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第126章
第126章
制作玻璃的原料主要有三种,石英砂、纯堿和石灰石。
石英石和石灰石,在沙陀族的祖地周围都有,沈清然需要做的,就是制作纯堿,方法虽然复杂了一些,但是对沈清然来说,并不难。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食盐、硫酸、煤和石灰石为原料来生产纯堿。
有了纯堿之后,再将石英砂、石灰石这些原料,经过高温融化成液态,再降温成型,退火及切割等步骤,就可以制成各种玻璃制品了。
乍一听好像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
制作玻璃器皿需要13000度以上的高温,还需要手艺精湛的工匠使用吹管来吹制,这一过程被称之为吹玻璃。
毫无疑问,吹玻璃是一个技术活。
沈清然很有自知之明,他就是一个纯理论派,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像吹玻璃这种技术活,他根本做不了。
赵毅也是个笨手笨脚的,而吹玻璃则需要心灵手巧,手艺精湛的工匠。
陆文竹就更别指望了,动手能力比赵毅还不如。
无奈之下,沈清然也只能在沙陀族寻找能干这活的人。
沈清然优先选择的还是小孩子。
一来,小孩子们年纪小,学东西快。
二来,小孩子们心思单纯,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
得知沈清然愿意教族中的小孩子们一门手艺,沙陀族的族人们喜出望外,待沈清然也愈发亲近。
斯多舍和仇梨知被沈清然派去统计族中到底有多少小孩子愿意学这门手艺,得出的结果,连他们俩都吓了一跳。
“清然,你都不知道那些小兔崽子们有多异想天开,还以为你要教他们怎么求雨,我和仇梨知向他们解释,学的是吹制玻璃,不是求雨,他们还失望得不行。”
沈清然有些尴尬。
求雨这事,他是真的没办法教啊。
“沈郎君,你不用在意,我们沙陀族的小孩儿,不论年纪大小,都不是不知好歹的人。”
能学一门手艺就很不错了,哪儿来的脸挑三拣四。
仇梨知很感激沈清然,也相信,在沈清然的带领下,他们沙陀族的族人们,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因为吹制玻璃这个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挑选学徒时,沈清然就先排除了年纪太小的,选的都是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和斯多舍、仇梨知年纪差不多的沙陀族小孩儿。
一共十几人。
斯多舍和仇梨知也在其中。
沈清然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制做纯堿,以及玻璃器皿。
这些沙陀族的小孩儿也很好学,沈清然向他们传授知识,哪怕因为语言不通,听不太懂,他们也会竖着耳朵认认真真地听,有什么实在弄不明白的,私下里再去向斯多舍和仇梨知请教。
沈清然本以为,自己只是随手教了这些小孩子一门手艺,不算什么大恩,但是听到这些小孩子用字正腔圆的南朝话喊他“师父”时,他还是被狠狠地触动了。
师父,亦师亦父。
沈清然以为自己只是教给了这些小孩子一门手艺,但是对这些小孩子来说,多学了一门手艺,就是后半辈子都有了稳定的生计。
北方蛮族为什么动不动就南下,劫掠边境?说到底,还不是吃不饱,日子马上就要过不下去了,想着与其活活饿死,还不如豁出命去,拼上一把。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蛮族的士兵们大多数都骁勇善战的根本原因。
若是日子过得好,每天吃饱穿暖,谁还想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过日子。
沈清然赞成肃王对北境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也是因为“饱暖思□□,饥寒起盗心”,北方蛮族日子过不下去,为了活命,自然会南下劫掠边境。
就好比洪水泛滥时,堵,永远不如疏。
想要边境稳固,换一种思路,用美酒、美食以及丝绸、瓷器等各种价格不菲的精美工艺品之类的糖衣炮弹来麻痹和腐蚀北境的达官贵人们,让他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没时间和精力图谋南下。
同时,也给人数最多的北境下层百姓们一条活路,让他们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到时候,这些人个个有妻有子,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的,有一大堆甜蜜的负担,还怎么舍得豁出命来南下劫掠边境。
如此一来,南朝的边境时不时就被北方蛮族骚扰和劫掠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沈清然并不觉得这样做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问题,保证边境长治久安,但至少,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给南朝多一些发展和壮大的时间,这样就足够了。
在沈清然的教导下,没多久,这些沙陀族的小孩子们就学会了吹制玻璃,像仇梨知这种特别心灵手巧的,吹制的玻璃酒盅,和现代机器批量生产的玻璃酒盅都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沈清然毫不吝惜地夸了仇梨知一番,把仇梨知都夸得不好意思了。
之后,沈清然又拿着这个仇梨知吹制的酒盅,去见陆文竹。
看到沈清然手里的玻璃酒盅,陆文竹的眼睛就像是黏在这个玻璃酒盅上了一样,根本移不开视线。
“怎么样?”
沈清然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将玻璃酒盅递给了陆文竹,让他可以把这个新鲜出炉的玻璃酒盅拿在手里,细细把玩和鉴赏。
陆文竹小心翼翼地拿着这个玻璃酒盅,越看,眼里的赞赏和惊喜就越盛。
“真是漂亮,和那些用琉璃制作的玻璃酒盅相比,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沈清然又把这个玻璃酒盅的制作成本告诉了陆文竹,陆文竹这下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
“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