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在那个年代,中国大地上有几十种钞票在流通,有五六个政权在执政。如果你是一个敌后家底不算丰厚的农民,你的世界观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明显太过于生硬,那么我们换一个现实点的问题。蒋委员长不认同非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日本人也在到处套现,压榨沦陷区人民。这个时候,只有共产党认同法币的同时,自行发行货币。二比一,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日本人再厉害,他还能不走么?学生们游行的时候发的传单也不是没看,早晚有走的那一天。手上有点钱,都换成了伪币恐怕比较艰难,而存到共产党的银行,还可以随意取出,兑换法币。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于是习惯成自然,政府的金融信誉建立起来,自然,毛泽东的第一步,终于顺利迈出去了。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可以实现赤壁之战之后那种格局了。当然,历史也让毛泽东失望过。1938年的低谷过去之后,重庆方面的大后方建设也开始了飞速增长,对外贸易也在继续,等到1942年,重庆方面的工业生产又一次达到顶峰。蒋委员长发行国债600多亿法币,苏联方面又借款2.5亿美金,美国借款5.8亿美金。天平好容易倾斜了一点,又折回去了。蒋委员长也不傻,智囊团自然也开始了大后方的经济重建。经济贸易管制也开始执行,虽然不是十分严格,但是也控制住了国家工业品命脉,维持了后方稳定。苛刻的征粮政策,维持着前线数百万将士的供给,也维持着逃亡西南的教师学生。
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蒋委员长给予西南联大师生的款项都是尽量足额的。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蒋委员长在抗战时期运筹帷幄在最艰苦的时候辅助教育,就没有后来新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就没有六十年代就研制成功的原子弹!
说这话的确有点黑色幽默,但是老校友邓稼先在西南联大苦读的四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如果蒋委员长咬咬牙,放弃了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中去,他晚年又何必因为原子弹提心吊胆呢?后来解密的台湾阳明山府邸里,有直达山底的防空洞掩体,专门就是为了防止大陆方面的原子弹袭击的。据说钢筋水泥建筑厚度足足有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