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历史逻辑中的“第二性”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 臧峰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9章历史逻辑中的“第二性”

这个世界是男女组成的,一直以来却是男权占统治地位。当一个女人登上历史舞台,并施展个人的魅力,甚至对男人颐指气使,终究会引来众人的侧目和批评,然而这是她们的错吗?

吕后:女强人的手腕

闺阁制政天下晏

在封建中国,男人是权力的持有者,有思想、有智慧的女性,都只能通过男人来获得权力。而这些女性并非传统史书与文学中所描绘的那种迷惑君王、控制大权的野心家,她们往往先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在现实的打击下才变得冷酷无情,甚至灭绝人性。从吕后的人生经历,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种转变的无奈与凄凉。

在未实现男女平等的封建中国,女人参政甚至当政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也促使权力欲旺盛的女强人具有高超而准确把握机会的能力。她们曾凭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因在操控权力的过程中不择手段而让人侧目,对此应秉持平视的标尺。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之妻吕雉的狠毒和权变是出了名的,尽管她早年称得上贤惠,起初嫁给刘邦时,刘邦只是泗水亭长。吕雉的父亲是刘邦上司的好朋友,刘邦曾参加其寿宴,因为没钱而大胆虚报礼品。吕父本来要把他赶出去,可精于相术的他见刘邦“有天日之表”,遂使吕雉嫁之,刘邦不事农耕,织布耕田、烧饭清扫、照顾老小的责任都落在吕雉身上。

刘邦被拥立为沛公后,吕雉则晋级为王妃,但她没有过舒适的日子,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时,吕雉不幸成了俘虏,被押到两军阵前,面临着烹杀的危机。刘邦的态度是根本不在乎,这可能是成大事者特有的气质,其意未必在牺牲吕雉,但吕雉大概感觉到冰凉透骨。此后她被囚在楚军中做人质,折磨和凌辱自不必说,性格中便增加了多疑与缺乏安全感,其后遗症成为很多人厄运的开始。

楚、汉罢兵言和之后,吕雉回到刘邦身边,她恍如隔世,及至当上皇后,她仍然感到不安全,因为刘邦身边不乏红粉佳人,随时可能让她下台。最大的威胁是戚姬,这个气质高贵的得宠女人不是省油的灯,她明白皇宫是权力争夺的战场,其残酷不亚于刀剑相交的沙场,戚姬的办法是劝刘邦立其子如意为储君。

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之风,吕后之子刘盈怯懦,废掉刘盈立如意是刘邦打的如意算盘,但吕后跟她儿子不同,她要给情敌和政敌以极大的反击,且丝毫不张扬。

与戚姬不同的是,吕后觉得缠绵不如投其所好。在封建中国,男人是权力的持有者,女人要使用权力,必须通过男人的手实现。

如何把握男人的手?缠绵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辅佐男人成大事远比缠绵更为积极。要想做成大事,从心底感到生命的充实,就必须“靠自己”。

吕后千方百计招来刘邦以往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即东园公、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找这几个德高望重之人费了不少劲,因为他们为避秦乱隐居山林,听说刘邦从不重视儒生,言语不干不净,始终不愿离开林壑幽美、云蒸霞蔚的隐居地,吕后请来“商山四皓”,使之为太子宾客,使怯懦的太子潜移默化地增长见识。

刘邦这回没话说了,见到四位白发长者,他知道太子已不可废,因为其羽翼似乎已成。他让戚姬起舞而自己放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

戚姬泪流满面,身处封建宫廷,母以子为贵,她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倒霉”,而吕后在树立威望的过程中大做文章,出手就把淮阴侯的人头拿来慑服群臣。她看到张良已过上半隐居生活,兢兢业业的萧何不是强硬派,除掉韩信很多事情就消停了。

在除掉淮阴侯的问题上,刘邦尚且犹犹豫豫,而吕后出手为之,人们就不免对她畏惧几分,吕后能果敢地解除刘邦心中的疙瘩,也让夫君“且喜且哀之”。淮南王黥布反叛时,高祖因病打算派刘盈讨伐,硬是被吕后涕泪交加逼上战场,“黥布不易对付,太子岂非羊入虎口!诸将多是太子叔伯辈,怕难以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刘邦只好带病出征,战中不幸身中流矢,因伤口溃烂而驾崩。

刘邦去世之后,汉家天下固然还姓刘,但掌舵者已是吕后。吕后违背“非刘氏不王”的约定,追封其父为宣王,吕后的兄长、侄儿和外甥等10余人皆被封为王侯。在女人智谋被视为“头发长,见识短”的年代,吕后确为强者。

吕后采用黄老之术,以无为的方式管理国家,委任良臣、颁布良法,但“最毒不过妇人心”,据说封建中国的很多女人狠毒起来,男人乃是望尘莫及的。当复仇的时机终于到来,吕后频出狠手。

因为恨透了戚姬与赵王如意,唯恐“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吕后很快就幽禁了戚姬,砍手足、挖眼、烧耳,而后丢进厕所,称其为“人彘”,让“人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其状惨不忍睹。

据说戚姬曾做一首哀歌,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就是这首歌要了他儿子的命,“贱奴尚敢依靠儿子吗?”赵王如意很快被除掉。

封建社会的很多女强人的儿子似乎都很文弱,与很多缺乏起码的人性之举比较而言,文弱者不逾越做人的底线,当汉惠帝刘盈见到“人彘”时,大惊失色而泪流满面:“实乃非人之举,太后如此残忍,朕还凭什么治理天下!”

刘盈此后大病经年,借酒浇愁而不理朝政,吕后这时候已经不为其子乏能而担忧了,因为没人能夺走她的权力,子无能,母为之,“号令一出太后”。吕后拉拢皇亲国戚,排挤刘姓子孙以图篡国,甚至将外孙女嫁给儿子为后,结成怪异的夫妻,病病歪歪的刘盈不久去世了。

汉惠帝皇后无子嗣,吕雉为其找到一子,使这个孩子继位,此子名刘恭,他的亲生母亲被吕后杀死,刘恭得知真情后,童稚之口无遮拦,很快被吕后幽禁并杀死,另立刘义为帝。

任何人对权力的占有都不会是永久的,病笃的吕后虽不肯放弃权柄,但刘家子孙已容不得她放肆。让她失望的是,其戚吕禄手握重兵却不堪一击,周勃、陈平等发动兵变,她对江山的设计最终落空。历史没有忘记其功绩,独立掌政15年的她辅高祖定谋策,减轻百姓负担,匡正世风,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也算有大作为。

历史上夺得权力的女人大都忘记了自己的性别,她们往往如男人般掌权,于自己无关涉的事情跃跃欲试,对权力有足够的敏感度,有时可能缺乏母性情怀,处事为后世所遗憾。但此种女强人的“柔弱生刚强”之举往往惊人,于能屈能伸之中,活得生动精彩。

有时候,“退一步,进两步”,成事之前,吕后贤惠可人,至少是做出了贤惠可人的样子,成事之后则当机立断,立即做,坚持做,从而颇有所得,令诸多须眉汗颜。

但任何人处事都要对自身有道德的约束,可能不求对方理解,但要考虑自己的心安,吕后的一些举措不仅令自己不安,其子亦不安,“期期以为不智”。民谚曰:“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据说“孩子”应为“鞋子”,两词方言读音相同,情节大抵以鞋子更合乎常理,但世上确实有人舍得用“孩子”去套“狼”,“套狼”固然重要,但舍得孩子就真的值得吗?类似的事情多应深思。

贾南风:留下千古骂名的“祸水”

淫虐贾后乱朝纲

以荒淫为人生追求,是极为荒唐的做法,而荒淫的同时还要弄权干政,而且并不是专心治国,只是为了个人与家族的权力,就更是令人唾骂了。做了这些事的人,又偏偏是一个相貌丑陋、心肠狠毒的女人,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才会产生贾后乱政的闹剧?是贾后个人过于深沉、狠毒,还是助纣为虐、利欲熏心的人太多太多愚蠢?

封建宫廷的权力属于男人,女人的平等在当时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可当女人如同甚至超过男人的时候,事情自然会发生变化,女人专权也并非新闻。只是有件事情令人意外,凡是女人独霸宫廷大都祸国殃民,最后还得男人来收拾。

女人有时忘记了自己是女人,而男人没有忘记他们是男人,这就好比转了个圈儿,脱了马甲又穿上马甲,女人和男人看着对方的时候,大都没发现对方有什么变化,都是自己认为对方可能成为的样子。

白痴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个缺德的聪明人,丈夫的白痴起初让她沮丧,后来则让她感到快慰。因为封建中国的政治能使人神魂颠倒,这不仅能让她因摇尾乞怜者的姿态感到舒服,还可以任意摆布丈夫。

贾南风其貌不扬,“丑而短黑”的她不宜做太子妃,但这个丑女成了太子妃又成为皇后。其父贾充是西晋开国元勋,太子妃曾杀人,晋武帝打算将她废掉,只是碍于其父的功劳而不了了之,能在晋武帝“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时蒙混过关,贾南风靠的是诡计。丈夫登基后,“纯质”而“不能亲政事”,她便如鱼得水。

历史对这位皇后的记载除暴戾之外,还说其“淫乐”。封建中国的女强人一朝得势,大抵要感受凌驾于男人之上的快意,荒淫之事便稀松平常,事情口耳相传,便成为民间传说,但贾后的黄色故事委实不多。

茅盾先生说,“贾后的荒淫别开生面。然而后世性欲文学内竟不见描写贾后的淫艳故事。此层似乎可怪。最简便的说明即因迭遭丧乱而亡佚,但根本的原因,决不在此。我以为根本的原因乃在后世文人不喜欢将短黑有痣的贾南风作为香艳的性欲小说的主人公。‘淫书’里的女主人必为美人,几乎已成中国性欲文学的定例。贾后丑黑,故不能感发许多文人为她特造故事。”原来如此!

如果只是荒淫,也仅反映了封建宫廷的荒淫无耻,而贾后的出名仰仗其暴虐。据说封建中国有两个去处至为丑陋:一曰妓院,另一曰宫廷。后者可能比前者更甚。

贾南风独掌朝政大权,滥杀无辜、诛灭异己,以致人人自危,朝纲为之混乱。比如,皇帝的姥爷杨骏就很倒霉,作为“三杨”之一,杨骏权倾一时,据说此人“不可以任社稷之重”,但他不甚自知,经常亲自过问朝中之事,“百官总己”,因害怕“左右间己,乃以其甥段广、张劭为近侍之职”,“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因为其“暗于古义,动违旧典”,“于是公室怨望”,使得天下愤然,“骏知贾后情性难制”,也有几分畏忌,“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皇太后”。这就有点儿自找麻烦了,经过明争暗斗,贾南风终于借他人之手诛之,“夷三族”,皇太后也因此被贬为庶人,后遭迫害致死。

此外,对晋武帝封的宗室、藩王,贾南风一直有“宿怨”,“不得骋己淫虐”,遂导演“矫诏”事件,以“擅杀”罪名除其后患,此举似可以被看做“八王之乱”的开始。

专权的贾后使大臣被玩弄于其股掌之上,朝廷完全听从其控制,丈夫成为她任意摆布的傀儡,此后她“诈有身”,从无子嗣的她化装成孕妇的样子,长期深居内宫,暗地收养妹夫之子韩慰祖,伺机废掉太子,以听其话的养子代立,其党羽、亲属皆任要职,族兄、从舅、后母都在国事问题上有左右的能力,以致政局日益动荡。

太子“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武帝让司马衷继承帝位,实际上看重的是孙子,他曾经当众人面夸奖孙子,认为颇有其先祖司马懿之风,“此儿当兴我家。”

如果说太子能够兴家,贾后的做法就有些败家了,当然,败的是司马家,从中渔利的是贾家,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贾后毕竟不是武则天一类具有宽广眼界者,她大概没有看到,贾家之能荣耀,全赖分得司马家一杯羹,司马氏政权不稳,贾家随之摇摇欲坠,而且事情做得过头了,“必有余殃”,在这个意义上,贾后及其党羽的倒霉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任何的“暴戾”和“专制”都不可能持久不变,司马宗室诸王“因众怨谋欲废后”,贾后确实是个敢作敢为的女人,手段残忍的她杀死太子“以绝众望”,谁知适得其反,见太子已死,忍无可忍的宗室诸王率兵闯入宫廷。

《晋书》精彩地记录了事情的经过:“使翊军校尉齐王入殿废后。后与母有隙,故伦使之。后惊曰:‘卿何为来!’曰:‘有诏收后。’后曰:‘诏当从我出,何诏也?’后至上,遥呼帝曰:‘陛下有妇,使人废之,亦行自废。’又问曰:‘起事者谁?’曰:‘梁、赵。’后曰:‘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至宫西,见谧尸,再举声而哭遽止。伦乃矫诏遣尚书刘弘等持节赍金屑酒赐后死。后在位十一年。赵粲、贾午、韩寿、董猛等皆伏诛。”

贾后党羽被诛杀者数十人,终于发生“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宗室日衰”。

贾后残暴干政,使大一统的中国陷入了30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惨烈的血流淌到身后。权力为封建中国宫廷的现实图腾,令人不得不尊崇和敬畏,善用“法”、“术”、“势”者之手腕令人折服,民谣曰:“南风起,吹白沙,遥望鲁国何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城东马子莫咙,比至来年缠汝鬃。”其中不乏诅咒之意。

尽管不是红颜,但贾后无疑是封建中国的祸水之一,祸水之为祸水皆系其所为,不因其是男人还是女人,特别是在封建中国,不仅宽容女人是极难之事,其实,宽容任何人都不容易。

鲁迅先生说,“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仅读“《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一个小玩艺儿。但是在新近编纂的‘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很好的。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想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中国逐渐树立现代国民性的时代,先生的这番话实乃醒世之言,值得深思。

武则天:这个女人不寻常

盛唐的无字评说

以女性的身分走出后宫,君临天下,成为大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后改朝换代,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在男权社会中,她的行为是“离经叛道”的,但她的做法也是许多男子望尘莫及的。她的功绩被载入史册,她的过错也被世人铭记,因此,她留给后人一座无字的丰碑,将对自己的评判权留给所有的天下人,也留给历史的后来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