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一身牵四方
行李?
杜春风一愣,随即悟到,不远千里投亲靠友不是应该蓬头垢面,风尘仆仆,大包小包的吗?
哪里有像自己这样清风明月,游山玩水般的?
他笑笑,轻声说道:“禀二舅,外甥已在泉州城里买了房子,安顿下来了。”
买房子?
邵新安很奇怪,去年夏天还是落魄的如叫花子一样的人,怎么转头竟然在销金窟般的泉州城里置了家业。
也难怪他生疑。
泉州城形似鲤鱼,遂被称为“鲤城”,又因环城遍栽刺桐树,故又称“刺桐城”。
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在他那本著名的游记中就感慨万千的写道: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其实,早在南朝时期,泉州就已经开始了同外国的交往活动。
唐朝时,政府设立“市舶使”来管理国际贸易。当时,泉州已成为继广州、交州之后,中国对外交通的第三个贸易港口。
到了五代,割据福建的“闽王”王审知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地方官便把发船到海外经商视为官府的财政来源,泉州的海外贸易逐渐兴隆起来。
北宋时,中国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国内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宋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奖励的政策,泉州港由此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迅速发展起来,并超过明州,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口。
公元1087年,北宋朝廷更是将福建市舶司设于泉州。
此时,通过泉州港同南宋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国家已达到40多个,包括大食、占城以及南洋诸国。
其中,有许多大食人干脆就在泉州定居,繁衍后代。
甚至,在宋末元初,大食人蒲寿庚竟然被元朝政府任命为提举福建市舶司一职,时间长达三十年。
南宋时期,泉州港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市舶司的业务也随之繁荣。
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公元1128年至1134年),泉州所交的税金相当于当时全国收入的110。
港口的繁华必定带了城市的极大繁荣。
此时的泉州城万商云集,商品丰富,但相应的物价也是奇高,尤其是房价,高涨的令人发指,远远超过了南宋首都临安城。
邵新安眉间的面皮蹙了蹙,想说点什么,不过,张了张嘴,最终却还是保持了沉默。
他依然牵着杜春风的手,穿过衙门正堂的回廊,到了后院。
他是市舶司的主官,自然住在衙门的公房里。
一个年轻的丽装女子在几个丫环的伺候下,正在院子里莳弄着花草。
莲步轻移,柔荑纤纤,看上去很是心怡。
“老爷回来了,不是说要去外头应酬吗?”女子有些好奇,柔声说道。
接着,她将目光投向一直被邵新安牵着手的杜春风,更是好奇。
“父,父亲大人,.......。”
邵新安正欲给他们互相作个介绍,邵子浩已经小跑着冲了进来,气喘吁吁的说着:
“你,你真的要将这个该死的仇人领进家门,再也不管我的死活了吗?”
“放肆!这是你亲表哥。如此胡言乱语,看我不打死你。”
邵新安的脸瞬间黑了下来,放开杜春风的手,巴掌高高扬起,就欲好好教训教训这个忤逆不孝之子。
“打啊!你打啊!我妈死了,你娶个狐狸精回来害我,这还嫌不够吗?如今,又要将这个仇人弄回来,是嫌我死的不够快吗?”
邵子浩毫无惧意,竟凑前几步,逼到邵新安的掌下,高仰着头,一副恨不得速死的模样。
年轻丽人听闻此言,眼圈微微一红,从腰间摸出一块绢帕,在眼前拭了拭,无声的转身,向屋里走出。
杜春风微叹一口气,伸手抓住了邵新安的巴掌,强行按了下来,说道:
“浩儿表弟,你莫生气。实话告诉你,我不会住在你家的。今日前来,只是告知二舅一声,我来泉州了。”
说完,不顾邵新安的竭力挽留,留下自己在泉州城里的地址,出府而去。
......
......
此时,临安府,大内。
韩侂胄正在向宁宗皇帝赵扩奏事:
“数月前,臣派人去襄阳专程寻找杜春风,没想到,他竟然无缘无故的失踪了。”
“杜春风是何人?为何寻他?”
赵扩从御案上的奏章之中抬起头,伸出指头按了按太阳穴,神情满是疑惑。
韩侂胄一滞,心想:原来官家并没有将这个毛头小子记在心里呀?
早说啊!害的自己怕交不了差事,又费了不小的力气,将陆游与辛弃疾两人传到了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