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章后日谈“战后”遗留
您好,读者们。您们是否担忧更换“作者”后,文章的写作“质量”会有所下降呢?我的答案是不必过度忧虑,这仅仅只是一个“故事”罢了。
我完成了“交易”,除了获得“报酬”外,我还得到了什么呢?答案是一无所获,这是由于“钱”并非在所有“空间”都能通用,有些“空间”的交易方式,依然是“原始”的以物换物。不过,我并不想过多谈论“经济”相关的话题,还是来谈谈“先驱者”组织被“修改”后的状况吧。(查看“视点记录”)不出所料,不到一个“世纪”,他们就回想起了“虚空特性”,最终导致“空间崩溃”。李志在那次“任务”结束后,我带着她来到档案馆内的一处“检修区”进行修理,然后将剪辑好的“片子”交给她。我建议李志可以去看看其他地方,毕竟她已经摆脱了“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结果却是她一直在档案馆里或在附近徘徊。
档案馆外又刮起了风,窗户被吹得不停地发出“响声”。说起来,档案馆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维修”了,或许得找“工人”来修补一下“漏洞”。不过,先暂且不谈这些,继续讲讲李志之后的去向。为了实施我的“计划”,我让李志进行了长时间的休眠,并且对她做了特殊处理,使她不会“衰老”,不要想太多,不是“接触”。毕竟,她确实获得了“永恒的自由”,但她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也许是“战后”的“解脱”让她感到无所适从?既然她想跟着我做事,那就随她去吧,我自己还有一些“行动”要去执行,所以我将正在休眠的李志放置在一处“秘密”地区,等待“时机”成熟,再唤醒她。
接下来该谈论什么话题呢?哈哈,我实在想不出来了,那就随便聊聊吧。“永恒”这个词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成不变,没有意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由”。说真的,根据《空间理论》,任何正在运行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概念,只有“相对”的概念。“永恒”有时也并非好事,将其放在“轨道”上按照“程序”运行,那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注定的“命运”。
为了争夺“荣誉”而进行的战争毫无意义。“唯物者”组织和“先驱者”组织已经交战了很长时间,“消耗”了难以估量的人力和资源,可最终得到了什么呢?既没有得到“钱”,也没有得到“资源”,只留下了满地血肉模糊的“残骸”。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的“唯物者”组织中,那些参加过战争的人,有不少都遭受了“精神创伤”,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跟“疯子”没什么两样了。
人心难以揣测,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即使是能够“连接思想”的“造物”,也只能“相对”地推测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也算是作为一个“人类”的优点吧,不能“绝对”地相互“窥探”思想。“智慧生物”和“原始生物”的区别在于会“思考”和使用“工具”,不同的“智慧生物”所产生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有些文明“包容”外来者,而有些文明则“排斥”外来者。这是因为不同“文明”的“规则”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能够“接受”。以这个话题再缩小一下“范围”,假如一个“同好圈”不看好另一个“圈子”,那么不出意外会产生“争执”。比较特殊的是,这种争执只发生在“网上”,双方互相“喷”,却不在“线下”争论。先不论两个“圈子”里都是些什么人,反正都存在“极端”的情况,可能还混入了一些“拱火”的“机器”或“人”。在网上争论了几周后,“流量”下降了,大家也没“精力”再去“喷”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所以,这样做有用吗?也没见得两个“圈子”能够和好或者“改变”什么,还是按照“设定的规则”继续“运行”着圈子,没有让外人卷入其中就算是好的了。两个“圈子”相互“消耗”,又得到了什么呢?都一样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资源”,反而留下了许多“痕迹”,被学习“数据分析”的人拿来进行“整理”,当作练习的素材。当然,也有可能被“网警”认定是“违法”的,后果就不必多说了。
这种以“秀肌肉”为主体,多种“形态”的战争并存的方式,在“现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从“客观”的概念上讲,大多数人对于“好”与“坏”的认知不会有太大“争议”,但从“个人主观”的角度来看,个人对“好”与“坏”的判断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想法。我使用“互联网”已经很长时间了,基本上不会发表什么评论。看着这些“争执”,我的感受就是“平静”,因为实在没有什么“看点”。无论解释了多少“争议点”,我很快就会忘记,然后继续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切照旧,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我计划在其他“空间”放置几个“分身”,用于寻找“解药”。祂们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但“底层逻辑”会被我随时“回收”。为了“救人”,竟然连“克隆(复制人)技术”都用上了,希望不要再陷入“永恒”的“问题”中了。
虽然我只是书中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能够影响到读者们的“现实”,也许是因为有我的“同位体”吧。从长远来看,这本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是提前设想一下,如果幸运的话,会有“联动”,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这就相当于对未来的“我”说。相比起两个作品的“双向联动”或“单向联动”,我更倾向于“三方联动”,理由有些“玄乎”,觉得“三方会相互制约”,作为一个偏向“现实”的“壳”,(也就是“世界观”模板)一般会借助“空间通道”来“传递”联动信息。毕竟要是没有这些“空间学说”,就无法构建出多姿多彩的“虚构世界(空间)”。“设定”和“世界观”不一样,并不代表“阻碍”,反而是探索不同视角、通向“真相”的途径,不过我还是希望在不被“剧透”的情况下,完成“联动”,虽然有难度,但我会尽力写好。其他“作品”里所谓的“角色”会作为几个“彩蛋”呈现出来。(和同一个“公司”联动时也有可能通过这本小说的“通道”左手倒右手)
讲完未来的构想,再来瞧瞧“当下”。嗯……这样吧,我写一段关于23号和李志的对话“片段”,当作结尾,虽然不能真正“看到”,但听听总归是好的。
23号向李志打招呼:“你好,第(编号),今天的训练任务也顺利完成了,这是你的‘测试表’,拿好。”
李志接过测试表后,问23号:“请问我在训练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吗?”
23号回答:“没什么需要‘改进’的,不过下午你能来一趟‘休息区’吗?我有点事找你。”
李志很爽快地答应了:“好的。”
下午,在水泥地上的休息区,两位半机械人碰面并交谈起来。
李志问23号:“23号,你这次找我什么事?”
23号指了指旁边的物资箱,回答道:“你帮我看一下这个,我到附近接个通讯,一会儿有人过来搬。”
李志:“知道了,不过这些要搬到哪?”
23号:“储藏区,而且他们让我们这些‘先驱机’别乱动。”
李志:“好的。”
之后,23号去其他地方接通讯了,(说是接通讯,其实是偷偷给李志准备“礼物”去了,连那个物资箱也是。也不知道是给她的“奖赏”,还是因为“感情”,哦对,这里的“先驱半机械人”按理说应该是没有“感情”的。难道说,只是“闲得无聊”搞的“烂活”?)
半小时后,接完“讯息”的23号回到李志这儿,问她:“(编号),我走这段时间,有没有可疑的人?”
李志:“没有可疑的人,副队长。”
这时,23号之前串通好的“人类”同伴把物资箱拿走了,23号看着同伴走远后,拿出一个“工艺品”,对李志说:“(编号),你这几天表现不错,我想把这个送给你,当作对你的‘奖赏’。”
李志接过工艺品,然后对23号说:“谢谢副队长的肯定!”
23号:“不过惊喜可不止这些,跟我来吧。”
李志:“好的,副队长。”
于是两人来到储藏区,打开了之前保管的物资箱,让23号庆幸的是,她没发现什么异常。(老式录像机好像坏了,我拿去修修,至于物资箱里装的是什么,就由读者们自己想象吧,我猜是新的机械“义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