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唐诗的拦路虎与催化剂 - 唐诗有温度 - 苏州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诗有温度 >

第2章唐诗的拦路虎与催化剂

唐诗的拦路虎

唐诗的拦路虎——宫体诗。宫体诗源于南北朝期间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是,在东宫与当时的官员文人墨客吟风弄月、歌舞升平所形成的一种诗风,一直延续到陈后主、隋炀帝时期。李唐建立,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及分裂,人心思定但是仍暗流涌动。处于政治需要,李唐需要宫体诗的歌功颂德来维护统治的稳定。初唐的前60年是宫体诗不断发展壮大的巅峰时期。期间代表人物虞世南、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宫体诗诗描写宫廷生活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多描绘奢靡的宫廷生活,女性的感情世界,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等,用词华丽优美,但是感情苍白。一味的追求辞藻华美,音律流转,却脱离现实,远离自然。

唐太宗李世民好诗词,在秦王时期,网罗十八学士于王府之中填词作诗(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等十八人并称十八学士,时常在一起讨论政事、典籍、诗词歌赋),本想一扫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诗风,但是现实中却南辕北辙,无法摆脱宫体诗窠臼。一方面是李世民本人和其臣子的诗歌水平局限,还无法脱离整个大时代的潮流。一方面是其在玄武门之变称帝后的政治需求,需要用宫体诗来维护自身的形象。还有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齐梁余风仍在影响着绝大多数的创作。高宗继位及武周代唐期间,宫体诗逐渐走向巅峰。官至宰相的上官仪,其秤量天下才子孙女上官婉儿,亦被称为“巾帼宰相”,祖孙两代是初唐后期的宫体诗的杰出代表。

初唐后期,宫体诗组逐渐走向衰败。究其原因,一是几代初唐诗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多元的唐诗气象,诗歌不再只关注宫廷生活、女性情感,逐渐瓦解了宫体诗的铜墙铁壁。二是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国家稳定,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宫体诗已经不适应历史潮流。三是科举制中以诗赋取士,天下读书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诗歌中,唐诗的爆发和多元化必将代替宫体诗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下面我们欣赏一首诗和分享一个故事。

《玉树后庭花》

南北朝陈后主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后主的这首诗写的是后宫嫔妃们的妖娆美丽,用词哀怨靡丽,这首诗也被称为亡国之音。

全文赏析: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平凡。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彩楼赛诗》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其爷爷宰相上官仪因谏言废除武后,被武后所恨,诬陷谋反,满门抄斩。爷爷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被处死,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因其母郑氏是当朝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免死,没籍掖庭(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劳动之处)。是金子总会发光,母亲的教育加上自身的天赋,在亭亭玉立中终被发现,成为自己灭门仇人武则天的近仕。她深得武则天的信任,群臣的奏章和朝廷事务都让她参与决策,成为武则天的第一助手。但是婉儿的才情、善良、正直,让她也曾忤逆过武则天,论罪当诛,因怜其才而黥(qing)其面,就是在脸上刺字。上官婉儿请求将刺字的地方按照形状绘制梅花,宫中女子见后争相效仿,成为流行后宫的“梅花妆”。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又五王政变。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在洛阳紫薇城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武帝退位,中宗继位,“明习史吏”的上官婉儿被中宗看中,晋升昭容。随着中宗对他的倚重,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成为称量天下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在诗歌上更是独树一帜,与其祖父的诗文共称“上官体”。

一次,中宗游幸昆明池,群臣应制作诗,中宗命婉儿选一篇以挂在殿前结彩楼。上官婉儿端坐殿前,现场评判,只要觉得不好的诗篇就从楼上扔下来,很快,几乎所有人的诗都被扔了下来。只剩下同年进士,宫体诗的当时代表人物“沈宋”二人的诗篇。婉儿经过一番思量,将一篇扔下,众人一看是沈佺期的,那说明宋之问的诗作赢得头筹。沈对此不服,上官婉儿说:“你们差距不大,但是结尾你的气势明显弱于宋之问。”

原来沈的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意思是我本事不大,看到朝中的这些栋梁之才,我很羞愧。宋之问的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这句明显比沈佺期的结尾更有气势,而且更自信。这句诗的含义,我不担心今晚的月光暗淡,因为自会有明珠来照亮夜空。这句诗可以是说自己也可以理解为唐王朝不惧怕现在的暗淡,自会有明珠照亮大唐的道路。沈佺期这才服气,宋之问赢得了“彩楼赛诗”。

(编者评:从上官婉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王朝的气魄和胸襟,她的包容,她的不拘一格,在千百年后依然让人汹涌澎湃。纵观历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能给与女性如此大的温荣和包含,青史留名只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后代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束缚,倡导贞洁烈女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畸形社会风气,比之唐朝,这是封建时代的倒退。所以说,生在唐朝的姑娘真的很幸福。

曾经有个问题是这样子说的,如果让你选择,在公元七世纪的世界,你愿意在哪儿生活?毫无疑问,答案必定是大唐首都长安城!

关于网上一些对上官婉儿的负面评价,我不敢苟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尚在襁褓的女婴,从一出生就让她背负家仇国恨(谋反是封建社会十恶不赦的重罪),我觉得这是对她最大的不公平,生于官宦世家,享受荣华富贵必定要承受政治斗争的血腥。我觉得她能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在历史潮流中熠熠发光,这就足够了。因为不管在任何时代,对于女性,我们都要怀有最大的爱心和包容。

唐诗的催化剂

唐诗的催化剂——科举制。唐朝的科举制最主要的两个科目是明经、进士。尤其是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直接的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但是这两科非常难考,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朝的科举制度丰富了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官员举荐和科举并存)。但是整体来说,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行卷”、“温卷”的出现。“行卷”和“温卷”是说大部份的诗歌大咖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会带着自己的诗歌游走于官场之中,如果官场大佬觉得写得不错,就会向朝廷推荐,那么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就会十拿九稳中进士。

唐朝诗人中过进士的有陈子昂(文明元年)、张九龄(景龙元年)、王维(开元九年)、王昌龄(开元十五年)、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韩愈(贞元八年)、孟郊(贞元十三年)、元稹(贞元九年,明经科)、白居易(贞元十六年)、柳宗元(贞元九年)、刘禹锡(贞元九年)、杜牧(大和二年)、李商隐(开成三年)等人。其中张九龄、王维高中状元,还有个贺知章也中了状元,但是他中的状元是证圣元年的乙末科状元。

(附:唐朝科举制度的概括,源于百度百科)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唐朝科举方便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称为状元。(宋以后,第二、三名分别被称为榜眼、探花。)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