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嘚瑟的代价 - 农门状元 - 山的那边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农门状元 >

第207章嘚瑟的代价

赵老汉一家清早就出门,守门的兵丁看到他们推着那么多空板车,纳闷之余一板一眼的按推车收入城费。……推车两文,行人不用钱。

赵老汉傻了眼,千算万算漏算了进城费!

可到了城门了,不可能再把板车拖回去,再说乡亲们都等着呢……

于是,他一脸肉疼地让赵四郎付了进城费。

别以为他不晓得,老四身上还有不少私房钱呢!

路上的人看到他们这队伍,难免议论纷纷。

要说做买卖的,又不像啊,哪有做买卖的老的小的齐齐出动,连孕妇和奶娃娃都都来了。

赵老汉面对路人惊讶的目光,不经意地大声说:“我儿子当了官,还要我来领官粮!唉,还要一大早起,走那么大老远的路!”

“可他要当官,那有啥子办法呢!”

……路人看到他家推着那么多板车,纷纷猜测这家的儿子当了多大的官。

可是不对啊,要真是大官,用得着一家老小来领官粮的吗?人家都是管家领的!

嘚瑟的不仅是赵老汉,还有周小石。

他难得的关了一天铺子,赶了驴车,还喊上傅大郎的老牛车,一起去县衙汇合。

到了县衙的后街,就是平时乡亲们纳粮的地方,赵老汉热泪盈眶……他半辈子纳出去的粮,终于有回头的一天了!

他们来的早,户房的文吏、差役姗姗来迟的打开大门,就看到他们这一大群人。

这是干啥呢?

赵老汉乐呵呵的上前,递上赵五郎的户籍文书,笑道:“差大哥,我们是天明村的。我家五郎是二转云骑尉,里长通知我们来领粮。”

差吏嘴角抽了抽,这么大的队伍,还以为是多大的官呢,原来是个虚衔的云骑尉。

看了看他们的板车,问道:“真的全领粮?不兑换钱?”

“领粮!领粮!”赵老汉肯定地说。

差吏提醒:“你家五郎还在服役,有的是用钱的地方,你们领了粮寄不到给他。不如领钱,他买衣裳置办刀箭的都容易。”

赵老汉豪气地说:“我家不差钱!”

差吏看着满面沧桑的赵老汉,行吧,该劝的都劝了……

于是领着赵老汉和赵大郎进去领签,又让人领着他们去官仓取粮。

要是领钱,在衙门领就可以了。

可领粮就要去官仓,好在官仓也不是很远,赵家人也很乐意在城里多绕两圈。

六十亩官田能领多少粮饷呢?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垦田三千八百五十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

换算一下,一亩地的产出大约是粟一石,约合后世的334斤。益州此时种的是麦子和糜子,与粟米相比,重量略有出入。

但这粮食不是全给赵五郎的,除去佃户留的、官府留的,赵五郎能领一半。

也就是一亩地半石,六十亩地是三十石。

赵老汉看着满仓的粮食,指挥着儿子们跟着差吏们搬粮食,兴奋得直搓手,他家如今六个成丁,每年需纳粮十二石……

三十石够纳好几年粮税了!

赵大郎也笑得耳朵都咧到脖子根了,傻笑着说:“这么多粮,够全家吃好久了!难怪人人都想当官呢!”

赵二郎接到:“就是!就是!”

差吏们哭笑不得,来领俸禄、粮饷的官员家属他们也见过不少,像这么没见过世面的还是第一次见!

三十石粮,也幸好他们的板车、人足够多,忙碌了一上午,全部装上了车。

接着,又神气地推车板车往城外走去。

兴奋了一阵之后,周小石最先清醒过来,问道:“阿姊、姐夫,你们把粮运回去,还得一间屋子来堆放,又怕老鼠偷吃,又怕受潮,再运出来卖,又费人力。不如就运到粮店卖一半吧!”

赵老汉想了想,卖掉一半,也还有一半可以推回去炫耀,又省了推来推去的力,就同意了。

一家人又推着粮食招摇过市地去粮店。

路上,七郎还遇到了在府学读书的同窗,得知他家这队伍是出来领官粮的,都哈哈大笑:“谁家的俸禄是领粮食的?你们这不是瞎折腾吗?”

七郎脸红了红,理直气壮地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这道理你不懂?”

回去了找个机会,和爹娘好好说一说,把粮食交给“神仙”保管,保证不会被老鼠偷吃!

这一路去的粮店,卖粮的时候,赵老汉却笑不出了。

他后知后觉地发现,他好像出了一个馊主意。

因为粮店的掌柜说,这些都是陈粮,价格比新粮低不少。

“官府的人坑我们?”赵老汉震惊地说,“那咋办?去找他们理论?”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可惜现在的杨县令不是七郎的朋友,不能去告状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