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大唐狄公案·叁(17)
两个小沙弥将盛满大米粥及腌菜的碗碟放在他们面前。几个人静静地用着早膳,待两个小沙弥走远,没法听清他们说话时,狄公才笑着自嘲道:“过去十多日内,恐怕对你们,尤其是对洪亮而言,我定是个惹人厌的县令!不过眼下你们大可听听我的解释。”
狄公喝完米粥,将碗箸一放,开始说道:“洪亮,那日你见我收受那无耻方丈的贿赂,定是伤心透顶。想我狄仁杰竟然收了三锭金元宝、三锭银元宝!可那时,我虽还未谋划下一步如何行事,但我知晓,迟早得需金使银。而你们也知道,除了俸禄之外,我狄某无其他进项,又为防灵善的细作察觉我有所动作,我也未敢从县衙账房处支钱。”
“而事实也证明,这些金银大派用场了,使我能设下陷阱。我用两锭金元宝将那两位姑娘从妓院赎出,第三锭金元宝则给了杏儿,用来说服灵善,以让她在寺内留宿一夜。我将一锭银元宝给了我的同僚金华罗县令的管家,以酬谢他张罗那两名姑娘的事并将她们送至浦阳。又将第二锭银元宝给了我的大夫人,请她替两位姑娘买几件新衣裳。第三锭银元宝则用来买了两袭斗篷,还雇了两顶豪华的轿子,亦即昨日下午两人去晋慈寺所乘的那两顶。故而洪亮你大可不必为狄某焦虑。”
狄公见洪亮顿时如释重负,遂宽慰地笑了笑,又继续道:“我之所以在金华选中了这两位乡下姑娘,乃因狄某从她们二人身上,识见到农人之纯朴美德。农为国之本,农人自为国家梁柱,其坚毅勇忍之德,当可规范人心。尽管她们出身卑微,遭遇不幸,可美德未失,我心下便认定,她们若能助我一臂之力,擒那奸宄之徒定会成功。”
“两位姑娘及狄某家人俱以为我买她们为的是再纳小妾。我未敢将秘密告诉任何人,连我的大夫人也未告知。正如先前所说,灵善极可能在县衙及我的府邸暗插细作,稍一冒险,便会前功尽弃。我须耐心等待两位姑娘适应新生活,直至她们能扮好大家贵妇及其贴身丫鬟的角色,如此我方能依计而行。”
“真得感谢我的大夫人,多亏她不辞辛劳,教导有方,杏儿学得甚快,故而我昨日才决意行动。”
狄公用筷箸夹了些腌菜。
“洪亮,昨日我离开你之后,”他接着道,“便径直走到她们所住的宅院里,告诉那两个姑娘,我对晋慈寺疑心已久,又如此这般说了我的谋划。我问杏儿是否同意如此行事,还补充道,她可拒绝我的要求。我还有另一安排,那样便无须她亲自出马。但杏儿随即应允。她对晋慈寺内淫僧的行径深恶痛绝,说是若错过了拯救其他女子的机会,任由那些妇人遭淫僧荼毒,那她会悔恨终生。”
“接着我便让她们穿上我的大夫人替她们买来的华服,披上尼姑的长斗篷,将妇人服饰隐藏其中。我吩咐道,她们得悄悄从府邸后门出去,在集市上雇两顶最好的轿子。她们抵达晋慈寺后,杏儿须告诉灵善方丈,自己系京城一显贵之妾,那人身居高位,故不能道出其名。因那人的大夫人妒心甚重,她则担心丈夫会对其渐生冷淡之意,故她只能求助于晋慈寺,因其丈夫膝下无子,此地观音菩萨若能显灵,使她生下个儿子,其地位自然牢固。”
说到此处,狄公停了一阵。而他的随从干办们早已投箸停食,直直地望着他,细听经过。
“此番话听起来并无纰漏,”狄公继续道,“但我知灵善精明异常,诡计多端,我担心他会拒绝杏儿,因杏儿并未告知其夫真名及更多详情。故我教她利用灵善贪财好色之性,先送他一锭金元宝,同时故意展露自己的美貌,且暗示自己倾慕其英俊仪表,诱那厮上钩。”
“最后,我叮嘱杏儿,那一夜她该做些什么。当然,观音菩萨显灵一说,我并不排除,尤其是陶干先前并未在屋内发现机关通道一事,着实令我印象深刻。”
陶干一听,顿时面露窘色,赶紧埋首喝粥。狄公宽容地笑了笑,又继续道:“故而我告诉杏儿,如若午夜时分,观音菩萨真的显灵,她得赶紧跪拜在地,一五一十地将内中情形告知菩萨,并求菩萨宽恕自己不虔诚之罪。但如若是一凡人来到屋中,她得设法得知他是如何进屋的,之后,便告诉她见机行事。我给了她一只胭脂盒,让她在奸污自己的男人头上暗留记号。”
“四更过后,蓝玉须悄悄地溜出客房,在杏儿的房门上敲两下。若听得四声敲门声响应,则表明我的怀疑毫无根由,但若是三声,则意味着内中必然有鬼。”
“以后之事,你们俱已知晓。”
马荣和陶干兴奋得击掌相贺,洪亮却面带忧色。
犹豫再三之后,洪亮道:“那日,大人您曾对在下说过一番话,在下本以为晋慈寺案终会不了了之。大人您曾说,即便找到了众僧犯罪的证据,且他们也供认不讳,可京城佛徒人多势广,那些佛徒定当插手此事,包庇众僧,设法在县衙结案前放了他们。倘若如此,这又该如何是好?”
狄公两道浓眉紧蹙,忧郁地捋着胡须。
正在此时,院内传来纷杂的脚步声,随后便见乔泰冲入斋堂。
他不住地四下张望,一见狄公等人,连忙奔至,此时他额上全是汗水。
“大人,”他心急火燎地喘着粗气,“大事不好,我在要塞只寻得四名兵卒!其余兵士及统领本人昨日俱已出发赶奔金华,去执行刺史大人下达的紧急公务。我回城经过县衙外那处监栅时,只见数百名狂怒的民众正在猛击木栅内的和尚们,看守的衙役俱已逃至县衙内!”
“真乃时不凑巧!”狄公大声道,“那我等速速回城!”
他向鲍将军简洁地说明了情况,请他负责寺内善后事宜,并请金匠会首协助将军。狄公又请万大人与木匠会首跟随他一起回城。
狄公和洪亮上了鲍将军的轿子,万大人及木匠会首则坐入各自的轿中,马荣、陶干等翻身上马,轿夫们以最快的速度抬轿赶往城内。
大街上群情激奋,人潮涌动,当他们见狄公端坐轿中,顿时欢声雷动,大喊着“青天大人!”“狄大人为民除害、功德无量!”等语。
一行人到达县衙,周围人群早已散去,众人到县衙东北角察看时,但见几条不常有人光顾的街上,笼罩着死气沉沉的不祥气氛。几处木栅已被砸倒在地,其间躺着二十具犯人的尸身残骸,俱为发怒的百姓以石块砸死或踩死,血肉模糊,一片狼藉。
十九
狄公并未下轿。稍望便知,一切已无可挽回。残肢断臂的尸身上鲜血淋漓,沾满泥污,根本不会有幸存者。狄公命轿夫将轿子抬进县衙。
看门的衙役打开了县衙大门,狄公与他同伴的坐轿被抬入大院里。
八名衙役战战兢兢,跪倒在狄公轿旁,不住地在石板地上磕头。为首的那名衙役已仔细备好说词,只待狄公回衙,便叩头求饶一番,可他一开口,狄公便打断了他的话。
“你无须求本县宽恕,”狄公道,“你们八人如何能挡住人群。那原本是驻军骑兵之责,本县曾派人去调配,但他们未能及时赶到。”
狄公与他的亲随干办及万大人、木匠会首步出轿子,迈步往狄公书斋而去。案桌上堆满了公文,皆是狄公未在县衙期间送达的。狄公拿起一只大信封,上面盖着本州岛府刺史的封印。他对万大人道:“此件定是召集浦阳驻军的紧急公文。请大人您帮忙确认一下!”
万大人撕开信封,略略看了看内容后,便朝狄公点了点头,随后将信件交还狄公。
“此件公文,”狄公道,“定是昨夜送达的,那时我正为一项急务而出门密访。我在城北一家名唤‘八仙’的小客栈内过了一夜。”
“拂晓之前,我方回县衙,但连衣服也来不及换,又赶往晋慈寺,也就遑论入书斋处理公文了。”
“万大人您与闻会首如能询问狄某家丁、八仙客栈掌柜及送达此件的公差,以证狄某所言不虚,我将不胜感激。我欲在本案呈文中加上二位的证词,以免不知情者将那些案犯之死归于狄某的疏忽。”
万大人点头称是道:“最近万某收到一位京城老友的来信,信中说佛教势力日盛,在京城官场中大行其道。我敢肯定,大国师等佛界显要定会深究晋慈寺一案,好似研读佛经般细致。他们一旦发现些许漏洞,便会大做文章,让朝廷怀疑您处置失当。”
“大人明镜高悬,揭露那伙禽兽不如的淫僧,”木匠会首道,“实乃大快人心之事。在下向大人保证,对此,浦阳百姓定是心怀感激。当然,在下很为那些举措过激的百姓难过,他们一气之下便不顾王法,任意妄为,以致闯下大祸。在下恳请大人宽恕这些可怜的百姓!”
随即,两位证人应狄公之请,离开县衙赶奔各处,以查证那些事情。狄公对二人称谢不已。
此后,狄公提笔草拟了一份用词严厉的告示,昭告浦阳民众。他严厉谴责了百姓对罪僧的残杀,强调惩处犯人乃官府之职权,任何人不得僭越。他还警告道,若再有人聚众滋事,当严惩不贷。
此时,众书吏尚在晋慈寺内,故而狄公命陶干以大字誊写五份,他自己也以魏碑体粗字誊写了另外五份。写毕,又盖上了县衙大红印章,接着,狄公让洪亮派人将这些告示张贴于县衙大门之上及县城中心地带。他还命洪亮派衙役将二十具和尚的尸身以草席收殓,待日后火化。
洪亮领命而去,狄公又对马荣、乔泰道:“有道是恶行生恶果。如果我等不当机立断,则星火燎原,届时将难以收拾。目下驻军不在城内,一旦暴民打家劫舍,恣意妄为,我等将无计可施。我欲再乘那顶老将军的敞轿,于大街上巡视一番,以防暴乱。你们俩骑马跟随左右,勿忘携上弓箭,若有人欲以身试法,寻机滋事,一律射杀。”
狄公等人先至城隍庙。一行人中唯狄公乘轿,马荣与乔泰骑马在旁护卫,此外便是两名衙役,一前一后张罗着。狄公身着官服,因坐在敞轿中,一路上行人皆能望见他。人群鸦雀无声,恭敬地闪过一边,替县令大人让路。百姓未曾欢呼,可以看出,众人对适才的暴乱深觉惭愧。
狄公在庙中点了一炷香,真心祝祷,请求宽恕百姓冲撞神明、玷污城池之罪。城隍所辖之地适才已为暴行所污,而城隍是不喜欢流血的,故法场总设在城门之外。
出得庙门,狄公又向西行至孔庙,在圣人及其几位著名弟子牌位前,上香礼拜。接着又向北行,之后向东行,走过县衙北墙外,在关帝庙内也做了祝祷。
街上行人异常安静。他们都见了告示,因此,街上并无骚乱迹象。淫僧皆遭杀戮也令百姓怒气顿消,精疲力竭。
狄公暗忖,看来不会再有暴乱,遂满意地返回了县衙。
不久,鲍将军也从晋慈寺回到县衙,衙门内的书吏、衙役等人也一同随其返回。
鲍将军将寺院财物清单交与狄公。他说寺内所有的金银宝物,包括黄金打造的供案等俱收入了寺院库房,库门现已紧锁。鲍将军曾蒙圣恩,陛下亲赐一习武兵库,故当下他派人从库内取来剑矛等兵器,分发与家丁及衙役们,并留下二十名手下及十名衙役守卫寺庙。老将军因致仕在家,平日里着实寂寞难耐,而今遭逢此事,自是兴奋不已,精神十足。
不多时,万大人及闻会首也回至县衙,两人对狄公道,他们已证实,昨夜急召浦阳驻军一事,狄公确实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