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大唐狄公案·贰(17)
梁奋仔细辨别之后,将信还给了狄公,很平静地说道:“的确很像我的笔迹,连笔锋都有几分神似!但这不是我写的。看来此人必有我的手迹,而且还能恣意临摹。大人,我禀告完毕!”
县令大人瞪了梁奋一眼,接着对他草草说道:“万一凡已缉拿归案,我马上要升堂审讯。你可去大堂听审。”
梁奋走后,洪亮对狄公说道:“大人,我以为梁奋说的是实情。”
狄公没有回答。他示意洪亮替他穿上官袍。
锣敲三下,衙门开审。狄公离开后堂,洪亮和陶干紧随其后。狄公来到大堂,端坐案前,放眼望去,见堂下只有十来个人前来听审。显然,汉源百姓觉得案情不会有重大发展,故而兴味索然。但狄公发现韩永涵和梁奋均站在前面,还有苏员外也在其中。
狄公清点到堂开审各书吏后,写好传票交给衙役,并命他将万一凡带上堂来。
万一凡对自己被缉拿毫不在意。他漫不经心地看了看狄公,便跪于案桌前。狄公问过姓甚名谁和操何种营生,万一凡皆镇定自若,一一作答。狄公接着问道:“本县握有凭据证明,你前次在堂上所言不实,也就是你企图劝说蒋举人纳你女儿为妾一事。万一凡,你是从实招供,还是本县代你道来?”
“在下深知前次诓骗了大人,皆因在下助人心切。大人知道,刘飞坡是我朋友,又是买卖上的主顾,他与蒋举人在此案中各执一词,我便利令智昏,混淆视听。此举触犯法纪,在下愿依法受罚,恳请大人量定罚银,以让我早日释放。刘飞坡定会替我交付罚银。”
“你的第二条罪状,”狄公说道,“本县查有实据,认定你趁梁大人年迈体衰,神志不清之机,怂恿他贱卖田地,从中渔利。”
狄公指控的第二条罪状也丝毫没有震慑万一凡。他淡淡地答道:“说我贪图钱财坑害梁大人,我拒不认罪。是刘飞坡将我引荐给梁大人,也是他劝梁大人变卖田地的,因为据刘飞坡的判断,田地的卖价将要猛跌。恳请大人明察,让刘飞坡提供证词。”
“对此,本县无能为力,”狄公不想细说,“因为刘飞坡已携带钱财文书不辞而别了。”
万一凡此惊非同小可。他从地上跃起,脸色如同死灰,大声喊道:“他逃往何处?是否去了京城?”
衙役欲强按万一凡跪下,狄公摇摇头,说道:“刘飞坡踪影全无,他家上下均不知他的去向。”
这下,万一凡顿失常态,大滴汗珠从额头滚下,低声自言自语道:“刘……他逃了……”他抬头看看狄公,慢慢说道:“如此说来,我得重新斟酌我的供词。”万一凡迟疑片刻后,接着说道:“万望大人容我三思。”
“本县允准。”狄公立即说道。他已经注意到万一凡眼中绝望乞求的神色。
万一凡被带回牢房。县令大人正欲拍案退堂,苏员外与玉器行业的两位同僚走上前来。其中一个是雕琢玉器的工匠,另一个是玉器商人。玉器商人说他卖了一块玉石给工匠,可是工匠在切割时发现玉石有瑕疵,因此拒付银两。可工匠又不能将玉石退还给商人,因为发现瑕疵时,玉石已经切割了。苏员外想从中调解,可是两人互不相让。
狄公仔细倾听三人冗长的陈述,同时用余光打量大堂。他发觉这时韩永涵已经离去了。苏员外又将纠纷说了一遍,狄公对他们说道:“本县认为你们二人均有过失。玉器商人本是行家,理应在收购玉石时细察明辨有无瑕疵;工匠也是高手,也应在未动手切割之前目测玉石,发现瑕疵。玉器商人以十两纹银买下此石,又以十五两纹银卖给工匠,现在本县判定玉器商人付给工匠十两纹银,玉石两人平分。这样等于每人罚银五两,各得其所。”
说完,狄公拍案退堂。
回到后堂,狄公满意地对洪亮和陶干说道:“万一凡不愿在大堂上招供,必有隐情相告。照说,私下审讯有违法规,不过我破例允准也算情有可原。我想马上在此审讯他。你们在大堂上听他说过刘飞坡逃了,看他下面说些什么——”
后堂的门猛地被推开,衙役跑进屋内,后面跟着狱卒。衙役气喘吁吁地说道:“大人,万一凡在狱中自杀身亡了!”
狄公拍案而起,对狱卒怒斥道:“蠢材!你们事先为何不搜他的身?”
狱卒跪地说道:“大人,我敢打赌,我将他锁进牢房时,他身上绝对没有带任何糕饼点心!一定是有人偷偷将毒饼送进牢房!”
“如此说来,你放人进来过?”狄公怒气未消。
“大人,绝没有外人来过!”狱卒几乎哭叫着说道,“我真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狄公起身走向门边,洪亮和陶干也跟了出去。他们穿过庭院,绕过文案馆后面的回廊,来到牢房。狱卒手提灯笼在前面带路。
万一凡躺在木板长凳旁的地上,灯光照在他扭曲变形的脸上,满嘴都是白沫和鲜血。狱卒指了指地上万一凡右手边的一块小圆糕饼。糕饼只少了一角,看来万一凡只咬了一口。狄公蹲下身子细看。这是一种豆沙馅的圆形糕饼,街市上随处可见,所不同的是,一般糕饼上均有字号的印记,而这块糕饼上是一朵莲花图案。狄公用汗巾包好糕饼,放入袖内,随后转身默默地走回后堂。
狄公重新在案桌边坐下。洪亮和陶干神色不宁地看着他。狄公心中明白,糕饼上的莲花图案不是给万一凡看的,因为送进来的时候,天色昏暗,牢内根本看不清楚。这莲花图案显然是给他这地方县令看的。这是白莲教对他发出的警告。狄公感到疲惫,他说道:“万一凡被杀,是为了灭口。毒饼是白莲教的信徒所送,衙门内定有奸细!”
十六
马荣与乔泰在文案馆内细细研读州府地图,并为此行做好准备。
他们挑选了两匹好马,朝城东进发。经过山坡进入平地之后,他们在大路上走了约莫一个时辰。马荣停住马,对乔泰说道:“我们从这里往右,穿过稻田而行,便能直达两县交界的大河。那儿往下游约十五里地便是守卫桥头的官兵驻地。你意下如何?”
“我看不错,”乔泰赞同地说道。
二人在田间小路上策马而行。天气闷热异常,所以当他们见到前面有一农庄时,不禁喜出望外。一农夫从井里汲了一桶凉水给他们,二人仰脖一饮而尽。农夫将马牵到马棚后,二人蓬散头发,用破布胡乱扎好发髻,然后从行囊中取出草履,换下了马靴。乔泰把袖子卷得老高,对马荣嚷道:“我说老弟!今天这副打扮,真像当年我们在绿林中的样子!”
马荣拍拍乔泰肩膀,两人又从篱笆上拔下粗壮的竹棍,挥舞着向通往河边的小道上走去。
一个老渔翁正在晒渔网。老人要了两个铜钱将他们摆渡过去。付钱时,马荣问老人:“此地可有兵丁巡查?”
老人惊恐万状,看了看他们后,连连摇头便疾步返回小船上。
马荣和乔泰在高过人头的芦苇丛中穿行。当他们来到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时,乔泰说道:“照图上看,这条小道应通往村内。”
他们肩扛竹棍,边走边哼着浪荡小曲。约过了一刻钟,便到了村内。
马荣走在前面,进了村上的一家酒肆。他一屁股坐在木凳上,便嚷着要酒。接着,乔泰也进了酒肆,他在马荣对面坐下,说道:“老弟,我已查看过四周,平安无事!”
四个老农坐在另一张桌上,吃惊地望着这两个新来的酒客。其中一个老农举起一只手,并将小指和无名指向内弯曲,这个手势暗指拦路打劫的强盗,另外几个老农则神情严肃地点点头。
酒肆店主匆匆端着两碗酒跑来。乔泰一把抓住他的衣袖,大喝道:“你这个笨蛋,快把这破碗给爷拿走!换上坛子!”
店主拖着步子走开,不过很快便与他儿子一同回来。两人扛来了一瓮三尺高的酒坛,和两把长柄的竹勺。
“这还差不多!”马荣大声说道,“什么杯呀碗呀的!”二人把竹勺伸进酒坛,大口大口往肚里灌,因为一路奔波实在口干舌燥。店主送来一盘咸菜,乔泰用手抓了一把尝尝,觉得菜里还拌有大蒜和红辣椒。他高兴地咂着嘴巴说道:“老弟,这菜比城里的还香!”
马荣嚼着菜,点了点头。坛里的酒只剩下一半,他们两人又各来了一碗面条。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又喝开了乡间的土茶。这茶虽有点苦味,但相当爽口。喝完了茶,他们站起身,从腰间掏出钱来。店主哪里敢要,连声说大驾光临是小店的荣幸,马荣硬塞给店主饭钱,还额外赏了不少铜板。
马荣和乔泰走出店外,躺在一棵大松树下,很快便呼呼入睡了。
过了半晌,马荣被一阵脚踢从睡梦中惊醒。他急忙坐起身子,看看四周,同时用手肘推推乔泰。五名手拿棍棒的汉子站在他们面前,旁边还围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
“我们是江北县的衙役!”一个又矮又胖的黑脸汉子大声叫道,“你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
“你没有长眼?”马荣轻蔑地说道,“你们不认得我是衙门当差的,正在这里便服访案?”
人群中发出一阵哄笑。为首的一个衙役举起棍棒想吓唬二人,可马荣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将他从地上拎起来,在半空中摇晃,直摇得他牙齿打战。其余的几个衙役想上前救他。此时乔泰把竹棍插进一个身高马大的衙役两腿中间,将他高高挑起,又重重摔下。乔泰挥舞着竹棍,在众衙役头顶上呼啸着,众衙役抱头鼠窜,遭到围观村民的一阵耻笑。乔泰高声叫骂,穷追不舍。
为首的衙役也非怯懦之辈。他奋力想挣脱马荣,用腿乱蹬猛踢,于是马荣狠狠地将他摔在地上,顺手抓起了竹棍。这时,一名衙役用木棒向马荣的头部打来。马荣用竹棍挡住,照着衙役的手臂就是一棍,将他手中的木棒打飞。那人想过来抓住马荣,马荣挥舞竹棍,使其不得近身。眼看势单力薄,那衙役只得转身逃离。
过了一会儿,乔泰返回。他喘着粗气,说道:“让这帮笨蛋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