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终于苏正阳 - 98年的小世界 - 林城木森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98年的小世界 >

第94章终于苏正阳

我给她讲起大一的第一个国庆假期,放假最后一天总有一种八天作业如山,我还一点没写,明天班主任就会在教室门口一科一科检查的惶恐。

“你知道吗,我都上大学了,当时还想要通宵补作业。”

我晃动着杯子里的奶昔,继续说一些不着边的事情。

“我现在真的挺怀念最后高考的时候的,那时候老师们陪着我们赌题押题,把所有方法都教给我们,多么旁门左道的试卷都能被找出来,毕竟大家心里都没底。等你上了大学,期末考试明明题就是大学老师出的,他们还装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更可气。”

“可我就是害怕,我怕我考不好。”

“我当初也没有考好。”我笑了,已经能很轻松的说出来。

“可是......可是......这不一样。”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小姑娘激动起来:“就是不一样!我想去北京,想学园林设计,以后就在北京工作,我要是考不好这辈子就毁了。”

这样的话,当年我是不是也和我姐说过。

“你刚多大这辈子就毁了?你未来还有好几十年要过,每天都有新的变故,怕什么。”

我把我姐训我的话原封不动的扔给她。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为什么那么着急把生活捋顺啊。”

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很犟气的眼神。

“生活其实挺有意思的,一眼看到底岂不是太无聊。”

真的,我没办法向她传递我这半年的喜悦,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好多问题都不用问,想做就做,真的比犹豫不决要爽多了。

349.

编辑把最后的终稿发给我,问我还要不要做些修改。

这个故事里我说的最大的一个谎,就是故事的结尾,断在那句“我愿意”上,那是我的青春里最值得纪念的时刻,我没有做到,倒不如把这份快乐留给十八岁的她。

编辑说,不出意外的话,我暑假回来就能拿到书了。

350.

大二下半年,我过得非常混乱,语言学的课程很多,加上上学期没有报上选修课,这学期两门选修课压身,时间已经是满的不能再满。

那些说什么,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就能想干什么干什么,考试很好过,上课也不用认真听讲,甚至告诉你上了大学就会瘦下来的人,真是为了让我们上大学什么话都敢说。

得益于我大一的颓废,开学时竟然没有报名任何学生会和社团,终于能给这个故事腾出一些时间。

我经常抱着电脑出门,下课就没了踪影,有时候在外一待就是一整天,手机没电干脆关机,六六和叉叉联系不上我,经常惹来一通骂。

我又买了一个和“夏昼”差不多大的本子,专门用来记录随时都会想起来的,那些已经消失不见的事情。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又或是衣服换到一半的时候。

我只能说,每天忙成狗,但每天都是一只开心的狗。

好多时候都会码字到深夜,饭也顾不上吃,大半个学期忙下来,真的瘦了不少,就是脸依旧圆圆的,没有遗传到我爸的半点精髓。

一年一度的宿舍高温“蒸人”开始后,晚上我经常抱着凉席板凳到楼道里工作,写的头晕眼花起身伸懒腰时,就会经常想起林亦博,那个拼命的女孩子,那个夏天熬不住躲到阳台上背书的女孩子,她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情绪?她现在过得好不好?

这样的疑问放在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看起来就是是唐僧问孙悟空金箍棒顺不顺手一样无厘头,都是一眼就能明明白白了解的事情,问出来不是废话吗?

虽然我们兵分几路散落在全国各地,但是qq,微信,那么多社交网络,找到一个陌生人都不是多么费力的事情,更何况是去了解一个原本熟悉的人。

就算董希封闭式管理,我也知道她每个学期的课表,就算叉叉之前高三复读,她也能隔三差五在群里说句话,就算是我刻意躲开苏正阳,也难免会知道关于他的一些消息。

这个真的是难免,毕竟网络世界,真的。

但是的确没人了解林亦博,她毕业之后退出了宿舍群、班群、删掉了所有人的qq,直接人间蒸发。如今我把她写在故事里,每次写到她都觉得她身上永远笼罩着一层屏障,外人进不去,她也不打算出来,曾经我热热闹闹挽着她的手说话,在一些事情上刻意帮忙时,竟然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

我想过关于林亦博的,很多个版本的结局,但最终仍旧把她的最后一面,匆匆带过,没有留下过多的笔墨。

因为这才是林亦博啊。

她活的像是大合照时总是站在后排角落里的串场角色,永远隐匿于人群,从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她的成绩拉着她远离孤傲、脱俗、这些高贵的词语,只留下一个含义不明,甚至根本不恰当的倔强二字。

我不知道她的父母,亲人,又或是那些看笑话的旁人,有没有人说过她,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我却总觉得她的人生是进行时,就算我们都能在过去时和未来时中偶尔偷懒躲闲,可她不会,永远不会。

我觉得她的所有光亮都能展示给自己,我们这些看不见的外人,等不到的成果,就通通不重要了。

351.

好吧,我想我也该说一说苏正阳。

每次我一想到要解释清楚我们如今的状况,就觉得头疼,别人的故事里,无论是怎样遗憾的结局,都有着众多可以拿来缅怀的理由排着队任人挑选,他们总有大把的误会,大把的巧合,把生活装点得像是电影一样精彩纷呈。

可是大多数人都是在看电影而已,自己那点无聊的小日子,摆上荧屏就是浪费资源。

就像我一度觉得那样无话可谈的高中一样,我和苏正阳的结尾,也实在是太过平凡。

我们的的确确说好了要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可最终却像是所有遗憾的必备桥段一样天各一方,我留在了华安学着“万万没想到”的韩语系,他回到了家乡,梦想成真,也不知道多快活。

曾经在医院时,我看着他远远地朝自己走来时,就已经想到,他的路,原本就平坦开阔,没有障碍,而我不过是小小过客,应该认清现实。

我知道,那样多的并行志愿、专业选择、调剂概率的情况下,我们何去何从真的只能听从老天爷安排,固然我们想要留在一个城市,终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把这样的想法放在前面,稍稍忽略了,也许他根本就想要回到家乡的可能。

就是这样而已,像是高中时我觉得自己只能陪他两年,结果真的如我所料,生活总归不是童话,分开有一万种“合情合理”的理由,其实一点也不戏剧性,更不动人。

我从青岛回来上楼去找他,才发现已经人去楼空,门前高挂出租的白纸黑字,它比我要先知道苏正阳的离开。我打电话给苏正阳,他低声告诉我说,房租到期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