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刀山火海跳油锅(2)
轰隆隆的炮声震动天地,夜空中不断闪现出爆炸的火光,把刚刚进军至山海关十五里外的清军,惊得头皮发麻,不敢上前。
6.维和部队派来的观察员
激烈的炮火中,三条人影出现在城下:哎,放绳子拉我们上去,我们是大清雇佣军派来的使者。
来的是吴三桂派出向清兵求救的使者,游击将军郭云龙,副将杨珅,他们带回来了多尔衮的使者。
郭云龙向急切等待消息的吴三桂报告:报告大帅,这位是多尔舅。
吴三桂诧异: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
郭云龙解释:因为他是多尔衮的小舅子,故称多尔舅。
于是吴三桂就问使者:请问阁下,你们何时出兵?
多尔舅笑而不答。
吴三桂纳闷:你为什么不说话?
郭云龙解释道:大帅,甭跟他说话,他是听不懂中国话的。
晕,连中国话都听不懂,还当什么使者啊?
是这个样子的,郭云龙解释道:多尔衮认为大帅并非是真的向他借兵,只是想诱他入关,然后与李自成双面夹击,消灭清兵。多尔衮让我转告你,说你是别指望阴谋得逞的,獾十四郎是决不会上你的当的。
原来多尔衮这厮疑心病太重,不相信吴三桂。
既然不信任吴三桂,还派他小舅子来干什么呢?
郭云龙解释道:这位多尔舅,目前的身份是多国维和部队派来的观察员。
吴三桂急了:你看我和李自成都杀成这样了,这还能是假的吗?
再派使者。
继续派使者。
接着派使者。
眨眼工夫,连派出了八批使者。
7.披上龙袍也不像皇帝
那多尔衮,自从接到吴三桂的书信,就命令大军掉转方向,向着山海关前进。
这一路行来,多尔衮愈发的惊心,愈发地觉得这事不靠谱。
行军之时,但见狂风骤起、尘土蔽天,拳头大小的石块被狂风卷起,照着清兵们没头没脑乱砸。惨呼声中,就见日色昏沉,咫尺不辨,黑暗中无数鬼影幢幢,飘忽不定,令人心悸。仿佛天塌地陷,就在此时。
恶劣的环境,让多尔衮心惊肉跳。
吴三桂铁定有诈,如果他是真诚的,这天气又是怎么回事?
正行之间,前面突然发现一大堆营帐。
是谁在这里扎营?
不管那么多,先干掉他们再说。
清兵直突而入,就见对方营中跃出一人,原来是李自成的养子李双喜,此人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面前,是出了名的凶残,但一动真格,跑得比谁都快。眼见得突然有军队杀入,他也不看来者是谁,只管发足狂奔,一口气逃出好远。喘息方定,寻思说:打仗真不好玩,要不我先回北京教育广大青少女去得了……
然后李双喜就真的自己回北京了,到底是谁突然冲击他的大营,他居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更没想到要把这事告诉义父李自成。
到底不是亲生的啊。
除此之外,李双喜这么个搞法,还是出自于流寇的习性,今天在这儿打,明天忽然跑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这种流窜已成痼疾,就是给他披上龙袍,也改不了他的流寇本性。
李双喜说逃就逃,李自成懵懂无知,多尔衮却也是疑惑不解:那些人到底是干啥的啊,说逃就逃,连个招呼都不打。
由此可见吴三桂就是有诈。
多尔衮更加坚信这一点。
到达欢喜岭,先安营扎寨,然后多尔衮把大哥阿济格、三弟多铎叫来,问他们:老大、老三,你们说这吴三桂到底是啥毛病啊,明摆着是骗人,还老是忽悠我们,这是不是有点太不像话了呢?
阿济格和多铎道:连你都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更糊涂了。
正说着,就见吴三桂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而来,多尔衮一概不见。
第九拨使者来了,范文程入帐,对多尔衮说:老多,这拨人你无论如何,也要接见了。
为啥呢?多尔衮不明白:他吴三桂就看我们东北人实在,可也不能老是这么忽悠啊。
范文程说:这一拨人,不是吴三桂的亲信,而是山海关的老百姓。
多尔衮一听,急道:那我要亲切接见,像我们这些领导,最喜欢的就是接见群众了。
这五名老百姓,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冯祥聘、吕鸣章、曹时敏、程邱古、佘一元。吴三桂发现多尔衮这厮脑筋比较拧,不好说话,就派出了这五名群众。
五个百姓受到多尔衮的亲切接见,心情激动之下,赋诗曰:
清晨王师至,驻旌威远台。
平西召我辈,出见勿迟回。
冯吕暨曹程,偕余五骑来。
相随谒摄政,部伍无喧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