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鲁第一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白话文版)
孔子刚开始在鲁国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也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中都,是鲁国的一个重要城市,虽然民风淳朴,但也有一些难以治理的地方。孔子接受任命后,日夜勤勉工作,用仁政来感化百姓,用礼仪来教导他们。
孔子治理中都,首先重视民生问题。他制定了关于养生送死的礼节制度,让百姓们知道要尊重老人、爱护小孩,各自恪守本分。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吃的食物不同,以此来区分尊卑;身体强壮的人和身体弱小的人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以此来发挥他们的才能。男女之间界限分明,各自遵循自己的行为规范。路上没有人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晚上也不用关闭门户,社会风气变得非常好。
孔子还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使用雕琢伪饰的器物,以此来遏制奢华的风气。所有日常使用的器具,都以实用为主,不追求华丽的外表。他还规定棺材的尺寸,以及葬礼的规格,让人们节约财富,培养淳朴的风俗。
孔子在中都实行这些政策仅仅一年,四方诸侯就都知道了他的名字,称赞他的德行。鲁定公听到这些消息后,非常高兴,召见孔子并问他:“你用治理中都的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治理中都的方法,是仁政的基础,如果用这个方法来治理鲁国,那么即使平定天下也是可以的,何况仅仅是一个鲁国呢!”
于是,在鲁定公二年的时候,孔子从中都宰晋升为司空。孔子担任司空后,开始分辨五种土壤的性质,以便了解它们适合种植什么作物。东边的土地多林木,适合种植桑树和麻;南边的土地多湿热,适合种植水稻和小米;西边的土地多干燥,适合种植瓜果;北边的土地多寒冷,适合种植豆类和大麦。孔子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让百姓们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大家都觉得非常方便。
孔子担任司空三年,政绩显著,鲁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于是,鲁定公又任命孔子为司寇,掌管刑狱方面的事务。孔子担任司寇后,执行法律不回避权贵和亲戚,公正无私。凡是有犯法的人,无论地位高低,都依法惩处,不偏袒任何人。
当时有个叫少正卯的人,和孔子一起在鲁国做官,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少正卯自认为是大夫级别的人物,他的党羽众多,如果不做大夫家的宾客就不与他们结交。因此,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被少正卯吸引走了。然而,颜渊却始终没有离开。孔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颜渊回答说:“老师的学说非常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容纳它。尽管如此,老师还是坚持推行它,但世人却不理解老师。老师的学说非常公正,所以天下愿意学习老师学说的人都不去做官。老师的学说能流传很久,所以世上流传老师学说的人,不一定都是孔家的人。因此,在老师的学生中,那些不做官的人以及做官后还传播老师学说的人,都是颜渊这样的人。”孔子听了之后,高兴地说:“有这样的颜渊啊!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当管家。”
孔子担任司寇后,用法律来治理鲁国,国内没有冤案,百姓们没有不服从的。于是鲁定公和齐侯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代理相事负责礼仪。孔子说:“我听说有文事的地方,一定要有武备;有武事的地方,也一定要有文备。古代诸侯出国,一定要配备官员随从。请准备好左右司马。”鲁定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在夹谷会盟上,孔子设置了坛位和土阶三级,按照诸侯的礼节相见。献酒酬谢的礼节完毕后,齐国官员快步上前说:“请允许我们演奏四方各族的乐曲。”齐侯说:“好。”于是旌旗、羽毛装饰的舞具、各种兵器以及鼓声噪杂着上来了。孔子快步上前,走过一级台阶登上去,没有走完一级台阶,就举起衣袖说:“我们两国君主为了和好相会,怎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乐曲呢!请命令有关官员让他们下去!”齐国的官员让他们退下,但他们就是不走。孔子向晏子和齐景公看了看,齐侯心里有点愧疚,挥手让他们退下去。
接着要表演侏儒的滑稽戏了,孔子又说:“侏儒侏儒,这是国君的耻辱。竟敢把侮辱天子的人拿来取乐,他的罪该怎么样呢!请命令有关官员!”有关官员将此事告诉了齐侯而制止了这场演出。齐侯心里感到很惭愧,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将要歃血结盟时,孔子走上前来说:“从前先王与诸侯会合时,用土圭和玉器作为盟誓的信物,用言辞作为信誓来结盟,然后友好关系得以形成。现在君主想和诸侯会合,却没有用土圭和玉器作为信物,而想凭借盟誓来结盟,这用什么来作为凭信呢?盟誓是用来昭示信用的。所以用言辞作为盟誓的要约,用土圭和玉器作为信物为根本。现在君主想和诸侯会合,却不以土圭和玉器为根本,而以盟誓作为信用,这是舍弃根本而追求末节啊。舍弃根本而追求末节,怎么能长久呢?用言辞作为盟誓来结盟,却不以土圭和玉器作为约定,这就像没有钩的鱼、没有网的捕鱼工具一样。因此君子是不这样做的。”齐侯说:“好啊!先生的话说得对啊。寡人听到了您的教诲了。”于是停止了歃血结盟的仪式,并且给孔子准备了厚重的礼物。
孔子在鲁国做官时,用礼制来治理国家,用仁爱来感化百姓。鲁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四方诸侯都来朝见鲁定公,称赞孔子的德行。孔子治理鲁国的成就,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然而孔子的志向并不在于此,他希望能够用仁义之道来教化整个天下。于是他辞别了鲁定公的召见,周游列国来传播自己的学说。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的志向始终没有改变。孔子的学说最终流传到了后世,被千秋万代的人们所尊崇和敬仰。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政绩显著
白话文版
孔子初入仕途,被鲁国任命为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的地方长官。他上任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旨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他规定了不同年龄、性别、体力的人应有不同的饮食标准和劳动任务,男女有别,各自遵循适当的道路行走,确保社会秩序井然。在他的治理下,中都地区路不拾遗,器物质朴无华,人们安居乐业。
孔子还推行了简朴的丧葬制度,规定棺材的尺寸要适中,坟墓不封不树,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又避免了浪费和奢侈之风。这些措施实施一年后,中都的治理成效显著,四方诸侯都纷纷效仿孔子的做法。
鲁定公看到孔子的政绩后,对他十分赞赏,于是将他从中都宰提拔为司空,负责国家的土木工程和水利建设。孔子在司空任上依然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使得鲁国的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便利。
不久之后,鲁定公又任命孔子为大司寇,负责国家的司法事务。孔子在司法领域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严格执法,打击犯罪,使得鲁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在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国君齐景公派遣使者前来鲁国,请求举行两国之间的会盟。鲁定公有些犹豫,不知道是否应该前往参加。孔子得知此事后,向鲁定公进谏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恐怕难以与之抗衡。如果国君前去参加会盟,恐怕会有危险。因此,我建议国君不要前往。”
鲁定公问孔子为什么这样认为。孔子回答说:“想当年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夹谷会盟时,齐国奏起了宫廷中的音乐,鲁庄公和文姜因为沉迷音乐而荒废了政务,这就是《关雎》之所以成为《国风》的开篇之作的原因。然而,《国风》虽然开篇有些恶俗,但最终却以善终,这是为了告诫人们要警惕淫邪之风。会盟之事,既要有文采,又要有武力作为后盾。如果没有文采,就无法彰显国家的德行;如果没有武力,就无法震慑那些不守规矩的诸侯。如果仅仅依靠武力来威逼他人,那么就不是用德行来感召人心,而是用暴力来屈服他人。这样的做法,即使能够暂时取得胜利,也会失去人心,最终招致祸患。因此,我认为国君不应该前往参加会盟。”
然而,鲁定公最终还是决定前往参加会盟。孔子见状,便请求随同前往,并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侍奉君主的人,应该在内为君主谋取俸禄,在外为君主承担患难。’如今国君前往齐国参加会盟,并不是为了齐国国君,而是为了鲁国国君。如果我在场,万一发生意外,我可以为鲁国国君承担患难。因此,我请求随同前往。”
于是,鲁定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并为他准备了隆重的礼仪和随从人员。孔子在会盟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确保万无一失。
会盟当天,孔子担任鲁国的相礼官,他庄重地宣布了会盟的仪式和规矩。当齐国提出演奏四方之乐时,孔子立即站出来反对说:“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友好会盟而来的,为什么要演奏夷狄的音乐呢?请贵国使者立即停止演奏!”齐国使者见状,只好作罢。
然而,齐国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们又一次试图用武力来威逼鲁国。孔子见状,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用坚定的语气和威严的姿态震慑住了齐国君臣。最终,齐国不得不放弃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两国之间的会盟得以顺利进行。
在孔子的辅佐下,鲁定公在会盟中展现出了大国风范和领袖气质。他坚持原则、维护正义、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诸侯们的尊重和赞誉。而孔子的智慧和勇气也在这次会盟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