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 牺牲 - 刘三叔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牺牲 >

第44章

周作人,中国第一个新文化运动团体的发起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启蒙者。他一度是民国中后期大多数文史学者的导师。郑振铎说:郑孝胥走马上任去了,我们一点也不觉得惋惜。因为他们都属于过去一个时代的人物。这种人的失去,对我们的文坛里丝毫不足轻重的。

马君武先生更是直接:这些东西,不焚何待?

但是周作人不同,他怎么可能附逆呢?郑振铎离开北平之前,特意去见了周作人。郑振铎说:必要的时候,先生可以离开北平。

周作人苦笑着摇摇头,怀疑的眼神看着郑振铎半天,最后还是憋不住说:和日本人作战时不可能的,人家有海军。没有打,人家已经登岸来了。我们的门户是洞开的,如何能抵抗人家?

郑振铎毕竟还是很尊重周作人的,稍微回了一句:他们侵略我们,我们也是要必须反抗的。

周作人不语,顾左右而言他。

北平陷落,在和南方友人的书信中,周作人还说:请勿视留北诸人为李陵,却当作苏武为宜。

周作人的理由很简单,老母和寡嫂需要照顾,这就是他留在北平的理由。忠孝不能两全,况且他这种学者,完全没有必要非得逼着他冲到前线挡枪子儿。但是叛国,就完全不是忠孝不能两全能解释清楚的了。

紧接着,周作人参加了日本人组织的更生文化建设座谈会,开始了筹备华北伪政府,接下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聘书,犹豫不决之际,军统开始留意周作人了。等他下了决心附逆,军统立刻策划了一次暗杀,子弹打进铜扣眼,周作人捡回一条命。随即,死心塌地,以身事敌。

鲁迅研究学者唐弢曾经写过一首诗回应周作人:

万语千言都为家,错将和服作袈裟。

更生文化夸功狗,老去衣冠数嫩蛇。

寂寞古城春似水,低徊旧事雨如麻。

而今苏武亦臣虏,汉室何曾薄苦茶。

光复以后,周作人被判处十四年徒刑。建国以后,一度上书毛泽东,强调自己不是汉奸。毛泽东的答复也很明确,上报认错,人继续留用,人民文学出版社预付稿酬,让他搞翻译去好了。于是,周作人翻译了著名的《枕草子》、《平家物语》、希腊语译本《伊索寓言》、《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这几年,周作人的生活还是很充实、富足的。预支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费,做着顺手的工作,生活倒还惬意。周扬抑或康生曾经说过:要趁着周作人还健在,让他把最艰深的古典作品翻译出来,并且要花高价买下。现在不能出版,将来总可以出版。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往往是发言很左,很短视的。

1966年,这个世界变了。周作人进了牛棚。8月22日,红卫兵进入八道湾周家,砸了鲁母的牌位。24日清晨,红卫兵小将把周作人拉倒院子中的老榆树下,一顿皮带、棍子反复抽打,红卫兵领导说:不要打头部,要留下活口好交代问题。红卫兵进驻了周家,日复一日的保留节目是让周作人的儿子替父受过。单独囚禁时间久了,周作人双腿开始浮肿。等到了1966年年底,身体就已经吃不消了。儿媳妇买了点维生素片和糕点,趁着红卫兵不注意,偷偷塞给父亲。趁着红卫兵去参加什么大型群众活动的时候搀扶着周作人出来晒晒太阳。总算这一年熬过去了。转年开春,老先生身体一直不好不坏,一天清早,周作人把别人盛来的一碗玉米面糊糊吃得干干净净,平躺在自己被关押的小浴室里。

等儿女们回来时,他已经一动不动,身体冰凉。

一代本应该景仰的大师,离我们而去。

北平沦陷时,这个城市三分之二的人都踏上了流亡的路途。留下来的人颇为无奈。《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笔下的祁老爷子把石头放在缸里,对着后辈们说:哪一次北京城里来了外国兵,能待够了三个月的?我这一缸石头,把这门顶死了,小鬼子别想进来。

李四奶奶对付八国联军的那一套,也教给年轻的姑娘媳妇们。脸涂煤灰、里外八件的衣服缝死了,蚕茧一样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八国联军庚子年都不能奈我何,小日本鬼子能怎么样?

当然,这些情节,都是老舍先生在几千里之外的重庆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此时此刻,北平的知识分子都已经开始转移,而在日军占领北平的当口,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留了下来。在姚家胡同的一个院子里,一个中年的教授正在照顾着他的父亲,他表情严肃,但是镇定稳重。这个中年人,就是历史学家陈寅恪。陈先生的著作《柳如是别传》,晦涩难懂,但是戏剧唱词,票友们就都知道了。南明的才子佳人面对亡国之恨,牵着手奔向河边。妓女柳如是说跳吧,大才子钱谦益用脚尖试了试,说:水太凉。

陈寅恪的父亲,是晚清三大诗人,陈三立。卢沟桥事变,日军派人进入陈三立的家,试图说服陈三立出任华北自治政府的职务,陈老先生勃然大怒,马上绝食明智。九月,绝食五日的陈三立亡故。陈寅恪悲痛万分,一侧视网膜脱离,造成失明,为了不耽搁南下时间,他毅然决定放弃手术,直接南下,离开沦陷区。

此后数年,陈先生一直颠沛流离。

建国以后,1953年,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欲请陈寅恪先生当二所的所长。老先生要求:一是在研究中不讲马列,不学政治;二是请毛公或刘少奇书面证明作为挡箭牌。

还是那个给王国维写碑文的陈寅恪: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可是几年之后,文革爆发,红卫兵小将们碍于陈老先生已经实在无法揪斗,于是就在陈寅恪的房前屋后安置好高音喇叭,大声宣读革命宣言: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

每听到自己的名字,年迈的陈老先生就颤颤发抖。

他的书稿、文章、笔记早已经因抄家而无法找回,在孤独和恐惧中熬过最后一点生命力的陈先生于1969年10月7日离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