还抓到了方孝儒这一人物,说到方孝儒,人们一提起他来,就会说,这个方孝儒被燕王朱棣直接诛了十族,“诛九族”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而十族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包括方孝儒的学生、朋友之类的。
但其实这里是没有正经的史料能够佐证的,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只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的事实而已。
文人之所以造出朱棣残忍诛杀方孝儒这个文臣,目的其实很好理解,他们又往朱棣身上泼脏水,污蔑朱棣,向让后世人认为朱棣就是一个反贼,就是一个暴君。
但假的就是假的,其实朱棣本人和方孝儒根本没有几句话,方孝儒也不值得朱棣正眼看他几分,这个人也没有历史上说的“宁死不屈”,他甚至没有随身保护朱允文,他直接躲在家里,后来被燕军给揪出来的。
所以说,很多历史的考证是需要从多本史料里一字一句进行分析的,不是通过一本史料就可以以一言之堂的。】
朱棣气愤异常,忍不住向老爹告状,“父皇,儿子明明是奉您的遗诏南下清君侧的,这些人这般抹黑儿子,要不是还有头脑清醒的后辈,儿子岂不是背上千古骂名!”
“奉旨南下清君侧”,朱元璋听着这几个字,眼角一抽,看向眼神郁闷的老四,“你倒是真敢说。有本事你将那黄子澄、齐泰等问罪之后回你的北平去。”
朱棣:……
不妙,演过头了。
【燕王朱棣进了都城之后,很快就带领着部分的兵力退回到了城外的龙潭。】
朱元璋愣了愣,啥?进城了还不赶紧登基,怎么还带领着部下退出了都城呢?
朱棣心里也是一个疙瘩,这咋回事啊?
大殿前文臣武将面面相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不可能吧……这燕王朱棣难道还真的只是来清君侧的。
只是这么一想,他们便迅速摇摇头,将这个想法抛出去,这绝对不可能!
【燕王在龙潭稳得一批,他在等!等都城的那些个建文朝廷的旧臣,等他们亲自来请自己入位大明宫。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以一个反贼的身份南下打到了都城的。
朱棣才不愿意坐实这个反贼的名头,自古以来,皇帝都希望自己是得国之正,得位之正。】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看着朱棣,“老四,想来还是你稳得住啊!”
这满满调侃甚至带点儿嘲讽的话语,朱棣摸了摸鼻子,低着头道:“这一招儿子可是学您的。”
朱元璋见此,哼笑一声,“得国之正,非咱大明莫属。这可是后辈们认证的。”
“您得国之正,都得大臣劝个两三日才勉为其难登上皇位,儿子自然得紧跟您的步伐。”朱棣幽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