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幕后大靠山
圣儒堂与弘文馆打得热火朝天。
圣儒堂的优势在于寒门多,无脑粉也多,再加上顶着帝师门的虚号,还是很能忽悠一些中下阶层的。
而弘文馆则是海纳百川的态度,馆内设辩学堂,将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乃至儒家,九流学派的人都召集起来,各抒己见,每日于场上辩论。
所谓仁人君子,各思所学以救世。
经过小半月的激烈辩论,弘文馆的影响力已经达到顶峰,圣儒堂那边基本歇菜。
就形式来讲,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最受大众推崇的四家。
另外如兵书数术技略,也就是医经、经方等专业人才,也在弘文馆找到展示自我的一席之地。
甚至连翰林院的学子,也悄悄乔装打扮,混进来观看辩学。
天桥下说书的,最近说得最多,无非是几个炙手可热的辩手们唇枪舌战如何激烈,观点如何惊世骇俗。
圣儒堂就要凉凉。
郭太后甚是关注此事,这日趁着皇上来请安,留他在圣母宫用膳。
自然而然提到弘文馆。
皇上的意思,选拔能才,倒也不失为一个有用的法子。
郭太后靠在柔软的春日牡丹大靠枕上,慢悠悠地数着手中的七宝琉璃串,窗外的日头明明暗暗照入屋中,良久方道:“皇上的意思是放任他们去闹?”
“治学经辩,这是好事,朕又怎么干涉呢?”
“皇上宅心仁厚,自然是往好的方面想。可知道的人,感念皇上的宽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天下姓江或者姓郑。”
“母后言重了,不过是个民间学馆……再说,用不用,怎么用,都是朕说了算。”
郭太后默了一下,抬头笑道:“皇上要选拔能才,有的是渠道,又何必假手于人呢?”
皇上闻言目光微动,旋即微微一笑:“母后提醒的是。”
郭太后知他心内已有主意,便不再多言,只道:“盈儿那丫头有些日子没进宫了。”
“母后若想她,朕这就派人召她来。”
“别。”郭太后有些疲惫地摇摇手,“我这病还没好全,经不起闹腾。再说这丫头最近怕是忙着弘文馆的事……难怪好些日子没给哀家送丹药。”
“等朕见了端卿,再与他说道说道。”皇上不经意地勾了下嘴角。
郑丹盈这些天在弘文馆可没白忙活。
不过短短半月多光景,弘文馆内群英汇聚,三教九流中佼佼者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聚拢过来。
而她则主要负责医经和经方,以及数术这方面人才的考核。
而这数术,又包涵: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形法等等。
过去,这些人多半是供职在富贵之家,做个清客相公,给有此方面爱好的贵人传授些东西,或是运用一二。
听说弘文馆招聘教习和学徒,好多人都跑来一试。
郑丹盈在道观三年,精力基本用在这些上,应付他们一半一半吧。惊喜之处,还真给招了几名这方面的奇人异士。
这些人为了投诚,甚至将珍藏半生的典籍贡献出来,希望能在弘文馆有一席之地。
郑丹盈就更开心了。
天天和这堆人扎在一处,可以说是乐不思蜀。
而对面女德馆,则天天拿她和江采苹当反面教材,各种批判,甚至写了许多文采不错的缴文到处张贴。
江采苹对此十分厌烦,回家求助老爹。
江少傅今年四十开外,下巴留着形态讲究的胡子,微微有些发福。耐心听完女儿的抱怨后,对这个女德馆也是更加讨厌了。
说真的,站在男人立场,肯定巴不得女人越卑下对自己越有利。但他可是有女儿的人,还是个不输郎君的有志气才女,这是他平生最得意之作。
怎能因为一句死人的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将她羁押在后院狭窄的空间。
那简直和剪断孔雀的尾羽,拧断天鹅的翅膀一样令人恶心!
可是啊……
江太傅叹了口气,示意女儿坐下,给她讲了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呢,是我朝开国皇后。这事儿,很多人估计都不知道,但是江家一定很清楚。
开国皇后母仪天下后,仍旧帮着皇上执掌朝政,劝谏其任用贤臣。此事传到保守的太后耳朵里,就成了牝鸡司晨,不守妇道的大不敬行为,婆媳关系一度紧张。
再加上有人从中作梗,不管皇后怎么化解,太后始终固执己见,让皇上也很为难。
毕竟国家新建和为贵,百废待兴,若没有皇后帮忙,他累死也未必事事周全啊!
这时,太后娘家一些目的不纯的人,就翻出前朝才女写的《女戒》,暗示太后可以推广这个来惩戒皇后。
倘若皇后冥顽不灵,就直接将其废黜,另选贤德女子立后。
太后一听可以掰倒皇后,肯定同意啊,就让娘家人着手去办。这群人哪里会干这个?折腾了数月,收效甚微。
于是有人想了个主意,这《女戒》不是前朝才女写的么?说明才女影响力大啊。
他们率先找上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