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见面
(ps:成绩看不下去啦,求大家订阅支持给动力。)
会面的地点有些出乎于子年的意料。
本以为像对方这样的身份,会选择一家茶楼之类的低调、又有身份僻静之所。
没成想,罗荟告诉他,会面地点在汉中广场北面的一条青街小巷。
这,僻静是僻静了,可是…
“怎么,是不是好奇来这里?”
在汉中广场与罗荟汇合后,两人一前一后的拐了好几个新老交替的街口。
而在一个拐子弄堂前,罗荟突然转身,眼睛有神地看着他。问了一个于子年心里想了一路的问题。
“得了吧,别忘了我来自哪里。”,于子年当然不会承认,用自己农村的身份表明态度。
趟过拐子弄堂,两人停在了一家栖凤渡鱼粉店。
门前立着一块红漆有点剥落的招牌,上面的风雨划痕昭示,这是一家有历史的小店。
看这位置和环境、以及门口的招牌,于子年心里猜测,显然这是一家靠味道与口碑营生的老店。
进门口的时候,罗荟又回头看了眼,嘴角斜翘了下,眼神含着意味,然后走了进去。
对罗荟的表情,于子年不为所动,面色平静的跟了进去。
只见里面摆弄着十来张棕黄色、有着纹路的木质桌子。
每桌都安静坐着两到三人,食客要么在埋头吃着自己碗里的食物;要么和朋友窃窃私语,小声交谈。
看到没有空座,且罗荟也没有停下来,于是他也沉默的跟着往里间走去。
走到小屋中间的时候,只听见一个小伙对着独眼老板哟喝,再打包三碗带走。
…
一路左拐右转,于子年在里间终于见到了日后注定会飞黄腾达的罗市长。
当于子年踏进里间的瞬间,他就和一双平静的眸子对上了。
面如冠玉,温文尔雅,坐着的姿势稳而从容有力。这是于子年心里的第一反应。
和以前在电脑上搜的图片差不多,不过他直觉,真人更有时代感,更有气质,更具魅力。
有此基因,难怪罗荟也生的好看又有气质,这个念头在于子年心里一闪而过。
在于子年看着罗市长的时候,后者也在观察他。
于子年这个名字对罗市长来说,不陌生,甚至对他的照片都有朦胧印象。这种熟络,除了他自己从新闻媒体上获得的。
还有自己妻子偶然说过,女儿对这个见过几面的男孩有些兴趣。
这就让他感觉有趣了,自家女儿是什么样的人,他比谁都清楚。
所以应了女儿的要求,他决定提前见见。根据他自己的心里估算,见一面几分钟就应该可以把对方看的七七八八。
对视的两人,心里虽然飘过无数念头,但其实都是一弹指间的事情。
“坐。”
看到女儿带人进来后,却自顾自的坐下,然后就像个透明人一样,呆在那里,罗市长心里笑了笑,然后不动声色地招呼于子年。
说实话,坐下来的于子年从容中也有一丝丝紧张,毕竟两世为人,这是他直面过的官位最高的人。
虽然自己的那个所谓大伯也是厅长级。却由于对方一直在省城,且关系不好,所以从未这般见过。
历经官场二十余载,罗市长已经练就了一身察人观色、洞悉人心的本领。所以在他的带动下,于子年也没什么拘束,放得很开。
这个融洽的情形,倒让故意刁难的罗荟有点侧目、惊讶的同时另眼相看。
前面的话题基本是罗市长在问,主要是他想知道盛华科技的发展潜力,而于子年本人就是最好的风向标。
交谈中途,谈话兴致也比较高的罗市长突然说了句,我看过你的一篇关于互联网预测的文章。
这话一出,于子年马上就想起了自己和方兴冬打嘴仗、发展时光博客时所写的一篇论文。
看来对方来之前是做了准备的,于子年知道,这个话题很关键,要是答对了,估计以后在汉南可以安心发展了。
“你的文章里有提到,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国会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很多当前的主流形式、传统都会被颠覆。这颠覆一词,很有意思…”
罗市长看到对面大大方方的少年,探路的同时他也开始点题了。
“谢谢,那都是我的个人拙见。”,对于罗市长的关注,于子年先是表示感谢,同时也知道必须拿出东西了,所以接着也不再顾及什么:
“其实颠覆一词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算比较轻的说法。我个人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来很多东西都有可能被取代…”
说出这话的时候,于子年没有管这对父女的惊讶,而是开始了他滔滔不绝的模式。
“不信?那好,我们从前面捋起。中国互联网诞生于1994年,从那时的接入互联网端口,到现在加入世界互联网的大家庭。前后也就十年,但是在这十年里,中国互联网发展却历经了两次变革式的大浪潮。
我认为,第一次大浪潮的时间,在界定上大致从94到2000年。在这段时间里,互联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门户到搜索的巨大飞跃。
比如1997年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1998年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网;1998年邮箱普及、以及第一单网上支付完成。同一年,由王志东先生创立新浪。而2000年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的百度,可以说一个里程碑。”
说到这里的时候,于子年不由笑了笑,对此,这对父女也是会心一笑。
毕竟盛华科技现在和百度可以说是死对头,却怎么也没想到于子年会毫不顾忌的在背地里给对方这么大肯定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