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行第十二 - 孔子家语 - 刘智航音乐家文学家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孔子家语 >

子行第十二

孔子家语·子行第十二——孔子论弟子品行

曾子侍奉孔子,孔子说:“先王所传承下来的大道,用以教导天下的人,而使人各有其用,是不能不深入探究的。因此,君子博学而有才德,就能安守贫贱,坚定不移;小人博学而有才德,就会去求取富贵,而且得到满足。所以君子安然处于穷困之境,小人一遇穷困就乱了方寸。君子即使穷困,也依然保持快乐;即使富有,也依然保持礼义。因此,君子因为守道而行,所以能安然自得,小人因为贪求而得到,所以感到忧愁烦恼。贪求的人即使富有也觉得不满足,守道的人即使贫贱也觉得快乐。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对待穷困和富贵的不同态度啊!”

曾子说:“先生说得好啊!”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完全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做到了这三点,就是天下通行无阻的品德了。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品德高尚的人,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的众人,不徇私护短。如果有一乡的人都喜欢你、赞扬你,不能用这来断定你就是好人;如果有一乡的人都厌恶你、抨击你,也不能用这来断定你就是坏人。一个君子,应该能在全天下的人的面前都坦然地展示自己,而不感到有什么惭愧。譬如,周公旦才能卓越,普遍受到天下人的尊敬和喜爱;但像盗跖那样的人,普遍受到天下人的憎恶和唾弃。这两种情况,都不过是各得其所罢了。所以君子只要求自己心安无愧,小人则只要求别人对自己满意。”

曾子说:“先生说得好啊!”

孔子说:“士人不可以不保持宏大刚强、坚毅果敢的气概,因为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有德行有志向的人,能与有道的人齐心协力,而不能与无道的人一起共事。君子能与讲仁德的人同心同德,而不能与不讲仁德的人一起谋事。君子重视达成道义,小人重视满足私欲。《诗经》上说:‘凤凰鸣叫示吉祥,它在那边高山上。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国家有道你才来;国家无道你便隐去,避开那乱世远远离开。’又说:‘唐尧虞舜的时代啊,正道得以大行。夏桀商纣的时代啊,邪道得以产生。’又说:‘那政令昏乱的国家啊,真是不能住得太久。哪里才是我们栖身的地方?只有那西方才是乐土。’君子在乱世中,不求苟且保全性命,而坚守正道,保持自己的高洁。即使听说国家政治清明,也不欢欣鼓舞,因为那未必可信;即使听说国家政治昏暗,也不惊恐害怕,因为这未必是真的。要深深地了解那政治清明的实质,才能相信它;要深深地了解那政治昏暗的实质,才能相信它。因此,君子不因为流言蜚语就急于求成,也不因为诽谤自己而怨恨别人。君子只求自己心安无愧,小人只是做表面文章,掩人耳目。”

孔子说:“南人有句话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始善终地保持自己的德行,连巫医这样地位低贱的人都不能缺少它,更何况君子呢!因此君子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德行,而不轻易改变,这就是所说的‘有恒’啊!没有恒心的人,连做巫医这样的小事都做不成,更何况要治理国家呢!一定要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然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子贡说:“先生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啊!自从得到先生的教诲以来,我就能安守贫困了,也就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了。即使不得志,也不伤悲了。”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我再给你说说:即使富贵了,也不骄奢;即使贫贱了,也不改变志向;即使威武了,也不屈服。这样,才是有德的人啊!”

子贡说:“《诗经》上说:‘像磨刀石一样,切磋琢磨它。’先生您的话,正像那切磋琢磨我的诗句啊!我会牢记在心,永不忘怀。”

孔子对子夏说:“你到我的门下学习已经多年了,今后我将要对你进行评判。你要努力啊!假如有国土方圆千里,而百姓众多,又手握强兵,又粮食充足,假如让你去治理,你将会怎么办呢?”

子夏说:“我会首先举荐贤能的人,让他们都担任官职,然后才着手使百姓得到教化。”

孔子说:“好啊!你的回答,已经涉及到为政的根本了。”

孔子说:“你常常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假如有人了解你,你打算做些什么呢?”

子夏说:“假如有人了解我,那我就能治理国家了。”

孔子说:“你治理国家将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子夏说:“我的措施,就是一定要像虞舜、夏禹治理天下那样,使刑罚清明,让百姓知道禁令而不可触犯;还要让百姓得到恩惠,感到有所依靠;还要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使他们各自发挥长处。”

孔子说:“唉!治理天下,你说得太容易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这五位古代的圣人,他们治理国家,殚精竭虑,谨慎地处理政务,尚且还担心不能使天下大治。你现在却说治理天下很容易,你的见识太不够了。子夏,你的志向虽然很远大,但你的见识却太浅近了。假如有人把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你,你必定会使国家遭受危险,自身遭到杀戮。你不能谨慎地对待你的言辞啊!”

子夏离开座位,恭敬地拜了两拜,说:“我冒昧地胡乱说了话,请先生允许我收回前面的话。”

孔子说:“你回去吧!要记住我告诉你的这些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周密,不要轻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明白地告诉他人自己的志向。立身处世要合乎中庸之道,行为要合乎道义。即使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也不免会遭人非议,更何况那些全无道德、学问的人呢!”

子夏说:“请问怎样与人相处呢?”

孔子说:“君子有三点要注意:没有合乎道义的事,就不去讨别人的欢心;不能广施恩德,当别人有了危险时就不去救助;不要总是去议论别人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君子能同情别人的不幸,而不嫉妒别人的幸福。这是君子对待别人的做法啊!即使父子之间,也不一定要用自己喜欢的态度来对待对方,而是要依据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即使君臣之间,也是各自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要求对方回报自己。所以,君主要像君,臣子要像臣,父亲要像父,儿子要像子。君臣父子各自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天下也就容易治理了。”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要时时用来鞭策自己。这九种思考是:看的时候要想到看清,听的时候要想到听明,神色要温和,容貌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了疑问要请教,愤怒时要克制自己,见到有利益可得时要想到道义。”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戒对女色的迷恋;等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警戒争强好胜;等到年老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这三件事,君子要时刻警戒自己。”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视圣人的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