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斯大林也看到了日本人的行动,当然,他也明白了此刻中国在远东的作用。于是,经过莫洛托夫等人的再三考虑和勾画,为了把苏联和中华民国的关系摊在日本人面前撇清,同时也能顺顺当当地根据条约大张旗鼓地援助中国,苏联和蒋委员长在这个最危难的时候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蒋介石无法释怀的,是他还没有当政时候就发生了的蒙古国独立,他更无法释怀新疆一些少数民族势力和苏联官方走得太近。在他1938年1月1日的日记上,他写下了:
日祸亟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
复杂的国际形势,让蒋委员长不敢相信苏联。他更把这种根深蒂固的敌视转移到中共身上。他再一次怀疑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性。他可能忘了,几年前,当张学良因为要收回苏联控制的东北中东铁路而和苏联发生冲突的时候,陈独秀也是力主反对苏联的。当然,也因为陈独秀的反对,他被共产国际开除出党。种种历史上的纠葛,让蒋委员长这个思维保守的民族主义者陷入了迷茫。
蒋介石多次表示,他到底猜不透俄国人是怎么想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对付小孩子可以,对付我们的蒋委员长,就有点太小瞧人了。
谁才是可以信赖的朋友?
如果,他能认认真真地和毛泽东促膝长谈的话,中国的未来,或许就不用经历那么多血与火了。除了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人是可以信赖的。如果一个领袖的人格不会膨胀,如果所谓的雄心可以被制度控制,那么我们的历史,会不会像美国立宪那样,温良而美好呢?
这一切怀疑、狭隘、固执、独裁的想法,都成了八年后那场战争的引子。
这时候,周恩来又一次出现了。早在黄埔时期,周恩来就是政治部主任,黄埔学生军东征的时候,蒋介石是总指挥,两人为攻城方略反复争论,最后周恩来定计三面围攻,放一面不动。周恩来在革命军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召集共产党员为敢死队,第一批冲上了惠州城。
蒋介石对周恩来很了解,应该说,蒋委员长对大部分中共将领都很了解,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东征中,救了他性命,阻止他自杀,一路背他出险境的,是现在的八路军旅长陈赓。他不止一次说,陈赓要是跟了我,现在至少是个集团军司令。惠州战役之后进行战役讲评,一个脸色发黄,身材清瘦的学员走上讲台,把惠州城的山川险要一一画出,点评攻城前后的得失,总结经验。蒋介石顿时眼前一亮,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细致长谈,最后留下一句话:毕业后,就来我的司令部工作吧。
这个年轻人,就是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