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思第八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孔子论学与思·弟子问学(白话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是成就智慧与仁德的根本。第一,看事情要看清它的起源和根本;第二,要预知事情还未显露出来的苗头;第三,要懂得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第四,要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第五,要能追根溯源,洞察事情的本质;第六,要能深谋远虑,考虑周全;第七,要能随机应变,不拘泥于成规;第八,要能安守本分,不越权行事;第九,要能明察秋毫,不受蒙蔽。这九种思考方式,即使博学多闻的君子,也需要时常温习,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一天不思考,就会对很多事情茫然无知;两天不思考,就会丧失说话的能力;三天不思考,就无法继续从事某项工作。因此,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经常思考的人,一定会明白很多道理。这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啊!”
子夏向孔子请教道:“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仁德啊,要比别人更加显著。可惜他过早地去世了,就没有人能发扬他的仁德了。他何曾有过什么过错呢?”子夏又说:“那么,子贡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子贡啊,他的才能和口才,我是赶不上的。他常常向别人宣扬我的学说,是我不曾做到的。”子夏接着问:“那么,子游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优秀一些呢?”孔子说:“子游这个人啊,他的品行像一块经过雕琢的美玉;而子夏呢,他的品行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要说他们谁更优秀,这还真不好说。不过,要是论起和我学说的相似程度,子游可能更接近一些。”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更大的成就啊。”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二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颜回这个人,他从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颜渊死后,孔子非常悲痛,说:“唉!天要让我失去颜渊啊!颜渊啊,他多么好学啊!可惜他死得太早了,现在我再也没有像颜渊那样可以谈论学问的人了。”
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贤德的人啊!用一个竹筒盛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颜回是多么有贤德的人啊!”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权者恭敬有礼,该怎么办?”孔子说:“你用善行来教导百姓,百姓就会恭敬有礼了。”季康子说:“老百姓已经穷困不堪了,怎么还能让他们去做善事呢?”孔子说:“百姓之所以穷困,就在于执政者不能使他们富足。如果执政者以身作则,节俭勤劳,不贪财货,百姓还会穷困吗?如果执政者能这样,百姓们就会富有起来,也就能去做善事了。”
孔子在卫国,一天他走进卫灵公的宫殿,看到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坐在高高的台子上。按照当时的礼仪,臣子见君主,君主要坐在北面的台阶上,面朝南方接见臣子,这样才合乎礼制。可是卫灵公却和南子一起坐在台子上,这显然是违反了礼制。孔子看到这种情形,就转身出来了。子路问:“老师,我听说君子在乱世中,只要自己的道能行得通,哪怕地位低微,官职卑微,也要努力去干;如果自己的道行不通,那就应该辞职不干。现在您在卫国,卫君不用您,那您就应该离开卫国才对。可是您却还留在卫国不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仲由啊,这个道理你还不明白吗?君子遇到乱世,可以安身立命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降低自己的志向,一种是通达权变,还有一种就是坚守正道。遇到乱世,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又不能通达权变,还不能坚守正道的人,那就只能被小人嘲笑了。我现在虽然不被重用,但卫国的君主还在,政权还没有落到大夫手里,那么我还是可以坚守正道,在卫国做个君子。等到卫国政权落到大夫手里,我就会离开卫国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视圣人的话。”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年老,血气已经衰退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恐惧:恐惧自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而辜负了别人,恐惧自己死后会留下恶名,恐惧自己到了年老体弱的时候还不能建功立业。”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法宝来确立自己的德行:有仁德就不会忧愁,有智慧就不会迷惑,有勇气就不会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忧虑:不知道学习就不能通达道理,不能通达道理就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会感到困惑。所以,君子一定要勤奋学习,通达道理,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样就不会有忧虑了。”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事情要思考它是否合乎天理,说话要思考它是否合乎道义,做事要思考它是否合乎礼仪,决定事情要思考它是否可行,行动要思考它是否合乎时宜,使用财物要思考它是否合乎法度,为人处事要思考它是否公平正直,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它是否容易解决,已经决定的事情要思考它将来会不会后悔。这九种思虑,是君子日常修身养性的根本啊!”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过错:一是不能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二是不坚守正道,三是不能经常反省自己的错误。这三种过错,是君子应该警惕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乐事:称道别人的好处,参与有德行的朋友之间的交往,在天下推行仁政。这三种乐事,是君子所喜欢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道德标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知道敬畏,不尊重地位尊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意思是说,君子容易侍奉但难以讨他喜欢。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他会根据各人的才德去任用。小人难以侍奉但容易讨他喜欢。即使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也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他却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过失:没有真正的才华却装作有才华,这是虚伪;明明知道做错了事,却不肯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是欺骗;有了过失却不去改正,这是任性。君子是不会有这三种过失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道德: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恐惧:恐惧自己的言行不符合礼仪,恐惧自己的名声被毁,恐惧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恭敬:尊敬圣人而不谄媚,遵守礼仪而不疏远,安贫乐道而不自卑。这样,才是真正的恭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