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阅世一生不悲歌 - 何澄 - 苏华张济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何澄 >

第11章阅世一生不悲歌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太平洋战争爆发,邮路断绝,在美国的大女儿何怡贞和在德国的二女儿何泽慧平安与否,就成为何澄、王季山夫妇十分担心的事。身在海外的两个女儿也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焦急地打问家里的情况,但总是有去无回。这时期,何怡贞、何泽慧通过国际红十字会互相发了多封极简的短信,询问家里的情况: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何怡贞从美国致何泽慧:

泽慧:

还没收到父母的新消息,已于五月通过红十字会给父母去信。我会附上你的消息再给他们去信。我的女儿运培已四个月了,一切安好。怡贞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何怡贞从美国致何泽瑛:

泽瑛:

刚刚收到泽慧通过红十字会转发一切安好的消息。问候家里。你们都好吗?我们都很好,运培很健康。请回信。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何泽慧从德国致何怡贞:

亲爱的姐姐:

你们和家里如何?你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消息吗?你能给家里写信吗?我挺好的。祝好。你的何泽慧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何泽慧从德国致何怡贞:

亲爱的姐姐:

你和家里怎么样?我挺好的。你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消息吗?你能给家里写信吗?你什么时候回家?泽慧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九日,何泽慧从德国致何怡贞:

衷心祝愿!希望你们都好!你有父母的消息吗?家里怎么样?我很健康。主要工作除了物理之外,种菜和水果栽培。何泽慧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五日,何泽慧从德国致何怡贞:

你们怎么样?你有家里的消息吗?我挺好的。在我的花园里有很多事要做。祝你们都好,身体健康。何泽慧一九四三年四月九日,何泽慧从德国致何怡贞:

你们和家里如何?我挺好的。你们何时回家?如有可能,我将立即启程。不久再见。何泽慧久无身在海外女儿的消息,再加次子何泽涌在日本留学,三子、四子何泽源、何泽诚在北平读书,平素对子女要求极严的何澄,此时也抑制不住挂念儿女之心,在《大众》月刊作《感怀》诗:

怡慧(何怡贞、何泽慧)无消息,时非涌(何泽涌)未归。

源诚(何泽源、何泽诚)仍远去,瑛庆(何泽瑛、何泽庆)尚欢依。

纵把慈心抑,难禁老泪挥。

家家离散恨,我较感伤微。

《大众》月刊编者按:怡慧等辞,皆先生男女公子之名,留学欧洲或日本,尚未言旋也。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何怡贞通过美国红十字会伯克利分部邮递给家里的一封信,非常幸运地于这一年的十月八号送达何澄手里:

外孙女(葛运培)三月三十日生于伯克利,一切安好。庭燧被授予大学会员资格。经济状况良好。家中所有人都好吗?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七日,何澄给何怡贞回信:

家里一切安好。明(何泽明)、儿媳和孙子都在北平。源、诚(何泽源、何泽诚)在去四川的路上。其他人还是跟以前一样。有慧(何泽慧)的新消息吗?

有了大女儿的消息,何澄最惦念的是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还是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何澄曾给何泽慧发过一封信,让她考虑在明春毕业后,是否该从中立国回来:

慧女阅:

此次的战争恐非短时间所能止。汝之求学,似多一障碍。若能明春毕其业,则由中立国归来,或尚非难。否则,今日之中立,明日或为交战国,亦未可知也。汝细研究之为要。余及汝母等均好,勿念。

匆匆此谕。

父手书中秋日

这之后,何泽慧的音讯一直得不到,让何澄万分不安。一九四三年七月间,何澄得到何泽慧平安无恙的消息,喜不自禁,即席写下《寄泽慧二女瑞士》:

欧亚同遭劫火侵,是谁祸首恨难禁。

达观似我头犹白,纯孝如儿感更深!

只以兵凶殃世界,亦曾俗扰到园林。

七年不见音书少,消息平安老父心。

《大众月刊》编者按:泽慧女士,留学欧洲,已得学位,近由瑞士转到家书,故其尊人亚农先生赋诗志感焉。

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八日,何泽慧也终于盼到了家里的消息,令她悬挂了一年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亲爱的姐姐:

很久没听到你们的消息了。怎么样?昨天我得到父母的消息。家里好,我也好。你的泽慧。

一九四三年冬季,何澄次子何泽涌从日本庆应大学毕业后,也听从父亲的教诲,像日本学生到中国旅行考察那样,从生活层面多了解一国的情况到底如何。他从东京到长崎,乘火车经朝鲜,到沈阳,下车后到哈尔滨看了看日本统治下的民众生活状况,又回到沈阳。在沈阳稍待,即乘车到承德——古北口——北平,在北平看望了几位亲戚才回到苏州。他的归来和已从北京育英中学毕业回到苏州、准备投考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小弟弟何泽庆,给何澄和王季山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三日,《中美英开罗宣言》公布后,何澄做出了让他的五个儿子全部到大后方重庆、昆明及抗战前线山西去的决定。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下旬,何澄双眼仍看着报纸,与围在他身边的何泽涌和何泽庆留下了父与子的最后一张合影。

一九四三年年底,何泽源带着弟弟何泽诚最先出发,经湖北老河口辗转到重庆;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五日是农历甲申年的春节,过了初五(一月三十日),何泽涌带着到重庆投考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小弟弟何泽庆第二批出发,经安徽蚌埠,河南商丘,陕西西安、宝鸡前往重庆;何泽明则在一九四四年四月,独自先往山西、西安,然后翻越秦岭到重庆。在山西太原,他还留下了故乡的一处名胜美景照片。

何泽源、何泽诚到重庆,孔祥熙在上海的管家姚文凯的两个妹妹姚文澂、姚文晋以及姚文凯的儿子、一个堂兄也要到重庆。经约定,何家兄弟和姚家一家人,分头走,到了武汉再会合起来前往重庆。何泽源、何泽诚从苏州坐船到南京,从南京再坐江轮到武汉,停下,在等姚家人的时候,查看如何走。当时从武汉到重庆有两条线,南线是长沙,可长沙那面日军正在垂死挣扎,强弩南进,走不了,只能走北线——襄樊。在约定的时间,姚家人没来,何泽源、何泽诚决定先走。哥俩从武汉坐火车,到了萧家港小站下车,被日本人拦住,只好返回武汉。准备再走时,姚家人来了。于是一同改坐小船,有向导领着,在汉水上面走了一程,再走陆路,到了樊城就跟在重庆的王徵(王文伯)联系。王徵联系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接应他们。没多久,第五战区就派了两个人前来,问需要什么帮助。何泽源说,怎么能快点把我们送到重庆就怎么帮吧。于是,第五战区派了一辆汽车,把他们一行六人送到了老河口。陪同他们一行的人说,车到这儿就过不去了,你们翻山过去,走四天,到了巴东就有船了。交待如何走的时候,拿给他们一张五战区司令部开好了的路条。这样,他们坐什么船都不用花钱。经过这么来回折腾,到重庆已是春天的三月份了。在到达武汉的时候,何泽源、何泽诚哥俩就给父亲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何澄收到信后,喜不胜喜,作诗送给《大众》月刊,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号刊出:

喜源诚两儿远游

一纸书来语尽详,跋山涉水苦全忘,

少年志气艰能旺,故国精神乱始强。

莫谓旅行无大用,应知阅历岂寻常,

尔曹徒步兵荒里,都是将来作事方。

愈历艰难愈念亲,孝思流露到风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