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社会惰化
###一、来源
《社会惰化》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瑞格曼(ringelmann)在1927年的实验研究。他首次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ringelmann效应。此后,许多研究者对社会惰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定义。在中国,社会惰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关注。
###二、简介
社会惰化是指在群体环境中,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能不会被单独评价或认可时,他们可能会减少自己的努力程度,导致整个群体的效率降低。这种现象在各种团队、组织和社会活动中都可能存在,如工作场所、学校、志愿者团体等。
###三、解析
社会惰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评价的减弱**:在群体中,个体可能感觉自己的努力不会被单独评价或认可,因此缺乏动力去付出更多努力。
2.**社会认知的偏差**:个体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看到他人不努力或偷懒时,自己也会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3.**责任分散**: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责任被分散到其他人身上,因此觉得自己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导致努力程度下降。
4.**群体规模的影响**: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每个成员所接收到的影响力会减小,感受到的压力也会降低,从而导致个体付出的努力减少。
###四、生活中的举例
1.**工作场所**:在公司项目中,当团队成员数量增多时,可能会出现部分成员不积极参与、推诿责任的情况。例如,一个项目团队原本由5人组成,每人平均分担20%的工作量。但当团队扩大到10人时,可能会出现每个人都认为“有我没我都一样”,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2.**学校小组作业**:学生在小组作业中,有时会发现自己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其他成员则相对轻松。这种情况下,即使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不被充分认可,也可能因为责任感或团队精神而继续付出,但长期下来可能会感到不满和疲惫。
3.**志愿者活动**:在大型志愿者活动中,如果组织者没有明确分配任务和责任,可能会导致部分志愿者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看到其他人没有积极投入时也选择袖手旁观。这种情况下,社会惰化现象尤为明显。
4.**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如果家务活没有明确分配给每个家庭成员,可能会出现大家都不愿意做家务的情况。例如,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帮忙做家务,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奖惩机制,孩子可能会选择逃避责任。
5.**公共交通**:在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有时会出现乘客不愿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乘客看到其他人也没有让座,或者认为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应该承担责任的人。这种情况下,社会惰化现象导致了公共道德的缺失。
综上所述,《社会惰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们在群体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消极行为模式。了解这一现象对于提高团队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责任分配、加强沟通协调、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