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习得性无助
####一、来源
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于1967年提出。塞利格曼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将狗分成三组进行电击实验:第一组狗可以控制电击的发生,第二组狗则无法控制,第三组作为对照组不接收电击。结果显示,即便在后续有机会逃避电击的情况下,那些之前无法控制电击的狗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力感,不再尝试逃脱,而是被动地接受电击。这一现象揭示了有机体在经历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厌恶刺激后,会产生无力感和无望感,从而放弃尝试和努力。
####二、简介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了反复的失败或无法控制的情境后,形成的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习惯性地感到无助和被动,即使面对本可以解决的问题或挑战,也会因为缺乏信心而放弃尝试。习得性无助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还会导致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解析
1.**产生原因**: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往往源于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后,形成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环境产生怀疑,进而失去信心和动力。
2.**心理机制**: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认知上,个体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影响结果;在情感上,个体会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在行为上,个体会放弃尝试和努力,甚至出现逃避和退缩的行为。
3.**影响**: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还会导致个体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的个体,容易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希望。
####四、故事例子
1.**小王的考试困境**:小王是一名高中生,他在学习上一直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每次考试后,他都会发现自己错在哪些题目上,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下一次考试的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渐渐地,小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考不好。这种无力感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甚至开始逃避考试和作业。最终,他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2.**小明的创业挫折**:小明一直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他毕业后就开始筹备自己的创业项目。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他的项目没有得到预期的市场反响,资金也出现了问题。尽管小明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挽救项目,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次失败让小明深受打击,他觉得自己在创业方面没有天赋和能力。从此,他变得消极和颓废,不再提及创业的事情。他也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3.**小李的职场困境**:小李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多年,但始终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领导总是看不到他的付出和成果。每次晋升名单公布时,小李都满怀希望地去看,但每次都失望而归。渐渐地,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认可。这种无力感让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动力,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任务。最终,他选择了辞职并离开了职场。小李的例子也展示了习得性无助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通过了解习得性无助的来源、简介、解析和具体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并采取措施预防和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