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如何学k.k.音标 - 赖世雄的英语学习法 - 赖世雄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一节我如何学k.k.音标

第一节我如何学k.k.音标

1.我十八岁才开始真正学英语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发愤学英文。十八岁前的我曾在初中及高中时,共学了六年英语,按理说应该是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无奈我学的都是应试英语,只知死背单词与死记语法规则,再加上每次上课,英语老师讲英语都带有浓厚的乡音,不知所云,因此每次上课我都提不起兴趣。

1966年,我高中毕业参加台湾的大学联考,英文一科我才考了7分(满分为100分),与其他五科分数加起来总分连200分都不到。当时台湾只有十二所大学,最低录取分数就高达324.5分。我当然考不上大学,而只好转念军校。我之所以选择就读军校,一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二是为了远离从小生长的眷村,避免大人指指点点,说赖家大儿子从不念书,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然而,就在接受了三个月严格的入伍训练之后,我的心智开始成熟起来。我想有点作为,不希望就此平平淡淡地过一生。十一月,进入军校一个月后,我受到班上英语极好的曹近曦同学(他英语一科获得98分,但数学0分,也只好到军校念书,细节请见我的自传)的影响,重新点燃了对学习英语的热情。曹同学的口语极好,发音和美国人如出一辙,这要归功于他担任空军翻译工作的爸爸。曹爸爸一家住在台南空军基地附近,在近曦五岁的时候,曹爸爸就让他与附近美军军眷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因此他的英语是自然而然地学成的。先学会说,再学会认字及阅读英文童话或漫画书,到初、高中时近曦已经开始阅读《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week)等英文新闻刊物,词汇量大增。他在高中时的水平就已远远超越学校所有的英语老师,但他并不以此为傲,只庆幸自己有个好父亲,安排他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下自然地学会地道的美语。我在军校的四年期间,他从未教过我任何英语,只告诉我要从口语学起,不要死记单词,而要勤查英美人士编著的词典,抄下词典中的例句,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这个单词。他说这是活记单词,而不是死记单词,即一直拼单词,却不知如何与其他单词搭配。我受到曹同学的启发,十八岁时在军校开始了自我学习英语的生涯。

2.买电唱机及音标唱片,开始学发音

学习口语的首要条件是寻找到正确的声音源,也就是必须要通过正统的音标唱片进行跟读。k.k.是两位美籍学者johnsamuelkenyon及thomasknott的姓氏(kenyon和knott)缩写,也就是俗称的美式音标,以区别于danieljones所创的英式音标。

为了从头学英语,我向父亲借了七百五十元台币(当时我一个月的薪水是八十五元台币)买了一台附带收音机功能的手提式直流电唱机(用电池驱动的电唱机)。另外,我在书店购买了一张附有k.k.音标小册子的教学黑胶唱片,就这样利用我在第一章所提及的三个学习英语的基本态度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音标学习过程:

(1)善用零星时间

(2)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3)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我每天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及晚自习的两个小时,把电唱机拿到教室外,以适当的音量播放唱片的内容并小声跟读,以免噪声干扰到其他同学。晚上十点以后,在有电唱机之前,我会到新闻系教室大声朗读英语;有了电唱机之后,我会偷偷起床提着电唱机,拿着小册子独自一人到营区猪舍附近,借着小灯泡昏暗的光线继续大声跟读。周日放假时,我就留在学校教室一个人大声跟读。

3.把自己想象成新生儿(anewbornbaby),每天只学两个音标

k.k.音标分元音(vowels)及辅音(consonants),各二十四个,合计四十八个,唱片正反两面总共录制约五十五分钟。按成人思维,一至两个小时就可将小册子的内容随唱片跟读完,但在短时间之内一次学那么多音标,过了一阵子之后就会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成年人学英语时,讲起英语会带有乡音的原因,因为他们学发音只注重理解,却忘了应该要不断模仿,所以音标并没有真正学好。相反,幼童学语言就很注意看大人说话的嘴型,并不断模仿大人教他们的少许单词,如“妈妈”“爸爸”等。他们会从早模仿到晚,经过一两个月才会从嘴里发出“马麻”或“把拔”这样的声音。再过一段时间,才学会说出短语。三五个月后,终于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句子。

我听唱片学音标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新生儿。每天我只学两个元音及相关单词;12天之后,再每天学两个辅音及相关单词。我计算过,如果一分钟我可以跟读某个元音或辅音30遍,一小时我就跟读了1800遍。如果我每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念音标,就可以念3600遍。另外,如果再花两个小时念某个单词或短语,也至少可以念3000遍。如此一来,一天我就花了总共四个小时在跟读英文。每过两周复习一遍小册子,这样连续三个月,我已经把每个音标至少念了30多万遍,相关单词至少也念了30万遍。这就是“善用零星时间”“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和“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态度。

我在初中和高中六年学不会的音标,在军校短短三个月就记得滚瓜烂熟而且发音标准,颠覆了很多学者所说的“要学好字正腔圆的外语,必须在12岁以前完成。13岁以后学外语就等同成人学外语,永远会带有母语的腔调”的理论,这就证明了overlearning(过度学习)的可怕功效。

overlearning可以让你的语言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由婴儿进化到幼儿,再进化到会说话的小朋友及成人,“过度学习”让我注意到重复模仿的重要性。学了三个月的音标后,我看到词典中的音标,就能立刻发出和美国人一模一样的单词读音了。

换言之,我学发音的过程,就跟婴儿刚开始学“妈妈”这个词一样,可能会讲得不标准,也讲得不是很清楚,可是到了两三岁时,就能讲得标准了。所以我刚开始学音标时,发音绝不可能和美国人一样,但我用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加上毅力,强迫自己一遍遍地模仿唱片上的发音,把获得简单说话能力的时间压缩在了三个月内。

4.我学元音时,经常注意下列细节:

a.[i]应念成类似“益”或“易”的音,属长元音。

[ɪ]应念成军人行进时喊数“一、二、三、四”的“一”,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音,所以很难学,但我全靠重复跟读,终于学得和美国人的发音一样。你如果能分辨出sit[ѕɪt]与seat[sit]的发音不同,就算过关了。

b.[ɛ]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音,类似罗马拼音的e音,就像羊“咩咩”叫中“咩”的元音。

[ӕ]在普通话中也没有相对应的音,发[ӕ]音时要比[ɛ]夸张些,即嘴巴要尽量张得大。你如果能分辨出bed[bɛd]与bad[bӕd]的发音不同,就算过关了。

c.[u]是长元音,应念成类似普通话里“雾”或“物”的发音,但不尽相同,念[u]时,舌根应较紧,嘴唇要更翘一些。

[u]是短元音,普通话中无类似的发音,很多中国人以为把中文的“雾”或“物”念得更短促些就对了。其实不然,现在英英词典中多将[u]删除,改用由“Ω”上下颠倒过来的“ʊ”。发“ʊ”的音时,要先念成短促的“雾”或“物”声,再念成“耳”声,听起来就像“雾耳”或“物耳”的音。

要是能不将book[bʊk]或good[gʊd]念成“布可”“固的”,而念成“布尔可”(“可”不发声)或“固耳的”(“的”要发声,但几乎听不见),就算过关了。

d.[au]或[aʊ]是双元音,中国人常将此音等同于普通话中“傲”的音,其实这是错误的发音。美国人发此音时先将嘴全张,先念成类似“阿”的音,再念类似“傲”的音,最后才念类似短“雾”的音,一气呵成,即“阿—傲—雾”。请看下列两个英语单词及正确的音标:

mountain[`mauntn]downtown[daun`taun]

如果你念成“忙藤”或“当烫”就错了,因为你念“忙”或“当烫”时,嘴巴并未完全张开。这两个英语单词应分别念成类似“妈阿嗯藤”或“大昂踏昂”的音。

e.[ʌ]与[ə]发音相同,均念成类似普通话的“饿”发音,只不过[ʌ]是强音,[ə]是弱音,而[ʌ]出现在单音节中,如:

cut[kʌt]mug[mʌg]

[ʌ]也出现在重音节中,如:

above[ə`bʌv]mother[`mʌðɚ]

[ə]则出现在有两个音节以上的单词中的弱音节中,如:

above[ə`bʌv]about[ə`baʊt]

f.[ɝ]与[ɚ]的发音相同,均念成类似普通话“饿尔”的发音,不过念“尔”时要卷舌。[ɝ]出现在单音节或重音节中,[ɚ]则出现在弱音节中,如:

girl[gɝl]sister[sɪstɚ]matter[`mӕtɚ]murder[`mɝdɚ]

g.下列两个单词千万不要念成两个音节:

radio瑞(rui)丢(diu)(x)video威(wēi)丢(diu)(x)

应念成三个音节:

radio[`redɪˌo]

(类似“瑞(rui)底(di)欧(ou)”)

video[`vɪdɪˌo]

(类似“威(wēi)底(di)欧(ou)”)

其实这里的“威”是不正确的,念“威”是将上排牙齿轻咬住下唇,同时震动声带并吐气。

5.我学辅音时,很注意下列细节:

a.辅音s开头形成的词之后有字母p、t、k时,一定要将p、t、k念成[b][d][g],如:

注意:如果是两个音节的单词,第二音节以s开头时,之后的p、t、k一样念成[b][d][g],如:

b.字典列出两个音节以上的音标,尾音有[tɪ][dɪ][sɪ][kɪ][mɪ][nɪ][gɪ][ʤ][bɪ]等时,一律将[ɪ]念成长元音[i],如:

注意:如今许多英英词典都已将上列尾音的[ɪ]改为[i],读音可参考权威英文词典的真人美式发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