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虎贲军要做带刺的玫瑰 - 刺明 - 拉丁海十三郎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刺明 >

第535章虎贲军要做带刺的玫瑰

第535章虎贲军要做带刺的玫瑰

(0554)中午以后,张准从栖霞县出发,骑马来到王徐寨前所。那些闻香教的骨干,显然还没有到达这里,因此,王徐寨前所暂时还是冷冷清清的,只有几十名的当地军户在干些粗活。张海滨指挥的船队,已经在这里等候张准了。张准便在这里上船,越过莱州湾,直接前往北直隶的沧州。

从王徐寨前所到沧州的距离很近,船只航行了半天的时间,就在沧州的海岸边登陆了。当时北直隶还没有黄骅港,只有一些简陋的渔村。大部分的渔民,一边捕鱼,一边晒盐,日子过得非常的辛苦。在上岸的时候,张准看到当地渔民,一个个都衣衫褴褛的,面黄肌瘦,身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暗疮,也不知道是怎么染上的。按理说,北直隶应该没有血吸虫的啊!

张准骑马从渔村向内陆进发,一路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丢荒的田地,只有很少的农民在耕种。大部分丢荒的田地,都是由于水利设备设施的不足,无法灌溉而丢荒的。北直隶本来就缺水,加上水利设备设施年久失修,干旱的情况,自然更加的严重。两次鞑子的入寇,也给北直隶带来了巨大的混乱,能安心耕种田地的百姓,实在是不多。

尤其是在天启朝以后,北直隶的情况,一直不是很好。干旱少雨不说,冬天的气候还特别冷。农作物没有收成不说,似乎连捕鱼都出现问题了。以前,渤海湾的封冻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现在却增加到了两个月。今年的渤海湾封冻,不知道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张海滨其实还是很担心的。要是莱州湾大面积结冰的话,虎贲军的海上运输,是要受到影响的。

但是,这里的水文条件还是不错的。因为有渔村,自然就有码头。深水良港肯定没有,停泊一般的商船,却是没有什么问题。好像二号福船,吃水也就是一丈左右。漫长的海岸线,要找几个这样的港口还是很容易的。二号福船的排水量才三百吨,后世的战船动辄就是几千吨,还是钢铁制成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张海滨派人在这里勘察了一遍,在张准圈出的那个叫做“黄骅”的地方附近,确定了五个港口,可以用来卸载物资。也不需要建立太高级的码头。这里遍地都是原始的码头,只要将一大块地圈起来,让众多的商船,可以顺利的靠岸就好。至于卸下来的物资,则可以摆放在沙滩上,然后交给陆军的人自己搬运。

但是,港口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战场的选择,却是个学问。如果虎贲军的位置太过险要,鞑子不会愚蠢的扑上来,更不会持续不断的上来送死。因此,一定要让鞑子感觉到有可能将张准吃掉,才会疯狂的不要命的扑上来。但是,要是虎贲军一点有利的地形都没有,又容易被鞑子击破。如果几万的鞑子潮水般的扑上来,虎贲军一点坚固的永久的防御措施都没有,恐怕是非常危险的。

张准到来沧州,就是要实地寻找这样的地方。沧州城距离海岸线还是太远,容易被鞑子骑兵切断自己的后路,切断自己和港口之间的补给。因此,沧州城不是很好的选择。只有在沧州的东面,在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寻找一些比较坚固的小镇,作为营地的支撑点。然后沿着这些小镇展开兵力,建立坚固的营地,和鞑子骑兵反复的厮杀,一直到鞑子骑兵的有生力量被消耗得差不多为止。

虎贲军要做的,就是那一朵最绚丽的玫瑰,看起来很美,却非常的扎手。鞑子看上了这朵玫瑰,就会不顾一切的扑上来,然后被扎得浑身是血,最后灰溜溜的退回去。种植玫瑰最理想的区域,就是后世的黄骅港周围。

“大人,附近有个董家堡,可能满足你的要求。”

张海滨忽然介绍说道。

“董家堡?”

张准知道张海滨肯定还有话说,便随意的说道。

“大人,我去看过,那个董家堡周围的地形不错,要是我们在那里和鞑子作战,应该有不少的有利条件。”

果然,张海滨很快说道。

“哦?是吗?”

张准顿时来了兴趣。

“不过,当地人比较排外。外地人很难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城堡。我们出现在这里,主动的将鞑子吸引过来,他们可能不愿意。”

张海滨口风一转,又有些担心的说道,顿时让张准的兴趣落空。

“你说说情况。”

沉吟片刻,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

“董家堡的人,很少和外人来往,他们都在埋头练武。他们自己修建了堡垒,抗击外来的压力。他们有自己的法律,就是所谓的家法,也就是族规。族长在这里是最大的,族长的话就是法律。北直隶的官府,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张海滨委婉的说道。

“练武……堡垒……自保……族长……族规……”

张准皱着眉头,轻轻的自言自语。

这个董家堡,怎么看起来像是化外之民似的?

在张准的印象里,沧州的尚武之风应该是很浓的。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公元664年)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燕赵多壮士,河北多豪杰,这两句话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是有大量的历史根据的。

频繁的战事,当然导致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简单的说来,就是练武。只要自己的功夫高,就不怕别人的侵犯,就能自保。因此,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又有“小梁山”的外号。在嘉靖时期爆发的马政之乱,就有沧州人的影子。

来自后世的张准,对于这一点,最清楚不过了。他在海军陆战队的不少队友,都是来自沧州。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纷纷借助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还有很多人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练武之风极盛,和当地的民生是分不开的。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

《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这充分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沧州人都是不错的兵源。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武艺在身的年轻人,总是受到军队青睐的。明朝末年,尽管热兵器正在逐渐的取代冷兵器,火药的威力越来越强,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军队需要的,依然是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士兵。虎贲军同样如此。日后的pla海军陆战队同样如此。

“海滨,你估计,如果有战事发生的话,董家堡能拉出来多少年轻人?”

张准兴致勃勃的问道。

“董家堡的人丁不少,拉出来七八百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加上附近的柳家堡、曹家堡,至少能拉出来一千五百人。这都是有武学基础的,如果加上一般的青壮年,可能超过两千人。”

张海滨肯定的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去拜会一下这个董家堡!”

张准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将虎贲军的势力,扩展到北直隶一带,河间府是个非常重要的桥头堡。沧州人素来好武,一旦加入军队,能够很快的形成战斗力。这样的兵源,虎贲军当然要尽快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就算不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也不能让他们加入朝廷的军队。

这那啥,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为我所用的,也一定不能为敌所用。当然,张准相信事情应该不会发展到这么极端的地步,尤其是在鞑子即将发动第三次入寇的大背景下,沧州人为了自保,肯定不会拒绝虎贲军的到来。

“大人……恐怕董家堡不会欢迎我们的。”

张海滨有些担心的说道。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原来,董家堡的堡主董三槐,乃是崇祯年间的武进士,在沧州一带,还是小有名气的。董三槐的董家枪,据说是源自赫赫有名的岳家枪。大家都知道,在南北宋时期,枪法是最盛行的,尤其是在军队里面,枪是最强的武器,号称兵器谱之王。

女皇武则天的一大创举,就是开设了武科举,选拔武功高强的人士。明代科举,同样有武试,优胜者将获得引人瞩目的称谓,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沧州武术非常的发达,经常能在金榜上占据相当相当的份额,历代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体。

在唐宋时期,很多沧州人都积极进入军队当兵,借此谋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飞黄腾达者不在少数。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河北地区政权不断的交替,局势一直都非常动荡,战争渐渐的变味了。很多沧州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为了战功,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慢慢的,有些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武夫,变成了纯粹的刽子手,还有的成为了汉奸。

一直到明朝开国,这种局势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明朝让汉人的正统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沧州人慢慢的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他们积极的投效明军,为驱逐鞑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朝军队吸收了大量的沧州人。在明朝军队的对外战争里面,有大量沧州士兵的身影。

不过,随着大规模战争的逐渐平息,一些原本隐藏起来的问题,渐渐的凸显。即所谓的以武犯禁是也。明朝廷对于沧州的武术人物,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态度,既希望这些人为国效力,又担心这些人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因此,锦衣卫和东厂,对沧州盯得还是很紧的。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朝廷还有意识的打压沧州武人的地位。

大明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基本原则,同样是进士、举人考试,文武待遇完全不同。在明朝,文进士一般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至少可以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开始做起。武进士大多只有从军立战功而升迁一条路,而且,这条道路一般都不会很顺畅。有的武林人物考中进士之后境况是相当悲惨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