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武将的历史角色
武将是战场上的主角,但往往是官场中的失败者。战场与官场之间遵循的原则不同,而他们却只懂得战场的规则,对官场则懵懵懂懂,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政治问题上屡次栽跟头,甚至丢掉自己的性命。
韩信:有知人之明,无自知之明
成败萧何良狗烹
韩信之勇当不得一个“大”字,他本有机会摆脱尴尬的命运,终因犹疑和孤独而错失机会。这个当年有着极高天分的流浪儿能在战斗中成熟,却不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态度坚定。是忠是反,是顺是逆,犹疑的他应该及早作出决断。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潍水,擒豹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唐代王以上述100字之《咏淮阴侯》精练地勾勒了韩信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
有所作为之前的韩信是个流浪儿,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者”,起点不高的他既不能被推举为官,又不会做买卖,只是寄人篱下,间或垂钓河边,这个很不合群的人曾遭到南昌亭长的戏弄,得到拍絮漂母的可怜和数落,甚至忍受淮阴无赖的侮辱。有远大理想的他“熟视之”,知道不能为此琐事毁了前途,否则一定会让对方立即知道他是“不可以被轻辱的”。
霸王欣赏高贵的勇士,项羽瞧不起韩信的出身,韩信在反秦战争中追随项羽,项羽只让他当郎中,显然没有重用,如嚼鸡肋的韩信因而投奔刘邦。刘邦是流氓出身,按说不比韩信强,但是当萧何推荐韩信时,刘邦不以为然,“如呼小儿耳”。萧何觉得不妥,他知道身份卑微而内心高贵的韩信是能做事情的,于是陈说利害,甚至还断言项羽和刘邦成败之关键在于对韩信的争取。刘邦便授其大将军印,给他数十万兵。
在楚汉战争的很多关键时刻,韩信都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韩信迅速率兵阻挡项羽的攻势,而当刘项相持于荥阳时,他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攻势,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随即进攻代、赵,以两千轻骑伺机偷袭赵营,又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后北上降伏燕国,均大获全胜。刘邦这时才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韩信被拜为相国,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韩信方才找到成就感。
成就感固然来自本身的荣耀,同时也依靠周遭的认同,韩信在刘邦的阵营里并不合群,他不适应“丘八”的习气,将士们大粗糙的生活方式与他的高贵格格不入。刘邦同样不喜欢韩信的高贵,他本来就对王孙公子有成见,遇到韩信这种起点不高却有贵族气的人更加侧目。
韩信的狂傲让刘邦很不舒服,他自称将兵多多益善,称刘邦不擅将兵善于将臣。他大概具有双重人格,贵族瞧不起他,他亦不可能做出荒唐之举以自轻。如果仅仅是人生的孤独,那还只是审美的感受,糟糕的是他把这种状态延及政治之中。当韩信伸手要官时,就已经为未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打败项羽之后不久,韩信就被剥夺了兵权,被打发到江苏去做楚王了。理由顺理成章,因为韩信是楚人,楚人回楚,感觉一定很不错,这也就是韩信感觉还很良好的重要原因。
衣锦还乡的人感觉都很好,韩信找到当初施舍过他的漂母,用千金兑现了“吾必有以重报母”的承诺,找到曾戏弄过他的南昌亭长,宽容地教育了这位年老之人,甚至找到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无赖,往事如烟,他没有手起刀落,而是拿“弼马温”一类的官职令对方感激涕零,这样才能表露自己的境界,当年并不是因为害怕,只是不愿意跟无赖一般见识而已。楚王杀个无赖是没有什么趣味的。
凭他手中紧握的筹码,韩信有可能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可他在关键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他一直辅佐刘邦,也会拥有一种卓然的命运,谁知在刘邦称帝之后,他有了谋反的念头,如果真的谋反倒也是条硬汉,可他仍然拿不定主意,终于有人举报他谋反,刘邦问诸将怎么办,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那个狂妄的小子活埋。
刘邦还有顾虑,因为身边的将士比不上韩信手头的,发兵讨伐不如秘密逮捕。当刘邦“伪游云梦”“天子巡狩”路过楚境时,韩信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这种感觉上的极度不舒服又让他陷入犹疑的境地。有人给他出馊主意,劝他提着投奔来的钟离昧将军的头见刘邦,韩信觉得有理。这件事干得很不厚道,出卖信任自己的朋友,有何高贵可言?只顾自保的他回到了发展的起点。
卖友之举没有取悦圣上,刘邦也看不起出卖朋友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楚王成了阶下囚。韩信成为“刀俎之肉”,刘邦并不着急杀他,经常让这位罪臣过来聊天,这种恩威并重的姿态蕴涵的内容很明确:你的性命在我的手上,那你就得老实;你的生路也不是没有,那你就得听话。可是韩信不以为然,常常称病不朝,还觉得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列是一种羞耻。这时他太没有自知之明了,让怨恨和不满表露出“不臣”的意味,到底有什么意义?
韩信不得不反,当时陈在边地举兵,韩信派人告知自己在京城作内应,谁知竟被部属举报了。吕后感到问题严重,派萧何通知韩信朝廷边地大捷,陈已被诛灭,列位臣工入宫庆贺,韩信想不到当年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会设计陷害他,终于遭到逮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正如柏杨先生所说:“悲剧就发生在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如果有的话就好了。”吕后不愿意给韩信机会,几乎没有片刻的犹豫,就将这位有功之将处死在长乐宫了。
明代于谦诗曰:“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蒯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韩信之死让刘邦“且喜且怜之”,此前他没有得到吕后禀报,即使得到禀报又能怎么样?回顾韩信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彻底”的人。做英雄不彻底,所以一次次被刘邦侮辱;做忠臣不彻底,所以被吕后与萧何联合谋杀;做叛将不彻底,所以空顶了“谋反”的罪名而束手就擒;做朋友也不彻底,因此先出卖了钟离昧,后被恩人萧何出卖。如果他能够横下一条心,在英雄忠臣、叛将朋友这些角色中选定一个,凭他的智慧和韬略,恐怕刘邦不是他的对手,至少他也能与西汉王朝分庭抗礼。设若当真如此,他的结局可能就不会这样尴尬了。清代诗人张应宸曰:“垓下谁收逐鹿功,将军旗鼓失重瞳。但看徙楚酬漂母,岂忍乘危听蒯通。百战河山秋草外,千年祠庙夕阳中。可怜国士成弓狗,底用登台唱大风。”
人在社会中存在,要在理念之外找到理念延展的环境和其存在的合法价值,做笼中鸟还蠢蠢欲动,淮阴侯确实不算明智,直至“兔死狗烹”。在专制社会中,缺少智慧地膨胀独立人格不是好事,看轻别人的同时应该看清楚自己,军事从来都不独立于政治之外。
韩信不乏优点,忍让、尊敬师长、知恩图报、有容人之量,懂得爆发之前必要的酝酿……但欲成大事者,99%的优势都是成功的基础,1%的失误则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行百里者半九十”,能够在此境遇中脱颖而出,乃至成为不倒翁者何其难?封建中国的成功者之人生甘苦与其才干、耐力可见一斑。
李广:很难封个官职的“飞将军”
龙城飞将何不在
李广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令人叹服,正直之举比暂时的得势更长远,多少万户侯已被淡忘,已被遗弃,已成粪土,而如李广这样的“难封”者往往能够名垂青史,化做后人的某种遗憾,以资决策用人的借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这首诗比较写真,他看到汉初边境战争的特质,指出由自然和人文环境决定的战争异常艰苦和残酷。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朝野危难时犹忆李将军,他的叹息已穿过写真的笔触而抵达“胡马度阴山”的事实。问题是龙城飞将为何不在,王昌龄没有作出分析说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难封”不可能没有原因。
李广的先祖是秦国名将李信,因率军逐燕太子丹至辽东而闻名,家风几代传,李广和弟弟李蔡皆为侍郎、冲锋陷阵。
李广是神箭手,常伴皇帝左右,汉文帝曾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景帝即位后,李广曾以骁骑都尉之职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
李广并非只有莽夫之勇,匈奴进攻上郡时,景帝派亲随至李广军中,亲随率几十骑卫士遭遇三名匈奴骑士,几十骑卫士全被射杀,亲随中箭逃回。李广率百名骑兵追击,射杀两人而生擒一人。当匈奴数千骑兵赶来,以为他们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高地。
兵士上马欲逃,李广大声呵斥:“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事实确实如此,匈奴认为汉军有埋伏,遂引兵而去。
如此智勇双全,靠实力打硬仗,李广未得封赏,因其曾在七国之乱时接受梁王私授的将军印,为景帝所不乐。武帝即位后,很多大臣都认为李广应该得到重用,李广遂当上未央卫尉,但他的发展仍不顺利,此后率军出征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军包围。李广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其威名,令务必生擒之。
在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而逃回到汉营。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可在汉武帝看来,李广无非是败将,遂将其贬为庶人。从此,李广隐居山野,感到虎落平阳的凄凉。后来敌人来犯太猛,武帝只好起用李广,其出场之势竟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
很多故事都说他武艺超群。比如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似虎的大石,一箭射去,近看时方知射中大石,那箭已经深深射入石中。将军神箭之下无有幸存,一箭穿石流传至今。
李广为人正直,得到赏赐与士兵共用,家里从来都没有余财。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他们经常遭遇疾风暴雨般的仓促,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常态,只要有士兵吃喝不足,李广不食一口。
配合张骞出征匈奴时,李广被匈奴左贤王骑兵包围,汉军的箭矢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引弓不发,以其大黄弓连射匈奴裨将多人,再次震慑敌人,当固定的判断笼罩人们的思维时,即使处于困境,也让人感到即将爆发进攻的可能。
李广的神勇常使敌人不敢妄动,直到汉军主力赶到,得以解出重围。这样的将军不可谓不卓越,但回朝的李广从未得到封赏,官职未超九卿,周围的亲友皆为侯爵,其弟李蔡名不出众、才不及人,却早早地被封为轻车将军、乐安侯,甚至一度为丞相。
李广郁郁不乐,曾与能算命者王朔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其境遇果为命乎?
李广命运不济,李广何尝自认为如此,周围不乏文臣武将觉其不吉。在60多岁的时候,李广请求出征,担任前将军职,位居卫青部下,李广这时候大概有些老将派头,至少认为卫青应该尊重他的意见,“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得宠的卫青不以为然,他认为李广命运不好,与敌正面对阵可能不吉,何况其好友公孙敖此时在军中戴罪立功,卫青赐其良机,以其易李广!李广因而不听卫青之令,欲从东路出发以与右将军会合,谁知途中迷路,卫青为此责之,李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回营后,他望着多年来同生共死的部将,动情地慨叹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他受不了这样的羞辱,可以终生不被封侯,遭到种种误解,可在高贵的人格面前,他不会选择卑微,受人拥戴而使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拔剑自刎,含冤地悲惨死去。
高适《燕歌行》描述了汉代武将的甘苦:“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维《老将行》诗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只是不败,较之李广的勇武,徒劳而返罢了。
李广历经汉代三帝而忠贞不渝,其高贵而充满责任感的行为穿越历史,其精神力量及忠贞的处世方式已内化在中华民族的正直血液中而久不褪色。
李广之子命亦不济,长子、次子皆先于李广而逝,幺子李敢因父仇欲击卫青,终未成功,后为霍去病射杀,武帝断为“鹿触杀之”,长孙李陵亦命运多舛。有为之将不受隆恩,得势者或能预知圣意,或以其姐妹得宠于君王,即使稍有挫折,亦得逢龙颜大悦。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得势者即使有佳绩,也往往被猜忌,因为龙颜不悦,再多的功绩又能如何?哪怕不顾年老亲赴前线,亦为主将所不容,落得引颈自刎的结局,封建王朝的历史大多如此。
关羽:义薄云天是自救还是自杀
义薄云天美髯公
良玉或有瑕疵,但以军事规模不足称道的刘备政权抗衡曹操政权,对峙孙权政权,没有忘我的大无畏精神行吗?当物质力量不够丰实的时候,精神力量是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砝码。
数千年来配享儒释道三教香火者,大概唯关羽一人耳,从中可见中国民间文化对大“义”之士的高度重视。儒学是否为教近来引发争议,无论答案如何,尊崇儒学者大多重“义”,因而看重关羽义薄云天之举,赞誉者多矣;在“伽蓝殿”与“关帝庙”,关羽稳坐其中,今人亦因其为“武财神”而乞求“仓廪实”,红面的美髯公成为帮助人们消灾除难、丰衣足食的神。镇恶人,护良人,保佑人们实现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