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循序善诱,培养孩子的完美品格(1)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 秦榆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4章循序善诱,培养孩子的完美品格(1)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不仅是给孩子传输知识,而且还要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培养。而这其中德又是居第一位的,最具有决定性的一个,因此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而现实中,学校和老师也都很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但效果却只能是差强人意,为什么呢?关键因素就在于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没能蹲下自己的身子,没能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去体会、去学习。

1.要注意孩子道德品格的培养

中国古代教育向来重视德才兼备,且以德居首,现行教育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也没有忘了对学生的道德品格进行培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真正的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力度却越来越小,再加上社会的影响、父母的爱护以至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趋于功利。

1991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依阿华大学校园内充溢着一片喜庆气氛。就在这时,几声凄厉的枪击声划过被灯火映红的天空,一起震惊世界的血案发生了。

作案者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高材生”卢刚。顷刻间,他的大陆同学杜小山,他的导师和系主任,还有依阿华大学的副校长都成了他的枪下之魂,办公室的秘书也中弹受伤,他把第六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为自己流星般的一生匆匆地划上了句号。此案影响非常之大,美国损失了两位一流的科学家,在几万名中国留学生心中则留下了难以消失的阴影。

从卢刚留下的遗书来看,他的杀人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要除掉和他作对的人,为自己讨回“公道”。

1995年11月15日,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好学生袁鑫两次自杀未遂,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袁鑫自杀的起因,仅是因为说了一句议论老师胖瘦的话。11月15日下午,袁鑫和几位女生在教室外看见一位女教师提着一袋梨,袁鑫说:“这么胖,还吃梨!”,这位女教师听见后就告诉了袁鑫的班主任姜老师。姜老师随即把袁鑫叫到办公室,连问都没问她一声,就令其站立一旁学习《学生守则》。袁鑫想解释一下,姜老师却对她说,“如果女老师告到学校,就要给你处分。”

那天恰好开家长会。会议结束后,袁鑫的母亲跟姜老师来到办公室。其时,袁鑫已在办公室站立长达1小时。见到母亲,袁鑫未说话就先哭了。袁鑫把同学李娜、崔敏等6位同学写的证明给姜老师看。证明书上写着:“姜老师:袁鑫没说太过分的话,就说她有点胖。我们都可以证明,请您原谅她!”但姜老师看了看就把证明推给了袁鑫,让袁鑫家长下周一上午9点半带孩子向那位女教师赔礼道歉。

当晚10点多,袁鑫母亲带着她从姥姥家回到石景山家中,并将此事告诉了袁鑫父亲。袁鑫父母也没过多留心孩子的反应。而此时袁鑫心中正经历着有生以来最难以排解的痛苦。当夜她给父母留下一封3页纸的遗书,割开了左腕与左臂弯处的血管,惟恐死不了,又从6层楼上跳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早上,有邻居见她躺在水泥地上,跑去告诉她家长,才将她送往石景山急救中心抢救。袁鑫虽然没死,但其结果却比死更痛苦。她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也给家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生存负担,令社会为之扼腕。

袁鑫在小学曾连续6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前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当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这所市重点中学。面对如此痛心的事件,人们不仅要发问:如此一所重点中学,为什么不配备一些至少能倾听孩子声音,能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心里指望的是他们学得更多更好。但当孩子学到知识,却抛弃了生命,这知识又有什么意义?老师们日复一日地兢兢业业地授以学识,为什么就不能对那些稚嫩的心灵多一份关怀呢?

危险的警报不绝于耳:

沈阳八中七位初中学生集体服“安定”药自杀,原因仅仅是因为“活着没意思”;

郑州十几所中小学生为寻找精神刺激,流行吃一种“三唑仑”的药物,孩子们吃后走路摇摇晃晃,神情恍惚,重者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以致精神失常。

如果说这些个例说明不了问题的话,请看看一项对北京542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在这项2000年的调查中,有34%的中学生承认自己平时与同学谈得最多的是吃喝玩乐,“关心国家大事”一项中,有47%的学生回答说“不”。

一位中学老教师诉苦说,几年前地理小组活动多远都没人缺席,现在组织一次活动去八宝山瞻仰革命烈士墓,却没一个愿意去,他们的理由是:太远,没意思。

北京前门西街中学副校长王建宗负责的中小学热线电话,常接到中学生是否退团入教的咨询。他说,一本《圣经全集》在某些学生中很流行,入教信教的人也不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黄志坚是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他用“灰色人生”来描述青少年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黄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他调查的结论说明,“灰色人生”在青少年中普遍流行,其表现是:

一、淡化理想,冷漠未来,主张“及时行乐”;

二、崇尚感性,鄙视理性,跟着感觉走;

三、物欲膨胀,精神萎缩,只重实惠;

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

五、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确实已是迫在眉捷了,虽然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怪乎于学校和老师,但从责任上说,老师确实不可推卸。

湖北省教委负责人说,多年来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不少学校对德育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为什么形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现在各方面都把升学率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在办学水平和升学率之间划上了等号。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其他方面都可以马虎一点。轻视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制度,政治课、思想品德课都成了“软性”的,随时可被挤掉。实际上,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也不仅仅是政治课所能包揽的,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品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

有些人或许会问,人家国外也并没拿德育当回事,怎么这样令人瞠目的案例却少有发生呢?说这句话的人肯定对外国的教育不知所以。事实上,国外很多国家和社会一直就很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且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2.从礼仪角度规范孩子的道德行为

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养,这是困惑学校和老师的一个最大问题。而从礼仪角度去规范孩子的道德行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现实中,就拿日常行为规范来说,年年讲,天天讲,还有不少学生做不到,以至上学多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不懂礼貌,举止散漫,语言粗俗。谆谆告诫,学生感到听腻了,听烦了,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面对教育工作遇到的新问题。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试图从大规模的几十所职高、数千师生人人参与的礼仪大赛中寻找答案。他们首先举办全区职高德育主任、礼仪教师、团干部、班主任、政治教师、职业道德课教师参加的为期六周的礼仪培训班,进行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而后,由他们给学生办讲座、上礼仪课、组织训练、辅导参赛。礼仪大赛师生同台,由三个项目组成:礼仪知识竞赛,包括必答抢答内容;风采展示,包括仪表、仪容、站姿、坐姿、握手、行礼、见面介绍、递接物品等;命题演讲,包括《做现代文明人》《礼貌礼仪与事业成功》《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谈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四题。学生们参赛的过程就是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就是培养道德习惯的过程,就是认知做人准则的过程。为参赛所进行的培训学习、演练、展示代替了通常的说教方式,代替了通常规则条文的硬性要求,学生感到有趣,在这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异乎寻常的,一个学期下来,效果是明显的。学生违纪的少了,出口污言秽语的少了,顶撞老师的少了……不少学校实行了礼仪站位活动岗,校园秩序井然,师生关系融洽,更显生机勃勃。

从礼仪角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易于接受,原因是: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求知的满足;礼仪作为完善自我形象的途径,学生感到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翩翩的风度、优雅的举止是学生所羡慕的,得到心理的满足;好胜心强是孩子的特点,在竞争中获胜,从礼仪走向成功,正适应了孩子的思想性格。

3.要能让孩子克服怯懦

对孩子品格的培养除了道德方面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个性培养,而个性方面,最具有意义的无疑是让孩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克服怯懦和自卑。

预定下午第三节与初二(2)班进行篮球比赛。体育老师已画好场地,正换球鞋,她是s老师聘任的本场比赛的裁判。现在,一切就绪,他们走出了办公室,朝操场走去。

离下课还有5分钟,s见班长有些不安地向他走来。

“什么事?”s问。

“老师,我们不想打了。”他答。

他虽然1.60米的个头,但只不过是个不满13岁的孩子。

s平和地问:“为什么?”

“我们怕,怕输,肯定会输得挺惨!”

“我知道。”s笑了,“输就输,有赢就有输,今天,我就是要你们拿出最大的勇气争个输,拼个输。”s的声音轻柔有力,又有讲课时那股威严庄重。

“老师,二(2)班有3名校队队员,凶得很呢。万一得不了分丢了面子怎么办?”班长仍忧心忡忡。

“那也没关系,打个秃子好长毛呀!”没等s说完,班长笑了。

时间还有2分钟,s与班长进了教室,没想到士气竟然衰落至此。有几位同学失态地从位子上一跃而起,抢着说要取消比赛。s本能地灵光一闪,问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同学们,人会不会长生不老呢?”

“不会。”

“那么每个人肯定会死的,对吗?”

“对。”“当然!”“可这和比赛没有什么关系。”

“真没有关系?”s斩钉截铁地说:“有。既然每个人最后的结果都是死,为什么人类不一齐自杀,反而都在追求理想与幸福的生活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