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心似黄河水茫茫(3)
李自成的要求,令人惊讶的低:只要崇祯皇帝答应割出西北的地盘给李自成,并封李自成为王,再拨白银一百万,李自成就冲着崇祯磕头,山呼万岁而退。
这会是真的吗?
是真的。
对皇家权力的顶礼膜拜,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这种恐惧已经深植于民众的基因之中。提起皇帝来,人人变色,纵然胆大妄为如李自成,也莫能例外。
这时候的李自成,虽然兵逼北京城,但并没有多少信心面对崇祯。他甚至在心里渴望着,崇祯皇帝能够答应他,而他愿意为了崇祯,于国内消灭流寇,于关外抵御清兵。
这时候崇祯正确的选择,是立即派一名亲信出城,与李自成商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多少也是个缓兵之计。
可是崇祯没有。
崇祯第一时间的想法是:把这件责任推到谁身上好呢?大学士魏藻德如何?
立即把魏藻德叫来,与之计议。
老魏一听,差一点没破口大骂起来。
这个崇祯,脑子绝对是不正常。生死关头,他考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还琢磨着坑害别人。噢,这事我老魏答应下来,成了,是你崇祯英明神武;败了,是我老魏通贼杀头,敢情处处都是你的理?
恚恼之下,老魏闭嘴,一言不发。
为什么他不发一言?
因为他在等着崇祯自己下命令,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
可是崇祯宁肯死,也不放弃坑害别人的坏心眼,眼见老魏打死不上当,勃然大怒,将老魏轰了出去。
10.宫里有个大party
老实憨厚的李自成,在北京城下傻傻地等。
他眼含热泪,充满期望,口中念念有词:陛下,我琢磨着就封我一个秦王如何?你封了我为秦王,我就先替你把张献忠干掉……
这么一念叨,就是三天。
三天,已经突破了流寇的忍耐极限。
李自成是典型的流寇,忍耐期限受其活动规律所制约。流寇这种群体,就是到处乱跑的土匪,土匪是没有大后方的,更没有饷道粮草这一说,无非是看哪里官兵稀少,粮食又多,就拎刀子过去狂砍猛吃。所以流寇是以四海为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任何时候流寇安营扎寨,你都不可能在他们的后方发现粮草运输线。
所以流寇们身上带的吃的,最多够吃三天。
三天一到,把兜里的口粮吃完,就必须换地方。
现在大家在北京城下已经吃了三天了,该动动地方了。
去哪儿呢?
掉头离开?
那李自成多没面子。
攻城吧。
这真是崇祯逼得李自成。崇祯这人,性格阴毒而被动,皇太极给他写了八封信,他都不肯回信,搞得皇太极老没面子,只好不断地打进来闹事。现在轮到李自成,又是这么个样子,连续三天也不说派个使者出来忽悠李自成几句,明摆着是逼迫李自成翻脸。
流寇们开始攻城了,而此时的城中,只有八千弱兵,以及一万多名太监。
开始的时候,还有几个小太监挑着煮熟的米饭送到城楼上,就放在那里,让士兵拿手抓着吃,先来的吃个饱,后来的没得吃。几天之后,由于无人出面组织抵抗,太监们的心早已飞出了城外,连饭也不给送了。
开始有士兵活活饿死。
自古以来,有能力组织困城抗战的,唯有士大夫。但现在北京城中的士大夫都不敢出来,怕遇到崇祯,怕又被他算计了。
而崇祯,早就通过为魏忠贤举行国葬大礼,明确地与士大夫决裂了。他手提三眼枪,带十几个小太监,满北京城四处乱钻,挨个城门走过来,想看看有没有可能逃出去。
没有这种可能。
外边的流寇像蚂蚁一样密集,就连一只老鼠也无法逃出去。
发现已经是逃无出路,崇祯心里郁闷,心说:要不,我再琢磨琢磨,看看是不是能把魏藻德算计进来,不算计算计别人,活着真没意思啊。
传魏藻德。
魏藻德来了,瞪俩牛眼看着崇祯,心说都到这时候了,崇祯找替罪羊的习惯性思维,应该扭转过来了吧?
没有。
崇祯一开口:老魏,为今之计,卿可有退敌之计?
霎时间老魏心灰意冷,罢了罢了,这可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都这时候了,崇祯还不改他的坏心眼。于是老魏拿出他的绝活,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神游天外,一言不发。
崇祯皇帝眼见得老魏不肯上当,心中的悲愤,已经到了极点,叹息一声起身,去后宫叫来周皇后和最宠爱的袁妃,再召来自己幸御过的几个妃子。过来过来,大家都过来,咱们大家开一个大party。
今天这个大party,是有主题的。
主题就是:死。
崇祯拿出来一根绳子:周皇后,你死先。
周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最听丈夫的话,丈夫叫自己死,拿起绳子来,当场就上吊了。
然后崇祯转向美貌的袁妃:袁妃,轮到你了。
袁妃却是知书达礼:臣妾岂可与陛下相争,陛下死先,臣妾随后。
不行。崇祯断然拒绝:你死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