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边塞4天王之王昌龄 - 唐诗有温度 - 苏州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诗有温度 >

第17章边塞4天王之王昌龄

这位诗人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有着优秀意志品质,认定了目标,卯足了劲绝不放下。他是一位农民,却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读书。在那个时代,一位侍弄庄稼的农家子是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精力,遭受更大的非议才能坚持下来。所以说,他的成功,他的青史留名,都源于从小对命运的抗争,这是一种不屈不认的精神意志。寒门出贵子往往要比其他人更难,引用现在一句比较火的话: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就是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后迁龙标县尉。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这是关于他的生平简介。很简短,但是相比于新旧唐书的介绍已近算是饱满了。从武则天圣历元年出生到开元十五年这三十年的时间这段简介中并没有体现。这段时间其实很简单:种庄稼——苦读书——当道士——出塞。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生存是第一要务,所以说王昌龄的儿童时期并没有系统的进行蒙学,青少年时期也是不能寒窗苦读,只能抽空去学习。这样的日子过到了23岁,内心焦虑的王昌龄决定不能这样下去,要换种活法,然后就去嵩山学道。三年后,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他做了个决定,去参军,改变命运!

军旅生涯

王昌龄是个牛人,这个“牛”是指他的意志力是在是太强大了。或许跟从小就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有关,他竟然就这样徒步找军队,一直找出了玉门关。一路向西,过兰州,穿走廊,出边关,一个人就这样走着走着,就找到了组织。这几年的军旅生涯是他文学理论和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的阶段。

三年的出塞戍边,在广袤无垠的塞外沙漠,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少年人胸中的烈火和豪情必定要化为一首首壮志凌云,气吞如虎的铁血塞外歌。这段时间是他奠定边塞诗人历史地位的时期,更是在这段时间留下了《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二首》等佳作。其中更是有两篇传世名篇为世人所熟知。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感慨国无良将的愤懑诗作。开篇拉长了时空,暗示着在边关战事的不断。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出就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戍边的孤独,心中的同情油然而生。最后两句就是意思是如果有汉朝直捣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这样的人在,那么怎么可能会让胡人度过阴山而侵扰边关。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人沉醉于塞外风光,同情戍边战士的命运,期待英勇的将领一战定乾坤,好让这频繁的战事早点结束。王昌龄出塞后,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关生活的辛苦,建功立业的心思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多的是同情和无奈,更是希望战争结束。这两首诗中已经隐隐可看出诗人心中的愁绪,在后面《闺怨》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在一贬再贬的途中广交朋友

或许是几年的军旅生涯锻造出来的军人品质和从骨子里带出来的热情忠厚,让他成为人人愿意相交的人。

开元十五年,从塞外光荣退伍的王昌龄赶赴长安城。因为从军的那些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那只好走一条读书人都要走的路:科举之路。一举中第后,授校书郎。一年后,孟浩然进京,王维也回到了长安,三人结识,互为知己。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在这期间,王昌龄去了趟洛阳,在一个小酒馆里,遇到了自己好朋友们,王之涣和高适,并留下了旗亭画壁的千古佳话。

在汜水当了三年公安局长后,赴江宁任县令,虽说是升官了,但是里京城更远了。在去江宁的途中,遇到了自己小迷弟岑参,这时候,边塞诗的其他三大天王都已经出现,而且都是老王的好盆友。送别王昌龄时,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聊表心意,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回敬。俩人基情满满。

在江宁任上待了四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又被发配岭南。年轻时一路向西,上了年纪后又一路向南。再去岭南的路上他绕道去看了自己的老朋友孟浩然。或许这个时候双方都以为这一次别后再也无法相见。一个病痛缠身,一个贬谪蛮荒,双发都把这次当成了诀别。

挥手离别后,王昌龄继续向南,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开元二十八年,皇帝大赦天下,还没到岭南的王昌龄接到了官复原职的消息,于是掉头回去,再次路过襄阳时,和大病初愈的孟浩然开怀畅饮,结果没多久后,孟浩然就因为这顿酒旧疾复发,撒手人寰了。这就是著名的失孟交白的典故。

到了江宁,一待又是四年。江南水乡的婉约和清新给这个北方大汉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只爱馒头不爱米饭的北方大汉还是十分想念长安和洛阳,那毕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又结交了一个好朋友——辛渐。辛渐即将离开江宁,在江宁待的不开心的王昌龄在芙蓉楼为好友送行,提笔赋诗,送行中也将自己的愤懑烦躁全部诉诸笔端: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烟雨朦胧的南国,带着离别的愁绪在微明的清早送别友人,而我如同这楚山一样孤独。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我的情况,请代为转告,我的心如同从冰壶里捧出的冰一样纯洁无暇,并没有因为世俗而沉沦。

这首诗的背景: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后大赦天下官复原职,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在这个时候,王昌龄自己饱受困扰,而分担忧愁的好友又要离开,故有此诗。

性情大变的晚年

因为在江宁任上的不作为和消极抵抗,最终被人抓住把柄,这一次没得商量,直接贬去更远的龙标。或许是年事高,已经没有争强好胜的心情;或许是因为看透可官场,厌倦了这种勾心斗角;或许是觉得怀才不遇而心灰意冷。总之,到了龙标之后,他的生活逐渐向自己的另一个好友王维看齐。不信你看:

采莲曲二首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生活惬意,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还不忘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果王昌龄能够早一点向命运妥协,或许就没这累,像这种清新俏皮,诗情画意的作品会更多一点,但是金戈铁马豪情万丈的边塞诗估计也见不到了。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没想到啊没想到,年过半百的王老头看了姑娘已经心生摇曳了。还是那句话:防不胜防是隔壁老王啊!

今年突发的疫情火了一首诗,在日本援助中国的医疗物资上写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出自王龙标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而印在医疗物资上的诗句就是最后两句,你与我之间,青山一路相连,共沐云淡风轻,我们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处两地。不得不说,日本援助团队干的漂亮,凸显文采的同时更能增加两国人民的友谊。

这次贬谪的重点终于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争迅速席卷整个北方。身在龙标的王昌龄心系山西老家的亲人,回乡省亲的途中,被亳州刺史丘晓以擅离职守的名义所杀害,时年60岁。

不过恶人自有恶报。河南节度使张主持军务,命丘晓赶赴前线增援,丘晓为人自私,按兵不动。事后张镐将闾丘晓抓来。闾丘晓自知大事不妙,跪下祈求:家中还有老人求放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张镐回答:王昌龄的一家谁来照顾。(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随后将其斩了。

就这样,“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王江宁王龙标结束自己奔波的一生。他一生都未停下脚步,苦苦挣扎,只为摆脱出身即终身的。最终,他做到了,为所有寒门提供了精神力量,只要不放弃,命运总会为你的精神打动,并为你打开一条康庄大道。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闺中诗: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