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创新是成功的灵魂
第34章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创新是成功的灵魂(1)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是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纪,一言以蔽之,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没有尽头的,因而创新思维也永无止境。前一波的创新刚刚获得成功,新一轮的创新又将开始,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进21世纪,走向未来的。对于我们个体的人而言,也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位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而这里的方法正是去进行创新,如果那个穷人只是依照常规去乞求一锅肉汤的话,毋庸置疑,他肯定得不到,那么结果可能是他被饿死或冻死在那个暴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们也许可以说,当时他别无选择,在明知道常规方法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就选择了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去为自己赢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从上面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有其天赋的2%~5%,人可挖掘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提倡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去打破常规,产生创新性思维,我们的个人才能够得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进。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当人们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更多的评价是说他的机智、聪明使他有了那样的想法,使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得到了幸存,却忽略他此时打破常规思维的胆识。设想,倘若司马光陷入常规思维的枷锁,那个孩子就极有可能淹死,在此时唯有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在近代,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设想如果没有达尔文当时的创新精神,打破常规,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进化论,今天的人类又将是何种状态呢?
曾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粮耗尽,精疲力竭,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寻人又谈何容易?警方虽出动了数架直升机,仍是难寻踪影。在如此“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而此时探险家打破常规,割肉放血,这虽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鲜血染红一片,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格外显眼,最终,他获救了。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终于创造出了新的生机。
谈古论今,任何成大业、干大事者无不具有这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在如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无论在何种领域,都急需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人才。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创新存在于每个细节之中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而这个突破很有可能让这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牛顿从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而如今没有人否认得了这个定律给我们的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杜拉克认为,创新变革不是浮夸,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有时只是自己的一个简单想法,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几十年前的日本还是一个小国,人口少、占地面积小、经济不发达,但日本如何能在战后的五十多年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呢?日本人甚至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把此归结为日本的一种精神。但深思熟虑后,我们就可以发现,是“细节”创新给日本带来了变革,从而让它一下子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不错,也许在我们脑子中很难回想出过去几十年日本有什么大的革命性的发明,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他们发明了方便面,发明了卡拉ok,包括吃水果的调羹他们都设计成锯齿状便于切割……正是这些细微的发明,这些细节上的经营,让他们有了如今的地位。可见,细节的每一点滴进步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效益。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为什么细节会成为魔鬼的栖身之地呢?因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忽略细节的存在,从而让魔鬼有机可乘,有时忽略了细节的存在,就不仅仅是让你停滞不前了,有时甚至可以让你倒退很多。在一些人的错误观念里,创新变革是始于宏伟的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不起眼的细节能成为制约创新变革的“魔鬼”。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获得创新,就必须明白“不择小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抔土方以成高山”的道理。
在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变革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成功的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却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变革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仅公司内部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变革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而这些创新变革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量变”会导致质变,那么如果我们把创新比作是一种“质变”,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而这种量变却是异常简单的,它不需要像人类发展一样那么复杂,要历经几千万年才可以形成,却让人一看就懂: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有想到!
我们可能每天都在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单调地过着相同的日子,但人的生活必须有原创性,因为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比如,我们现在可做儿时的游戏,但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出儿时那种快乐的感觉了。这就是说,无论你是单调、无聊地过着重复的日子,还是充满激情地过着创新的日子,时间都会在你的人生轨道上留下痕迹,只不过其结果不同罢了。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生活,那种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创造出令自己或者世人为之骄傲的成就;而那种一味单调地重复地过日子的人,可能只是在单纯地累积自己日后才能感觉到的遗憾和悔恨。
一位母亲教女儿如何烧羊腿。她向女儿讲明了要用哪些调料,诸如大蒜、欧芹和其他香料,然后她拿出烤盘把羊腿放在台端开始切。可是要切开,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