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为适应母体外的生活而茁壮成长——第三阶段细节指导(9)
到了妊娠第8个月,胎儿的主要器官都已经发育完毕,身长可达45厘米,皮下脂肪增多,体态日渐丰满,已临近妊娠的晚期,孕妇的身子也显得有些笨重。此时的胎儿对各种外界刺激的信息已有了比较灵敏的反应,对体育的接受能力进一步增强,要抓住有利时机,强化对胎儿的教育。
这时还需要注意不断地活动肢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做适合妊娠晚期练习的体操,为胎儿的顺利降生做些准备工作。
孕期特别提示
巨大胎儿的发生率
人们向准妈妈祝贺的时候,常常会说:“祝您生个白白胖胖的宝宝!”孩子养得白白胖胖,是妈妈们的心愿,也是她们的骄傲,于是,有些爱子心切的准妈妈便不遗余力地让肚子里的宝宝长胖、再长胖!其实,这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胎儿越大并不意味着就越健康。相反,胎儿过大出生时有可能遇到一些比正常儿更多的潜在麻烦,如易患肥胖症、糖尿病、性功能障碍、智力发育落后等。而且,胎儿太大,容易造成难产,不仅使妈妈饱受痛苦,还容易使胎儿因产程太长而发生窒息。胎儿窒息,在生下来后,即使经抢救脱险,也可能因缺氧或颅内出血造成将来智力发育迟缓。对巨大儿,医生无奈只好使用产钳或做剖宫产手术,但钳产和剖宫产对胎儿和母亲可能产生的损伤比自然分娩要大。
那么,多重的宝宝是最合适的呢?按照国际通用的定义,新生儿可分为早产儿、低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和巨大儿4种情况。体重在2500克以下者为低体重儿,4000克以上者为巨大儿。无论是男是女,新生儿的体重在3000~3500克之间比较理想。
近年来巨大儿出生的比率呈上升趋势,这和孕妇营养补充过剩、脂肪摄入过多、身体锻炼偏少有关。当然,形成巨大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已知与民族、人种、地区、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等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据临床报告,孕妇身高超过1.7米以上者,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孕周时间过长者,胎儿生长的时间充足,发生巨大儿的机会增多。从产妇的年龄来看,孕妇28岁以上者发生巨大儿的比例显著上升。已发生巨大儿的产妇中,经产妇发生率偏高。孕妇患有糖尿病也是形成巨大胎儿很常见的原因。随着母体血糖的升高,胎儿的血糖也会持续增高,并刺激胎儿胰腺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这就势必造成脂肪、蛋白质和糖原在胎儿体内蓄积过多,从而导致胎儿长得大而肥胖。
为预防和减少巨大胎儿的发生,准妈妈应根据胎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和母体的健康状况科学地摄入营养。在妊娠头3个月,胚胎尚小,这一阶段膳食中应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易消化食物,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进食适量糖类。在妊娠中期,胎儿生长迅速,各器官系统处于分化奠定阶段,孕妇的热量消耗和所需要的蛋白质要比正常人增加10%~20%,因此食物要以乳品、肉类、蛋类、豆类、蔬菜、水果为主,但脂肪不宜过多。在妊娠晚期,胎儿骨骼发育、皮下脂肪积贮,胎儿的体重一半是在这个阶段增加的。根据这一特点,孕妇除了摄入适当足量的糖类、蛋白质类食品外,还可适当增加脂肪性食物。还特别需要补充一些钙、铁、磷等无机盐,如动物肝脏、骨头汤、海鲜等均为很好的来源。一般来讲,食欲好的准妈妈,容易营养过剩。如果准妈妈吃得多而活动又过少的话,往往使营养吸收与消耗失去平衡,增加了妊娠期肥胖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因此,准妈妈适当控制食量并每天应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对易发生巨大儿的孕妇,要做到定期检查,特别是检测葡萄糖耐量,以排除妊娠性糖尿病。对于超过预产期时间过长,又无可能顺产者,应及早采取剖宫产等方案,以保障母婴健康。
第33周:品尝羊水味道的小“美食家”
胎宝宝的发育状况
现在,宝宝的顶臀长为30厘米,全身长度为43厘米,体重为2千克。
由于大脑的迅速发育,宝宝的头围在本周增加了大约9.5毫米,已接近了身体的正常比例。骨骼已经发育完全,钙、铁、磷等物质仍在骨骼内积淀,但骨质硬度还较软。
调节体温的系统开始运行。虽然宝宝的肺部能够有节奏地做呼吸样动作,但是肺仍没有成熟。他现在皮肤由红色变成了粉红色,脂肪继续堆积。宝宝对周围的环境开始逐渐熟悉,比如母体外面的各种噪声,或者子宫内部的羊水世界。
准妈妈的生理变化
本周子宫底在肚脐上约13厘米处,宫高约33厘米。准妈妈的体重较妊娠前增加9.3~11.5千克。子宫、腹部增大,准妈妈的行动变得笨重迟缓,行卧起坐尤应多当心。越靠近后期,准妈妈出现下肢水肿的现象会越重,用手指按压脚踝稍上的位置,凹陷下去的地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平复过来,这是正常的,如果水肿发展至大腿以上,则是病理现象了。阴道分泌较多,仰卧时尤其容易出现腰背痛。
胎教方案
规范行为与习惯的胎教
孕妇的行为和习惯也同样会影响胎儿。据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新生儿的睡眠习惯是在妊娠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决定的。习惯早起早睡的母亲生下的孩子也会和母亲一样有早起的习惯;晚睡晚起的母亲生下孩子也会有晚睡的习惯。常熬夜,生活无规律的母亲,生下的孩子也会睡眠无规律,爱吵闹。
几年前美国一个名叫罗伯特克洛宁格的精神病医生,经过大量调查提出一份报告,说明如果父母在犯罪期间怀下的孩子,即使从小给别人喂养,成长以后比没有犯罪行为的父母生下的孩子,犯罪的可能性大4倍。因此,孕妇应该清心养性,守礼仪,品行端正,给胎儿以
对胎儿进行行为习惯的胎教主要是母亲身体力行,处处为胎儿做个好榜样。此外,可以通过与胎儿讲故事的方法进行。
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丈夫或妻子讲,也可以通过放幼儿录音带来讲。选一些富有教育内容的,如龟兔赛跑、骄傲的小公鸡、小猫钓鱼、狼来了等,还可以自编自讲,要简单扼要。一个故事可以多次讲,讲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一个。这样可以加深胎儿的记忆。
讲故事时,最好选在胎儿醒来时,可先用手轻轻拍拍胎儿,给胎儿提个醒,并说:“宝宝,妈妈现在给你讲故事了,你要好好听啊!”然后便用轻柔而缓慢的语调讲述。时间不宜太长,每次以3~5分钟为佳。
孕期特别提示
胎盘剥离
胎盘剥离是指胎盘从子宫壁上脱落下来。正常情况下,除非在分娩后,否则胎盘不会从子宫壁上脱落下来。如果在产前发生胎盘剥离,对胎儿十分不利,甚至会导致胎儿死亡。
每80个孕妇中有1例会发生胎盘剥离。我们没有更为精确的统计数字,发生胎盘剥离的时间不同,对胎儿危害也就不同。如果在分娩时发生胎盘剥离,婴儿能够安全娩出。若在妊娠期间发生胎盘剥离,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失血过多或有死胎。
造成胎盘剥离的原因尚不清楚。一些因素也许会增加胎盘剥离的发生率,它包括:
1孕妇受到损伤,如遇车祸。
2脐带太短。
3子宫大小发生突然改变(分娩或羊膜破裂)。
4高血压。
5缺乏营养。
6子宫异常,胎盘不能正常附着。
胎盘可以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下来。如果从子宫壁上全部脱离,情况就比较危险。胎儿主要依赖于胎盘供血,发生胎盘剥离后,胎儿就不能再从附着的胎盘上获得供血。研究表明,叶酸缺乏会导致胎盘剥离。
过去有胎盘剥离史的孕妇很可能再发,复发率可高达10%左右,这就使胎盘剥离后再次妊娠成为高危妊娠。
发生胎盘剥离时,胎盘可以全部从子宫脱离下来,也可部分仍附着于子宫壁上。在胎盘和子宫壁间常常发生流血,从阴道流出,并伴有腹痛。也可能不出现流血现象,血液淤积子宫壁和胎盘问。其他的一些症状有缺乏胎动、胎儿死亡、子宫或腹部触痛、子宫痉挛等表现。
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胎盘剥离,但有时也不能确诊,胎盘如果附着在子宫后壁超声检查就不容易发现胎盘剥离,也就无法确诊。
若孕妇患有较严重的疾病,如休克,也能导致胎盘剥离的发生。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引起休克。另外还可能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又叫dic,这会出现较大的血凝块。血管内凝血因子被消耗光,导致血凝障碍。
胎盘剥离时症状、体征各不相同,75%病例有阴道出血,60%病例有子宫压痛,60%的病例所生胎儿有心脏病,另外34%病例有子宫痉挛,20%病例发生早产,而死胎的发生率为15%左右。
胎盘剥离能治疗吗
根据诊断及孕妇和胎儿的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失血过多,就应将胎儿娩出,挽救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如果失血较慢,就采取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案,这取决于胎儿是否存活,是否会马上发生危险。
可以用超声检测来诊断胎盘剥离,若超声检查没有发现血凝块,也不能完全排除胎盘剥离的可能。
如果有必要将胎儿迅速娩出,就需要做剖宫产。孕妇失血过多的话就需要输血治疗。若胎儿已经死亡,最好将胎儿从阴道正常娩出以免剖宫产引发失血。总之治疗因人而异。
胎盘剥离是妊娠4~9个月出现最严重的疾病。一有症状,尽快与医生联系。
你怎样知道羊膜是否已破裂
羊膜破裂,如果不进一步发展,羊水并不会流出很多。羊膜破裂,一开始往往有大量羊水流出,尔后还会有少量羊水流出。当你站立时,常有羊水顺着大腿流下来,这就提示你羊水已经破裂。
羊水通常很清澈,偶尔是血样的或呈绿色或黄色。
阴道分泌物增加或当胎儿压迫孕妇膀胱时会有少量尿液排出也是很常见的。不过医生有办法了解羊水是否已破裂,可以做两种检查:
1硝嗪试验,将羊水滴加在一小块纸上,纸的颜色会发生改变。这个试验是以检测羊水的酸碱度即ph值为原理。然而,即使无羊水流出,血也能改变硝嗪纸的颜色。
2做冻片,用棉签在阴道口取样,涂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羊水干燥后呈现出蕨类植物或松树枝状,要比观察硝嗪纸颜色变化更有助于诊断是否发生羊膜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