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临床麻醉工作流程(3) -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 李敬平邓贵锋等主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8章临床麻醉工作流程(3)

(8)降温的低温维持期,将小水毯放置于手术消毒区域外(如双下肢),接变温箱(此时可换1l变温箱)。降温的温度控制应当适当,严防低温所致心律失常。

(9)降温应及时尽早开始,水温与体温温差不能超过10c。

(10)手术结束体温应恢复到35.5c以上才能出手术室。回icu后应继续以变温箱维持保温。

麻醉后管理

一、麻醉后转送

麻醉结束后,麻醉医师根据术毕恢复评估情况,并按照下述评定标准决定病员转送至麻醉后恢复室、普通病房或icu。

(一)麻醉后转送pacu的标准

原则上pacu是所有麻醉病人术后转出手术室的第一站,接下来才决定病人的去向,即直接送返普通病房或转送至icu。但这在临床实践中,通常参考生命体征稳定程度和总体状况两方面加以评定,决定是否转送pacu。

1.根据生命体征稳定程度

1级:生命体征稳定,无需经常观察病情或麻醉恢复情况,也不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病人。

2级:术后生命体征稳定,但为防止意外而须予以某些必要监测(如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和治疗(如吸氧)的病人。

3级:生命体征虽稳定,但仍需进行有创监测(如中心静脉压、桡动脉测压等),且麻醉处于较深状态需加强护理的病人。

4级:生命体征明显紊乱(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和或受麻醉药残余作用影响较明显,必须严密监测和治疗的病人。

1—2级病人方可送回普通病房。

2.术后恢复生理状况评定

(1)醒觉和警觉状态,能辨认时间、人物和地点。

(2)血压、脉搏平衡,或血压虽比麻醉前低,但不超过20mmhg(收缩压&;90mmhg)。

(3)能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频率和幅度正常。

(4)能自动或按指令活动四肢或抬头。

(5)末梢循环良好,皮肤红润、温暖等。同时达到上述标准的,可直接送返回病房。

(二)麻醉后转送icu的标准

手术复杂且时间冗长或病情较重且麻醉管理困难的病人。

(1)心内直视手术后的病人。

(2)手术麻醉中或术后有严重并发症者。

(3)术后病人全身情况不稳定,需严密观察的病人。

(4)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需要监测重要器官功能者。

(5)休克或心衰病人需行心血管功能支持疗法者。

(6)急性呼吸功能衰竭、麻醉前呼吸功能差术后需予以机械通气呼吸支持者。

(7)败血症中毒、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重失衡的病人。

(8)器官移植手术麻醉后的病人。

(9)手术麻醉期间曾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的病人。

(10)其他需要转送至icu的情形。

二、术后患者转送及交接

病人转送前,麻醉医师应提前通知接收病人的麻醉后恢复室、普通病房或icu需要准备的仪器、设备如氧气、吸引器、血压表和其他监测仪器等。护送必须是麻醉科医师直视下进行,外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同时参加。

(1)手术结束后,再一次记录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以确保循环平稳。

(2)检查简易呼吸器是否完好。

(3)保护好气管插管及动、静脉通路,以防止脱出。

(4)持续动脉压监测,将动脉测压“0”点固定在平病人左房水平的肩部。在连有连续动脉压示波下搬动病人,必要时连同心电图监测一起搬床,搬床后循环平稳再撤除连续动脉压示波和开始压力表测压。无连续动脉测压者搬床后,必须再测至少一次无创血压。

(5)用血管活性药的患者,应选用充电良好的微量泵。最好能停用扩血管药。

(6)搬床后观察动脉压,如血压降低,不能运送病人,应加快输血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使循环平稳后方可转送病人。

(7)断开麻醉机,接简易呼吸器时必须立即检查胸部是否正常起伏。

(8)运转患者途中由外科医师和工人在推车前方拉车,开门等,麻醉科医师在推车后方(病人头部处)保证充分通气,必要时简易呼吸器应连接氧气袋或氧气钢瓶。

(9)运送患者途中经常观察动脉血压,病人颜色、脉搏。

(10)为减少运送时间,应提前传唤电梯等候。

(11)必要时应由巡回护士从恢复室推复苏床到手术室接病人,以减少搬动病人。

(12)到达icu在搬床前、后仔细观察血压变化并做相应处理。搬床后首先连接呼吸机,并观察患者胸廓活动及呼吸机工作状态。

(13)搬运后无特殊情况时严禁干扰icu护士工作,最好在一旁仔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循环。不容许将病人转到icu床上后急急忙忙交班,测血压后回手术室。

(14)要求icu护士首先连接经皮脉搏氧饱和度和连接压力传感器并观察血压及读数,再连接心电图导线,观察心律及心率。

(15)根据循环情况与恢复室医师商讨适当调整血管活性药及血管扩张剂泵入量。

(16)病人送至麻醉后恢复室、普通病房或icu后应作好交接班工作,并由交接双方对病人情况进行书面和口头交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