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生老病死无定数
太子妃生孩子,第一次绝对是惊喜,尤其生下了个小阿哥之后,那是爆炸性闻。第二次,依然喜庆,比头一次就要稍差一点,太子系多是欣慰。第三次,好吧,喜庆也是有,大家已经没有丝毫意外之感了。
现这一次,第四胎了,这个……请自行想象。
皇太子生病,次数比太子妃生孩子也多不了几次,却是次次都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每次伴随着皇太子生病而来,是皇帝抓狂。康熙因为他家宝贝太子,办出过太多出格事儿。
两相比较,当然是太子病让人关注一些了。
胤礽这病,却不是为了躲避出行。南下,收仕林之望,对于一个背靠强势皇帝太子来说,是危险。
北上么,会盟蒙古,别听大家嘴上满蒙联盟喊得那么响,看起来国家对蒙古也很照顾,蒙还汉上,爱觉罗家女孩子有一大半儿倒是便宜了他们。实际上呢,那是既利用又提防。得蒙古人几句夸奖,皇太子还是承受得起,他范不着为这个而装病。借此机会向朝野展示一下皇太子一家幸福生活,约等于大选拉票行为。
没道理有机会不抓。
胤礽是真病了,他这病有一半儿是因为着急上火急出来。
本来呢,胤礽对于老婆怀孕还是挺有心情庆祝一下,哪怕是第四胎,那也是老婆生,多子多福,没有不高兴道理。胤礽听到消息之后就赏了伺候太子妃人,一人一个大红包,童叟无欺。
淑嘉也不拦他,由着他高兴去,他们两口子一路南下,咳咳,收了不少钱,花也就花了。胤礽花钱花得高兴,乐滋滋地琢磨:“是儿子呢还是闺女呢?儿子也成,将来给我当帮手,要是闺女——”笑得蠢兮兮,“我闺女一定是标致,谁家都比不上咱闺女!”
倒是淑嘉,一想到自己怀孕,塞外是去不成了,这样长期旅行,能叫太子独个儿带着太监上路么?这是逼着她给胤礽安排女人么?她可以装成不知道么?
胤礽兴奋心情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去听政。
听政是按部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上去汇报,除了汇报者和领导以及打扇儿宫女太监,没旁人能听到,保密。六部汇报、九卿汇报,都没有什么大事,平常升降而已。
直到宗人府人上来。
宗人府共报了两件事:一、多罗信郡王鄂扎薨,查鄂扎系承袭伊祖多罗豫通郡王多铎封爵,请以多铎次妃所生之子原任都统董额袭封。二、二十岁以上闲散宗室等向蒙圣恩,贫乏者俱赏与房产人口,遇婚丧之事又给与银两。此等闲散宗室并无行走之处。嗣后应停给拖沙喇哈番俸,年二十岁不仕者照披甲例给与银米。
头一条,对胤礽还算有利,董额与太子妃娘家亲戚关系近一点,董额妻子也是时不时往东宫走动。
第二条却让他浑身不自。太子殿下还是很有主人翁意识,他是太子,未来国家领导人,说这国家是他也不算很过份。既将这天下视作是自己领地,当然对事情就格外上心。
闲散宗室,以前闲家里也是有一份不低俸禄拿,现却要革掉了。个中原因胤礽是再清楚不过了,他一直关注着这方面问题。做一个国家领导人,多时候关注经济民生要比关注军事战绩重要,没有前者,后者也不可能持久。
不光是旗丁问题,国家,已经连成年宗室都有些供养不起了,而大家还拼命地生生生生生。不生还不行,要是不使劲生了,胤礽自己都得承认,他会坐不住。
要了亲命了!人不能不生还不能生少了,不然镇不住场子。又不能生多了,不然国家养不起!
而国家财政状态胤礽心里也有一笔账,还是笔亏空账。他所能看到账面上,国家是有收入,但是收赶不上花。本以为打完仗了,能够休养生息了,然而河工修了好几年了,年年都是重点,这工程很花钱!
又有,南巡可不止是迎驾花钱,京中这一大队人马仪仗那也是钱!一次南巡,一般圣驾走过地方都要免租税,甭管是那些陈年烂账收不起来欠税还是今年税,都会免。圣驾过处,全国繁华地方走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江浙,自来就是天下税赋重地!
国家大了,状况就多,哪一年没个灾害呢?今年是这里,明年是那里,反正就没有消停地方。让中央减税都是懂事儿,有一等添乱还要求赈灾。
又有,各级官员不贪才怪!胤礽岂能没有数?他一趟南巡带回来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来,他多少知道一点儿。
贸易这一块儿呢,国内重农轻商,并不鼓励发展商业。康熙朝是设了海关,年年有厘金收入,海外贸易其实是顺差,但是规模一直被限定死了。这两部分钱,也不是特别多。
胤礽悄悄扳着手指,一条一条扳出来,除非他汗阿玛还有他不知道财政来源,不然……财政会很紧张。
综上所述,胤礽断定:这第二条怕是要被批准了。
康熙直接准了很一条,而第二条也只是略作沉思,就痛地答应了!
胤礽脸色凝重了,他确定他汗阿玛大约是没有他不知道进项。亲爹哎,这国家以后要归我管是吧?咱不能弄个烂摊子吧?
几次张口欲言,又闭上了嘴巴。回到东宫,老婆怀孕了,不想去烦她。胤礽自己拿出小本本开始写写画画,钱钱钱!以前是愁自己没钱,现开始愁国家没钱了。
胤礽数学还不坏,加减乘除一下来,头疼了。他还有n个兄弟没有分府,这一分府,又是一笔大开销,每人二十三万银子、数个庄子……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这是眼看着已经站住了阿哥,其他小阿哥多少还能再存活几个,上百万银子是必须一次付出,还有他们每年俸禄、他们家眷、宫中阿哥家里老妈子月钱都是公中出。
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再庞大基数一被平均,就少得让人哭泣了。尤其分一杯羹人数不断地增长,而基数增长却很有限。
胤礽想杀人心都有了!康熙四十一年,全国税收上缴上来不超过三千万银子,这些税要支付整个宗室花销、各级官员工资、各项工程支出、一年赈灾预算、旗丁粮饷、官兵粮饷、偶尔还有个地方**武装需要镇压一下……盈余极少!
他还很肆无忌惮时候,国家财政不是这个样子。胤礽记得很清楚,当时国家上下,比较节俭,不节俭就是他,咳咳,国家财政可是支持打了八年三藩、n次葛尔丹,战争烧钱,都撑过来了。现要是再有那样规模战争,胤礽惦量了一下,财政未必能撑得住。
这才多少年?康熙初年时候,整个国家看起来还是欣欣向荣!二十年时间,就堕落成这样了!
积弊难返。胤礽脑子里猛地冒出这个词来,烦得他摔了笔。
两个小太监旁伺候着,一个张口欲言,另一个慌忙给他使眼色。想说话这个是后补进来,没经过当年惨状,拦这个却是皇太子叛逆期偷活至今,犹记得当年皇太子脾气。看今天这样儿,仿佛与n年前皇太子重合了,哪里敢再生事,只恨自己不够布景板、不够隐形。
几乎是用爬过去捡了笔,收到一边又另换了一枝。
胤礽狐疑地扫过他们,挑挑左眉,看一眼自己写小本本。这俩太监离得挺远,看不到。皇太子沿续了太子妃风格,还是用满文写,识字太监这宫里有,不过读满文太监就是稀有了。
胤礽垂下眼来,继续琢磨方案,俩太监保住一命。
财政解决方法,不过“开源节流”四个字而已。节流是不行了,人越来越多,再克扣也得把人给喂饱了。唯有从开源上下手方是上策,胤礽也是有一个办法:天下缴税其实是穷苦汉人,旗人不缴税还领钱别指望有财政贡献了,给旗人征税?那是开玩笑。但是,凡有功名读书人,个个都不用缴税,功名再高一点,全家都不用缴税,他们大多是有钱人!
如果让他们一起缴税呢?
苦笑,不行!他还是二把手,没那个绝对权威,手上也没有足够资本。他甚至不能提出这个方案,这个方案可以由别人提,但是不能由他提。他要是真敢这么干,就是皇太子站到天下读书人对立面对了。骂名绝对滚滚而来。
他还不知道他汗阿玛是个什么态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康熙重名,爱惜羽毛。不到万不得已,康熙是不会动这个念头。为了笼络读书人,康熙花了多少力气?一道缴税命令就足以使这些努力化为泡影。
皇帝都不肯轻易做事,太子就不行了。
胤礽其实是个性子很硬人,他还真不怕这些读书人,办法都想好了,先试点,比较偏远地方、派耿直之臣去得罪人,强行推进,然后大面积实施。
办法想好了,不能跟皇帝提。即使是那个嚣张太子,也不会这个问题上轻率地提出自己看法。
可是……一想到问题还累积,胤礽就坐不住了!这个国家将来是他,现他也把国家视作囊中之物了。自己东西,当然要想方设法地维护,可是……由不得他作主。
他很着急。
然后,他触到了那个一直不敢触及问题:事情还要多久才能由他作主?他才能挽袖子上台解决问题?……他爹,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