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中秋 - 在明末造反的日子 - 养家糊口的老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2章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云哥儿一时不知自己该算古人还是算今人,四百年的时光,月依旧,人不同。

因为蛛网的事,云哥儿便在登州多耽搁了一天。

作为登莱巡抚、登州营驻地,蛛网在登州的有着重要的任务,人手的发展,场地的规划以及目标人物的选定,都是重中之重,正好趁着这次来了登州,云哥儿便亲自谋划了一番。

今天下午一行人才路过莱州城,见天色已晚,索性在城中住一晚,最主要是让洋鬼子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时人对中秋的重视不亚于春节。

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不少地主大户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

文人墨客最喜三五成群,在皎洁的月光下,或独立高岗,或围坐水榭,吟诗作对,以月为题,抒发胸中块垒。

城中百姓则更为实在,除制作月糕和月鼓,男子祭祖,女子拜月,蒸糖帽子外,最重要的便是这中秋灯会。

为迎接中秋佳节,莱州城今夜不禁,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相当热闹非凡。

知府衙门下了令,要与民同乐,掖县县衙自是轻车熟路,这也是一年到头官府为数不多愿意主动花银子的时候。

每年的几个重大节庆日,从上到知府大人,下到巡街小吏,所有人都分了这化缘的活儿,按照官职大小定银子,完不成任务就自己掏钱,有能耐的你就是化来上万两银子,那也是你的本事。

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中秋节可谓是一场饕餮盛宴,不少没钱没势的商户算是遭了殃,又不得不破财免灾,只当是喂了狗。

按照往年惯例,衙门提前一月便给城中各商户传了信,每家铺子皆需在八月十五这天最少挂上两盏灯笼,所以不说亮如白昼,此时的莱州主街道也是灯火璀璨。

除了这有实力的大商家之外,寺庙和道观更是活动的主力军。

这莱州的寺庙、道观等建筑众多,其中寺庙包括妙觉寺、稽古寺、资圣禅寺、万里沙寺、法云寺、明宝寺等近10所。

道观有青罗观、禄山观、先天观、延真观、元都观等7处。

除此之外还有几十处楼阁、宫观、坛庙等。

虽都为方外之人,却也极重这人间烟火,故是各显神通,真可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看的洋鬼子亨德里克惊呼不已,而一旁的通译侯山则是不停的给他介绍这些新奇玩意儿,每介绍一个,便让红毛鬼用大明官话说一遍,端起敬业。

“东家,前方那一群读书人,莫不是在猜灯谜?”

杨伯雄一指前方,不少读书人正围着那一排排灯笼,有抓耳挠腮者,有喜笑颜开者,也有人已猜出谜底,取下了灯笼。

周围也围有不少的普通百姓,见有人猜对结果便是一阵欢呼,然后又眼巴巴的盯着其他人的谜语,说着各种猜测,却是不敢上前去取灯笼。

云哥儿几人也凑了过去,杨伯雄更是扒拉着人群往前挤,不少人被挤开,本欲发火,看了看杨伯雄壮实的身躯,又默默的闭了嘴,只得在心里骂了这人的祖宗十八代。

这一排上百个灯笼,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谜语,若是心中有了谜底,则可以找一旁的僧人验证,猜中即可取走灯笼。

“东家,这熙熙攘攘怎的也是谜语?”

杨伯雄指着这灯笼上的谜语,扣着脑袋,也是难为他居然没有认错,舒远的心血倒是没有白费。

“伯雄,去找那僧人,就说谜底是侈。”

云哥儿将灯笼取下来,递给杨伯雄,一脸自信,杨伯雄嘴里重复着“侈”,接过灯笼便去找那僧人揭谜。

“东家,东家,果真是侈!你是咋猜中的?”

杨伯雄很快就跑了回来,手中提着灯笼,脸上笑开了花,显然刚刚接受了一波围观群众的惊呼。

“舒主事可给你说过这熙熙攘攘为何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杨伯雄背诵着自己所学的,显然是用了心,摇了摇头,却是始终记不起是何意。

“你看这灯会,是不是人挤人,拥挤不堪,便是这熙熙攘攘。”

“侈,侈,东家,我懂了!”

杨伯雄轻轻念着谜底,一下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说人多吗,合起来不就是侈吗。

见其他几个亲兵依旧不明所以,杨伯雄则解释起来,脸上的傲娇劲却是怎么掩饰不住,俺也是读书人。

几人一路走,又猜中不少谜语,每个人手中都提了一盏灯笼,众人对自家老大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婉儿,这盏灯笼为何没有谜语?莫不是这僧人偷懒,如此我拿了这僧人也不能说我不是。”

林世瑞拿起一盏灯笼,只见其纸面上并无一字,嘿嘿一笑,白捡的灯笼。

林婉儿白了一眼自家大哥,不理会的自顾自琢磨起来,这灯谜无字,谜语到底是什么呢?

“瑞哥儿?”

林世瑞听见有人叫自己,转头一看,立马脸上堆满了笑容,却又是脸上一僵:

“刘,刘,刘叔,好巧啊!”

林泽清和云哥儿平日里以兄弟相称,林世瑞自然是矮了一辈,只是让他称呼一个比自己还小的人为叔,实在是有些难以启齿。

“林老哥不在,瑞哥儿,咱们已兄弟相论。”

平白无故多一个大侄子,云哥儿也不想占这便宜。

“嘿嘿嘿嘿,云哥儿几时到的这莱州,怎的不知会我一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