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液体治疗和输血(2)
(八)并发症
组织水肿是围麻醉手术期容量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快速大量地补充晶体液会很容易导致组织水肿。一些证据显示,显著的组织水肿会降低组织氧供,削弱组织的修复能力,延缓手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麻醉药物可导致水分在组织间隙的积聚,而创伤、感染、烧伤、体外循环等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大分子蛋白可漏出到血管外,从而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水肿导致血液到组织细胞的距离增加,氧弥散的距离增加,导致氧利用障碍。肺组织的水肿则稀释肺表面活性物质,增加氧弥散的距离,导致通气和弥散障碍。
对于术前有心功能障碍的患者、老年患者或儿童患者,不恰当的容量治疗还可能导致心衰。不恰当的容量治疗还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凝血障碍、过度血液稀释等。例如,在输血治疗前,如果需要补充大量(≥3~4l)的液体,很多临床医生将晶体液和胶体液同时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液体是用生理盐水制备的,应防治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三、血液保护新概念
血液是人体宝贵的红色资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保护它。所谓血液保护,简言之就是减少血液的丢失、合理的使用血液、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预防输血并发症及输血性传播疾病。血液保护的目的是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输好血或人造血。血液不是补品或营养品。血液及其制品也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它不仅和其他药物一样具有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有它的适应证和剂量。据报道有23的血是经麻醉医师之首输给病人的,因此我们应该严格选择输血的适应证,防止血液的滥用,站在血液保护第一线。
我们通常所说的输血,极大程度上是指异体输血,而输血可分为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异体输血包括输全血和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又可分为输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浆、冷沉淀、血浆蛋白等。自体输血在我国应用较少,但它确实是一种有效、节省、并发症少的输血方法。一般分为自体贮血,血液回收,血液稀释。
(一)血型
经研究发现,人类红细胞膜上含有至少300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目前已认识到底血型抗原系统至少有20种。每种血型系统受其自身对应点基因位点控制表达。只有abo和rh两种血型系统与临床输血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通常可因自身血型系统某个等位基因的缺乏而产生抗体(同种异体抗体)。大多数严重的输血反应都和此类抗体有关。抗体可自然产生,或因再次输血或者是妊娠引起的过敏反应而产生。
1.abo血型系统
简而言之,这种系统的染色体位点表达了两种等位基因:a和b。每种基因代表一种可以修饰细胞表面糖蛋白的酶类,而且产生了不同的抗原(实际上,a和b抗原可以衍生出多种抗原)。abo系统的结构基础是h抗原,但是h抗原是有另外的感染位点控制表达的。缺失h抗原的基因型将无法表达a、b基因,这种罕见的基因类型的个体就含有a抗体、b抗体和h抗体。
2.rh血型系统
编码rh血型系统的两个等位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已发现的rh相关抗原有46种之多,但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主要有5种(d,c,c,e,e)。这五种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之间的反应可以解释rh系统相关的临床事件。最普遍、最具有免疫原性的d抗原的有无是最关键的。缺少d抗原这个等位基因的个体称为rh阴性。这种个体只有通过输入rh阳性的血液或妊娠(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等方式才能产生d抗体。
3.其他血型系统
包括kell、kidd、duffy、s等特殊类型抗原系统,偶见这些系统相对应的同种异体抗体引起的严重的溶血反应。
(二)相容性实验
相容性实验可以预防和避免因输入红细胞而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该实验即分别测定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和进行配型实验,以检查与否相反的抗体存在。
1.aborh血型的测定
通常用已知的抗a和抗b的血清去和患者的红细胞进行反应来确定abo血型。通过用抗d抗体来检验患者的红细胞,则可以确定rh血型。若为rh阴性,可以通过将患者的血清和rh阳性的红细胞来确定有无抗d抗体。
2.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对输血过程的模拟:献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混合在一起。其功能有三方面:
1可于5min内确定abo和rh血型;
2可以检测其他血型系统的抗体;
3可以检测低效价的抗体或者是不易凝集的抗体。
后2项检测至少需要45min。
3.抗体筛选实验
也称间接coombs实验,需45min,其目的在于在血清中检测“非abo血型溶血反应”有密切联系的抗体的存在。所有献血者的血液都要常规地进行筛选实验,且该实验有可能会替代交叉配血而被广泛接受。
4.大外科手术备血程序
很多医院通常会为其常规的手术类型制备一个列表,包含术前可以被交叉配血的最大量的血液单位。理想的状况是,交叉配血和输血的比例≤2.5∶1。一旦需要输血,就要进行交叉配血。对于贫血和凝血异常的患者而言,输血前尤其要配型合格。
5.紧急输血
如果患者出血非常严重,输血就是第一位的,而不必考虑交叉配血,筛选实验,甚至是血型的测定。如果这个患者的血型通过一个建议的交叉配血实验,不到5min时间,可以确定abo血型相容性。如果受血者的血型并不确定而必须紧急输血时,那么rh阴性(万能献血者)的血液可能是首选。
(三)术中输血
1.输血治疗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的稳定。
(2)改善贫血以增加携氧能力。
(3)提高血浆蛋白以增加胶体渗透压。
(4)增加免疫力和凝血能力。
2.输血治疗的适应证
(1)术中失血(15mlkg以上)致血容量低下者,应输用全血补充。
(2)纠正贫血或(和)低蛋白血症,应于术前即开始纠正效果更佳。单纯贫血者应输红细胞混悬液,合并低蛋白血症者宜用全血。单纯低蛋白血症者宜输血浆或白蛋白。
(3)凝血异常者除输新鲜血外,更重要的是输有关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第8因子等。
3.异体输血治疗
(1)全血
全血输血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全血最大的优点是含有携氧能力的红细胞和维持膨胀压的白蛋白。
全血的缺点有:1对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输全血容易引起循环超载,造成急性肺水肿和心功衰竭。2白细胞和血小板含量少,浓度低,治疗意义不大。3凝血因子含量少。4白细胞和血小板使病人产生抗体,以后在输血时发生输血反应或hla不合。5血浆蛋白刺激产生抗体,以后输血发生过敏反应。6疾病传播。
(2)成分输血
在过去10余年中,发达国家几乎避免了全血的使用。而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纯度、高浓度、低容量的制剂,根据临床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
1)浓缩红细胞:输血前,每个环节都有认真检查,以避免输血安全信息错误。在术中,输血之前应将血液加温到37c,尤其是输血量大于2~3u的患者,必须保证在血液输注速率大于50mlmin时,仍然可使血液温度保持在30c以上。
2)新鲜冰冻血浆(ffp):最初的治疗方案是10~15mlkg,其目标是达到凝血因子浓度的30%。理论上,应该给患者使用abo血型相容的血浆,但并不强制推行。
3)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计数≤(10~20)x109l的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是必要的,以防自发性出血。要做手术或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应该在手术前预防性地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100x109l。自然分娩或微创手术的患者需要正常的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计数≥500x109l。对于血小板功能障碍和术中失血增加的患者,也应该输注血小板。输注1u血小板可以使血小板计数提高(10~20)x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