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礼第六 - 孔子家语 - 刘智航音乐家文学家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孔子家语 >

.问礼第六

孔子家语·问礼第六:孔子问礼于老聃(白话文)

话说在春秋末年,天下纷争不断,学术思想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有一位名叫孔子的学者,他心怀天下,志在恢复周礼,以安定社会。一日,他听闻周王室有一位智者,名叫老聃,深谙礼乐之道,便决定前往求教。

孔子带着几位弟子,踏上了前往周王室的道路。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周王室的领地。孔子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渴望从老聃那里得到关于礼的真谛。

在周王室的宫殿里,孔子见到了老聃。老聃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气质非凡。孔子恭敬地行礼,然后说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我欲向先生请教礼乐之道,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老聃微微一笑,说道:“孔丘啊,你可知礼乐之源?”

孔子答道:“礼乐乃先王所制,用以教化百姓,安定天下。然我虽知此理,却未能得其真谛。”

老聃点了点头,说道:“礼乐之源,在于人心。人心若正,则礼乐自然兴;人心若邪,则礼乐虽存,亦难长久。你欲求礼乐之道,当先修其心。”

孔子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他继续问道:“那请问先生,如何修心?”

老聃答道:“修心之道,在于去骄气、多欲、态色与淫志。骄气使人自满,多欲使人迷失,态色使人虚伪,淫志使人堕落。你若能去掉这些,便能修得一颗清净之心。”

孔子听后,深感老聃之言字字珠玑,句句入心。他继续请教道:“那请问先生,礼乐之具体实践又当如何?”

老聃说道:“礼乐之实践,在于顺应天时,合乎人情。你需知,天地万物皆有其时,礼乐亦不例外。你若能顺应天时,合乎人情,便能制定出真正有益于百姓的礼乐制度。”

孔子听后,心中更加敬佩老聃。他继续问道:“那请问先生,我欲将礼乐之道传于后世,当如何?”

老聃答道:“传于后世之道,在于言传身教。你需以身作则,行礼乐之道于日常之中。同时,你亦需广收门徒,将礼乐之道传授给他们。如此,礼乐之道方能流传千古。”

孔子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向老聃深深一拜,说道:“多谢先生指点迷津。我必将先生之言铭记于心,努力践行礼乐之道。”

说完,孔子便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周王室。他们一路上边走边聊,孔子将老聃之言反复琢磨,深感其博大精深。

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着手整理礼乐制度。他依据老聃的指点,结合鲁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既保留了周礼的精髓,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深受百姓们的欢迎。

孔子还广收门徒,将自己的学问和礼乐之道传授给他们。他的弟子们个个才华横溢,各有所长。他们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政治家,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孔子深知自己的学问和礼乐之道并非完美无缺。他时常告诫弟子们要保持谦逊之心,不断学习和进步。他还鼓励弟子们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将礼乐之道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在孔子的努力下,礼乐之道在鲁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鲁国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安定社会而努力。他的学问和礼乐之道不仅影响了鲁国,还传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他的思想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前行。

在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智慧碰撞和心灵交流。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问和道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家语·问礼第六:礼之本末(白话文)

孔子在周朝考察礼制,向老子请教礼的本源和礼的仪节形式。老子说:“礼所崇奉的,是人的质朴本性;礼所制定的,是体现社会等级的服饰与标志。所以,先王制定礼服,是用来尊崇人的质朴本性的。制定礼制,是用来节制人们外在行为的。因此,先王制定礼制,是出于对人的质朴本性的敬重;制定礼服,是出于对人们外表仪容的注重。人的质朴本性得到尊崇,人们的外表仪容得到注重,那么天下就会归附于仁德了。

“礼有本有末,不能颠倒本末的顺序。现在社会上那些谈论礼的人,只是竞相崇尚那些外在的服饰与标志,所以我说他们是舍本逐末。什么是礼的根本呢?就是同一于人的质朴本性。什么是礼的末节呢?就是外在的服饰与标志。重视礼的根本,礼的末节自然就能得到尊崇;重视礼的末节,礼的根本就会被忽视。就像只重视华丽的外表而忽视内在的品质一样,怎么能算是知礼呢?从前,先王制定礼制,是为了让人们有恭敬谦让之心。如今,用这些礼仪来教民,却成了百姓争夺的原因。这是违背先王之道的做法,不合乎礼的本来宗旨啊!

“老子叹息说:‘那些谈论道德的人,就像敲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一样,鼓声越大,逃亡的人跑得越远。因为谈论道德的人,心里没有道德的实质,只是口头上说些道德的空话。这就像用声音去招唤回音一样,声音越大,回音越远。道德是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是靠外在的言辞能说得清楚的。仁德是道德的根本,义是道德的门径。假如没有仁德,那么礼、乐这些外在的形式就会失去它们的根基;没有义,那么礼、乐就失去了它们发挥作用的道路。礼、乐失去了根基和道路,那么礼、乐也就成为虚文了。

“孔子离开周朝回到鲁国,途中见到一位穿丧服的人,哭得非常伤心。孔子下车询问他说:‘您这么伤心,一定是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吧?’那人回答说:‘是的。我的父亲去世了。我小时候父亲疼爱我,我长大后父亲敬爱我,现在父亲去世了,我再也看不到他了,所以我非常伤心。’孔子说:‘您真是一位君子啊!’孔子回头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记住这个人,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因为他能从内心深处去尽哀,这是符合礼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