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章时空理论(节选)
(此文章由“时空管理局”记述)
“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注:之前的2套理论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虽说“时间”相对容易被人“理解”,但“空间”的“特性”却很难被普通人所察觉。要是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普通人的大脑可能会感到有些“迷糊”。
首先来复习一下时间的概念,时间是用于衡量事件先后顺序和持续间隔的物理量。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在这段“时间”内,他在8点吃了早饭,8点半前往公司上班,11点半在公司附近的小摊吃午饭,1点继续上班,6点下班,7点回家吃晚饭,9点洗漱睡觉。如果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没有时间“标记”,那么就会变得异常“混乱”。
接下来复习一下“空间”的概念,空间是指物体存在和运动所占据的三维区域。例如,一个房间的空间包括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可以容纳家具和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是三维的,但在不同的“维度”下,空间也可以包括“二维平面”和“一维点”。不过从外形上看,它们分别就像是“一张纸”和“一个点”。
既然已经复习了相关概念,那么接下来就该讲讲“时空”了。时空是将时间和空间统一为一个四维连续体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轨迹。简单举个例子:一个球体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轨迹,比如在时间轴上的1秒时被外力推动,而在5秒时到达空间的一个边界并发生反弹,这个过程中球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在时空中形成了一条连续的路径。
接下来讲讲“时间线”的定义,有人称之为“时间轴”或“时间段”,其实意思大同小异。时间线是指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一系列事件或阶段。之前所举的关于“时间”概念的例子在此同样适用,不过可能会更加具体,毕竟都按照顺序清晰地列出了所做的事情。前面提到,进入“空间”后,通常情况下空间“运行”的是“当前时间线”,就如同看视频时将“进度条”拉到尽头,此时对于“未来”的概念只能进行“预测”。当然,确定的“因素”越多,对“未来”的预测就会越准确,反之“未来”则无法准确预测。将“进度条”往后拉就是“过去”,而且对于过去的人来说,这些未来是“确定”的,所以尽量不对过去的人说“未来”发生的事,也是“时空管理局”的“业务”。如果有人回到过去,在不改变“宏观趋势”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问题,但通常不建议进行“任何行为”。能够进行“微观操控”的是熟练掌握“时间”的人,对于“时间人”来说,在“空间”中“移动”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任凭“空间”按照“设定程序”运行。(注:有一个例外,即熟练掌握“时间”与“空间”的“设定者”)不过,利用“空间特性”确实是“时间人”最为擅长的。
“时间乱流”或“时间错位”,本质上是指两个“时空”中各自“时间流速”的“时差”。通俗来说,一个时空的1小时,在另一个时空可能相当于3小时。要“修正”这种“时差”,两个“时空”之间必须存在“链接”,这样才有机会使两个时空的“时间流速”统一。一旦“链接”断开,“时差”现象仍会出现。
“时间屏障”的概念比较简单,就是设置一道“屏障”,使得屏障内的“时空”和屏障外的“时空”的“时间流速”产生错位。“时间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通常不会设置这种“屏障”,除非他们判断存在“重大灾难”,才会在第一时间设置。“屏障”的作用是让屏障内时空的时间段一直停留在“灾难发生前夕”,这个时间段可能是“几天”“几周”,甚至是“几个月”。其目的是“消灾”,但这可能会给时空里的人带来“折磨”。因此,“时间屏障”应尽量避免使用。
时空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些,虽然都是些比较“熟悉”的概念,但“杂糅”在一起可能会让大脑“过载”。无论如何,这只是一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